「3個月大的女兒趴睡窒息死亡,我目睹了全程沒伸手幫忙」

2020-04-24     木棉說



前兩天,在網上看到一新聞把我給氣炸了。

一位新手媽媽加入了某個機構的睡眠引導付費群,讓只有三個月大的嬰兒和大人分房睡。


這個機構就是不斷告訴媽媽們,不管孩子怎麼哭,大人都不許進去幫助,只能在外面看監控,以此來訓練寶寶的獨立入睡能力。

入了付費群的這位媽媽,凌晨一點通過監控看到自己3個月大的女兒趴睡被壓住了口鼻,腳也卡住了,正大哭不止。

便錄下視頻發到群里問「這個哭聲要不要去幫她翻過來」。



群友轉述「老師」的話說「不大哭就不干預」。


這位媽媽仿佛吃了定心丸一般,就這樣任憑女兒撕心裂肺地哭。

一個小時後,她發現孩子沒聲音了,趕緊錄了段視頻發群里,說擔心孩子悶死。


在群友的安撫下,她認為女兒「解鎖了趴睡」,便再也沒管孩子了,愉快地去聊天了。


又過了一個小時,等她進去喂奶時,孩子呼吸全無,嘴唇發紫,臉部朝下的地方一灘鼻血,早已窒息死亡。


看完群聊記錄,我真的被震驚到了,氣到發抖!

3個月大的嬰兒,趴睡,腳還卡住了,一個人在漆黑的夜裡哭得撕心裂肺流鼻血,直到動靜全無。


而她的媽媽帶著一堆人全程圍觀,僅一門之隔,就是不願去進去看她一眼,哪怕一眼,她也可能得救。

女兒大哭的這一個多小時,每一秒都是她可以活下去的機會,但全被媽媽浪費了。

我很懷疑,這位媽媽真的有腦子嗎,簡直無知到了喪心病狂的境界!

光是聽了幾秒截下的哭聲,我的心都要碎了,根本不敢點開那幾個視頻去看。

寶寶真的太可憐了!

更讓人氣憤的是,女兒窒息死亡後,她立馬就在群里問「結紮後能不能再生」。


不知道的,還以為她只是死了條魚。

在國外如果發生這樣的事,父母是要坐牢的,中國為什麼沒有相關的法律來懲治這種失職的父母?!

想到這件事過了之後,她還可以當什麼都沒發生一樣繼續生二胎、三胎,我真的氣到爆炸。

有些人,別說不配為父母了,簡直不配為人。



這件事,其實還有一個最可怕的地方——群里所有發言的媽媽都是這套睡眠引導的擁護者,甚至是這起悲劇的幫凶。

也就是說,她們每個人的孩子,也正在遭受跟那位窒息死亡的嬰兒一樣的經歷,但她們一點也沒覺得不正常。

什麼亂七八糟的育兒課程,洗腦術倒是跟傳銷有的一拼。

悲劇發生後,這個名為「芝士小餛飩」的育兒機構立馬發了份聲明,表示自己和這件事沒關,死因不是趴睡,而是「趴睡引起的窒息」。

並呼籲網友停止傳播,以減少對媽媽的二次傷害。

如果真的跟自己無關,用得著這樣掖著藏著不讓人說麼,這不就是典型心虛的表現麼。

隨後,該機構更多相關的信息被網友們扒出來了。

這個睡眠引導訓練課程1v1收費高達6000元,平時就是利用創始人的「高知人設」和「美式育兒」不斷給媽媽們洗腦接受他們的理念,什麼一定要分房睡、解鎖趴睡等等。


一旦有人質疑,他們會立馬叫人退群,拿律師、封號出來威脅。


這次的事件也是,直接禁止轉發群聊記錄、踢人、告人。


「芝士小餛飩」的創始人是一名男博士和一名嫁給美國人的女博士。

機構所屬的企業根本不具備任何育兒保健資質。


看著專業、逼格又高的美國紅十高級育兒師認證不過花個41刀就能買到,是給11歲以上需要兼職中學生保姆級別的培訓,在美國本土連各州都不通用。


甚至前兩年,創始人之一的女博士還曾自曝,自己並非專業的睡眠諮詢師,所有的睡眠育兒知識,都是通過自學,以及兒科醫生和「互幫互助小組」的經驗。


也就是說,眾媽媽們奉為圭臬的「科學育兒課程」,不過是一位普通媽媽的育兒經驗,跟科學一點也沾不上邊。

她推崇的「趴睡」,國內國外都不建議,美國兒科學更是強烈建議1歲內入睡一定要仰臥,以降低猝死風險;

她不讓大人安撫哭鬧的寶寶,其實就是「哭聲免疫法」,是美國現在都不推崇的糟粕。

用孩子的生命安全,賺得缽體滿盆,這樣一家謀財害命、無底線的機構,直到現在,群里還是有很多媽媽堅決維護。

真的太可怕了。

現在很多年輕一代的媽媽,反感老一輩的育兒經驗,孩子一有什麼問題就喜歡在群里問,特別容易就聽信了別人的話,更別提那些所謂的「育兒達人」分享的經驗。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一味照搬根本行不通,但凡多留個心眼,也知道先去查閱相關資料、諮詢醫生。

人人都想省事,可殊不知,育兒這條路,根本沒有捷徑可走。



看過一句話,人一旦成為父母,智商就會忽然降低。

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教育路上的大坑,每屆家長或多或少都踩過。

什麼右腦開發、蒙眼識字、量子波動速讀,從胎教到孩子十幾歲,這些輕則謀財,重則害命的育兒騙局層出不窮。


在我們一看就是瞎忽悠的騙術,很多家長就是深信不疑。

這是為什麼呢?

說到底,這些家長根本沒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對待。


從古代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到現在的「成功學」、「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他們不過都是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符合他們心裡完美、體面、出眾的人。

甚至把自己年輕時不能實現的夢想、沒過上的人生,全都加諸於自己的孩子身上。

所以,孩子的每個階段,都不能有任何放鬆。

幾個月訓練獨立入睡,幾歲上一堆興趣班,十幾歲學習一定要好......

孩子就像是他們一個為自己彌補遺憾、滿足虛榮心的附屬品。


家長把這些看得越重,就越焦慮,也越容易在育兒這條路上急病亂投醫。

而各種育兒機構、育兒培訓恰恰就是利用了家長的這種心理,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家長來交智商稅。

關於父母與兒女之間的羈絆,我很喜歡紀伯倫的一首詩: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父母要做的,是成為孩子的引路人,而非變成他背後提線的木偶師。

轉發在看,提醒更多家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kri_uHEBnkjnB-0zCM_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