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後 日本福島核事故周邊區域野生動物蓬勃發展

2020-01-07     技術力量


獼猴

在日本福島發生核事故後將近十年後,美國喬治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無人生活的地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眾多。

科學人員使用相機,在福島核事故周圍各個區域拍攝到了超過267000 張野生動物照片,一共記錄了20多種物種,其中包括野豬,日本野兔,獼猴,野雞,狐狸和貉。

喬治亞大學野生生物生物學家詹姆斯·比斯利(James Beasley)表示,科學界和公眾都對像車諾比和福島核事故那樣的核事故數年後野生生物的狀況提出了疑問。這項最新研究還為這些問題提供了答案。

薩凡納河生態實驗室和沃內爾林業與自然資源學院副教授比斯利說:「我們的研究成果是第一個證據,表明儘管存在放射性污染,但整個福島疏散區現在仍有許多野生動植物。」

比斯利說,與人類有衝突的物種,特別是野豬,主要是在人類撤離的地區拍攝到的,表明這些物種隨著人們的疏散而增加了

該團隊確定了三個研究區域:由於污染程度最高而不允許人類進入的區域;中等程度污染而限制人員的區域以及人類居住的地方。在過去的120天裡,照相機捕捉了超過46000張野豬圖像。這些圖像中超過26000張是在無人居住區拍攝的,相比之下,在限制區拍攝了約13000張,在居住區拍攝了7000張。


在無人區的其它物種數量更多,包括浣熊,貂和日本獼猴。

這項研究結果並不是對動物健康進行評估。

福島大學環境放射性研究所教授托馬斯·欣頓說:「這項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因為它研究了對野生生物種群的放射學影響,而以前的大多數研究都在尋找對單個動物的影響。」

科學家們說,儘管沒有有關撤離地區野生動植物種群的先前數據,但人類居住區的近距離和相似景觀使該地區成為該研究的理想控制區。該團隊評估了其它變量的影響:與道路的距離,攝像機日期,植被類型和海拔高度。

比斯利說:「地形從山區到沿海生境都有所不同,我們知道這些生境支持不同類型的物種。要考慮這些因素,我們將生境和景觀屬性(例如海拔)納入了我們的分析範圍。基於這些分析,我們的研究表明,人類活動水平,海拔和棲息地類型是影響所評估物種豐富度的主要因素,而不是輻射水平。」

研究結果表明:大多數物種的活動模式與其眾所周知的歷史或行為模式一致。夜間活動的浣熊在夜間更活躍,而晝夜動物的野雞則在白天更活躍。然而,無人區內的野豬比人類住區中的野豬在白天更活躍,這表明在沒有人類的情況下它們可能會改變其行為。


日本髭羚

這些模式的一個例外是日本髭羚,一種類似山羊的哺乳動物。通常,它們與人類相距遙遠,在人們居住的農村高地地區的鏡頭中最常看到它們。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一種行為調整,以避免在疏散區迅速增加種群。

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生態與環境前沿雜誌》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k20Gf28BMH2_cNUg3MF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