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道路陸續打通,各行各業也開始陸續開工,那麼我們再來復盤一下前一段時間疫情對家禽業的影響到底在哪裡?
我認為新冠疫情持續的越久,對養殖業危害就越大。當然,現在社會全行業都損失比較大。
就養殖業來說,目前受傷最大的是家禽,準確的說是普通商品蛋雞和白羽肉雞。雞蛋從去年四塊多一下下降到兩塊多,下降了近兩元的區間。前幾天的雞蛋價格本錢都不夠,是持續在賠錢。養殖業非常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的。還有白羽肉雞,疫情期間「倒雞苗」的現象比較突出,媒體關注的也比較多,就是把剛孵化出生的雞苗活埋。為什麼呢?因為肉雞苗價格部分地區不到一塊錢一隻,白羽肉雞出欄價格更是低的離譜,而雪上加霜的是道路不通,所以乾脆把雞苗倒掉。
蛋雞呢,前段時間「強制換羽」喊的比較響。說實話,這種過氣的刺激蛋雞第二次恢復生產方法很少有人用,只是在特定的時期,特定背景下被炒起來的。為啥現在蛋雞提倡強制換羽,我覺得這是給養殖戶的一種保命方法,因為強制換羽的操作方法就是讓蛋雞兩周不吃料,只喝水,以刺激它第二輪高生產性能的到來,這恰好解決了前段時間蛋雞缺料的現狀,一舉兩得。
我打電話問了河南的幾個蛋雞養殖戶,他們大多都不願意強制換羽,因為大多都處在高峰期,能淘汰的年前都淘汰了。除非是老雞,產蛋率不高,又沒有了飼料,而且淘汰雞價格低,車也進不來,這種情況下,強制換羽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但即便如此,也有養雞戶不願意強制換羽,哪怕用大喇叭向村民喊話,十塊錢一隻賣掉。
說實話,往年雞蛋行情在正月都比較低落,今年只是更低一些。低是因為雞蛋沒有了往年產區向銷去的有效疏通。所以說疫情對養殖業影響的關鍵點是運輸的疏通。
養殖場現在沒有料了,這是考驗飼料廠服務能力的時候,在以往飼料廠業務員都排著隊向養殖場推銷,現在一個人影也沒有。
飼料廠呢,好,頂著政府壓力開工,但忽然發現,豆粕沒有了,魚粉少了,維生素也不知道啥時候能到。這裡面牽扯到大宗原料交易,甚至國際貿易, 而這些搞大宗飼料原料貿易的,也需要人力物力的配備不是,所以並不是飼料廠開工就萬事大吉。這是整個一個生態循環的過程,疏通的並不是某一個環節。
疫情爆發以來,養殖業可以說是哀嚎一片,中國畜牧業協會都站出來向相關部門反映道路堵塞問題。而我們國家的農業農村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接連下發文件,要求地方對農業生產相關運輸放路,但事實上在前幾天是疫情攻堅期,交通管制更加嚴格。
不過從另外角度來看,前些天全國主要幹道是暢通的,但需要我們花費很大精力去對付政府部門的管控,特別是地方交通的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