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洞溝遺址2019年發掘項目驗收紀要

2019-12-16     水洞溝旅遊

水洞溝遺址位於寧夏靈武市臨河鄉寧夏旅遊景點水洞溝景區內,整個遺址包含12個地點,4個文化期,從距今4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初段至1萬年以後的新石器時代都有發現。其中,水洞溝遺址第一地點距今3.5-4萬年間的文化層堆積中,發現有典型的勒瓦婁哇石葉工業,與歐洲、西亞、中亞等地同時期文化十分類似,也被視為東西方文化與人群交流的直接證據。」

2018年開始,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合作對水洞溝遺址第一地點(SDG1)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2018年發掘面積200㎡,布方範圍圍繞1980年發掘區探方四周進行。至發掘結束,所有探方第1-4層發掘完畢,至第5文化層停止。第1-4層為新石器時代及以後堆積。


遺址發掘區

2019年發掘工作從第5層開始,發掘面積50㎡。田野發掘工作從6月中旬開始至10月1日結束,發掘區域為2018年探方中的T5、T10探方。此外,在發掘區東側斷崖處清理出完整剖面,從地表直至下伏第三紀紅土層第10層。發掘深度17m左右,地層上從第5層至第10層。此次發掘,共計出土各類編號標本3700餘件,包括各類石製品、動物骨骼、測年樣本、灰燼堆積等。

遺址東側剖面地層堆積

整體來看,2019年田野發掘工作的最大收穫在於SDG1地層堆積和遺址形成過程的認識。從T5、T10至東側剖面的地層來看,之前所認為的不同高度的礫石層實際上為一層,東側剖面區受地質作用影響,整體層位出現沉降現象,導致在T5、T10和東側剖面在同一層位出現不同高度的現象。另外,在水洞溝遺址第一地點的文化層堆積中,新石器時代層位和舊石器時代主文化層第8層得到進一步確認,分別與1980年發掘中的「上文化層」和「下文化層」相對應。

石製品類型上,主要可以分為石片石器工業產品和勒瓦婁哇石葉工業產品兩大類,其中,石片石器工業產品主要集中在第7a、7b層,包括石片石核、石片、斷塊等類型,數量較少,石器原料較差,不見完整的的石器工具組合。

勒瓦婁哇石葉技術產品主要集中在第8層。發現有典型的勒瓦婁哇石核、勒瓦婁哇石葉石核(寬面石葉石核)、稜柱狀石葉石核、窄面石葉石核等;剝片類以石葉及石葉斷片為主,也有少量的勒瓦婁哇石片和小石葉發現;工具類以勒瓦婁哇石片和石葉為毛坯的刮削器、尖狀器。

2019年11月2日,寧夏文物局、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專家對水洞溝遺址2019年度發掘工作進行檢查驗收。本次驗收組成員由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夏正楷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社江研究員與裴樹文研究員組成。寧夏文物保護中心馬建軍主任、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朱存世副所長與張紅英副所長參加了驗收。

驗收組專家首先對遺址發掘區進行了實地考察,對遺址剖面、地層等情況進行了討論分析,提出相關建議,如對水洞溝遺址第1地點地層進行更為深入細緻的劃分,特別是對不同地層的年代和成因等問題著重進行分析研究。之後,專家組對遺址保護大棚的搭建情況進行了檢查,要求保護大棚必須按照設計要求按時完工。

專家組聽取項目負責人工作彙報

專家組檢查考古發掘記錄

發掘區域檢查完畢後,專家組在駐地聽取項目負責人關於2019年水洞溝遺址發掘情況的彙報,並檢查遺址發掘資料的整理、記錄情況。通過對發掘區、發掘資料的考察以及聽取發掘過程的彙報,專家組一致認為水洞溝遺址的發掘工作符合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工作規程》,發掘計劃完整,工作細緻,資料提取科學,科技手段應用豐富合理,同意通過驗收。同時,專家組對水洞溝遺址進一步的工作提出了建議,認為水洞溝遺址第一地點應進一步開展發掘研究工作,特別是2019年發掘區域面積有限,尚未完全揭露出遺址人群活動的核心區域,應擴大發掘面積。另外,遺址保護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

專家組成員討論遺址工作計劃(來源: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kJnBDG8BMH2_cNUgZ-W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