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樂亭|第7期|「教育豐碑」百善學校——享譽關內外

2020-02-16     樂亭故鄉人

作者:織文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會刊第7期

編者按:文章內容僅作文化交流用,不代表本自媒體觀點

百善學校位居樂亭城東南25里的何新莊。校園占地面積19500平方米,是卓越的民族資本家武百祥、趙禪堂投資興建的。

武百祥,1878年出生在樂亭縣何新莊村。他9歲入私塾就讀,13歲隨舅父闖關東,當過學徒,也曾沿街叫賣,經營過小本生意,歷幾次磨難、周折,終以他的膽識和謀略,使自己苦心經營的生意有了很大發展,積資日豐,創辦了哈爾濱第一流的全國聞名的新型企業??同記商場、工廠、大羅新商場、大同百貨商店,為中國民族工商業振興做出了卓越貢獻。

武百祥出身貧苦、為人正派、一生坎坷。在少年時代,武百祥熱愛讀書,渴求知識。他看到農村有很多孩子因家貧上不起學,那時候,他就立下誓言:「將來有一天我武百祥要是發跡,一定要蓋一所頂好頂好的學堂,我還請頂好頂好的先生,讓咱們的孩子受頂好頂好的教育,個個有出息……」後來在激烈的商場博斗中,他又親嘗了沒有文化的難處和痛苦,更看到世界上列強依據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豐厚的經濟實力,在商業競爭中實行攏斷。他深深感到:要發展中國經濟,非提高民族文化科學無以為功。他說:「一個人要是沒有文化,就愚昧,就受人欺負,就過不上好日子。一個國家要不重視知識,就會貧窮落後,就會受外國的欺負,怎麼辦呢?首先就是要學習,要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學習我們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學習外國的先進的東西。這些都是科學,只有科學才能救中國。」所以,他經商發跡後,就毅然與好友趙禪堂共同投資現洋10萬元,決定在家鄉何新莊建立一所學校,並把自家武園300畝墳塋地的收入作為學校的基金,每年還為學校籌措經費。來實現自己從小立下的興教辦學的宏願。

當時,武百祥已年近五十,但他仍在激烈的商戰中騰出時間,親自繪製校園規劃圖紙,設計大禮堂造型,並從天津請來能工巧匠施工。1928年,學校破土動工,1929年建成開始招生授業,直至於1936年全部落成,形成規模。武百祥先生親自為學校命名為「百善學校」。

新建成的百善學校,位居在何新莊村東,遠遠望去,嶄新的校園雄偉壯觀。學生出入的學校西門臉上,映入眼帘的是四個醒目的大字:「百善學校」。

進入校門,回首上望,在里門臉上方書寫著警世格言:「千秋一載」。

院內,用石塊鋪就了平坦筆直的30米長、4米寬的甬路。甬路兩側,翠柏齊整有序;在甬路盡頭,是通往東面小院的職工宿舍;甬路北面,亦有二門和禮堂遙遙相對。甬路環繞的、飛檐大瓦的禮堂雄居在學校中央,占地320平方米,裡面可容納千人。禮堂建築造型新穎別致,方條形的基座,宏偉的牆壁,工藝精巧頂飾,特別是精雕細刻的屋檐,四角鑲嵌著昂起的龍頭,呈騰飛狀。檐下四壁繪有「紅樓夢」、「八仙過海」、「司馬光砸缸」、「孔融讓梨」等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圖案,繪製藝術精巧,內容健康,喻義深刻。學生觀賞後,既陶冶了情操,又接受了思想品德教育。

校園內遍植翠柏、楊柳、鮮花,馨香四溢。在寬闊的操場周圍,白楊成行,洋槐濃郁,環境優美。

在校園裡排列著教室、辦公室、圖書室、閱覽室、資料室、伙房、餐廳、醫務室、浴室、教工學生宿舍等百餘間。其建築布局合理,樸素典雅。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幢供教學使用的、具有現代建築風格的西式樓,巍然挺立。在樓上還建有半人高的女兒牆,房屋相對,幽雅肅穆,美觀大方,顯示出學校蒸蒸日上的氣勢。禮堂、西式樓、排列有序的校舍和院內的花草樹木交相輝映,使整個校園充溢著威儀別致的文化氛圍。

百善學校的教學設備比較完善,教學條件也比較充足。在寬敞明亮教室里,學生們使用的是坡形活蓋的單人桌,坐的是單人椅;座落於大禮堂正北學校兒童圖書館占地80.5平方米,是武百祥老先生親自設計,門臉全部由水磨石裝修而成,凝聚了武老先生的一片心血。圖書館前後全部為門窗,室內光線充足,寬敞明亮。書櫥分列兩旁,圖書陳列井然。兒童讀物、文學、歷史、科學、藝術等各類存書千種之多,藏書達萬冊以上,其中還有《萬有文庫》一部;學校還藏有供教學使用的各種動植物標本;供音樂教學使用的有風琴、手風琴、二胡等各式各樣的音樂器材;體育運動器材有木馬、跳箱、盪床、滑梯、鞦韆、巨人步、軒輊梯、單槓、雙槓、聯合運動器等,籃球、排球、足球、桌球等各種大小球類一應俱全。

學校管理比較規範,課程設置比較全面。主要課程有國語、算術、地理、歷史、自然、外語、體育、音樂、美術、寫字、手工等。

百善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大多數教師是以高薪從平、津、保等地大專院校和中等師範學校聘請的優秀畢業生。如教師李光斗,畢業於保定二師,呂宏業畢業於北京第二師範。特別是用重金聘請學校校長,如第一任校長盧秉征,保定師範大學畢業,原任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管理經驗。他不僅重視學生的文化知識教育,更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他治學嚴謹、生活儉樸、多才多藝,經常深入課堂聽課,督促教學。在日常生活中,盧校長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困難,堪稱教師、學生的楷模。

為加強學校管理,學校還設訓育主任、教務主任、班級任、科任、外語、園藝教師等。

百善學校校規校紀嚴明。自建校招生,武百祥先生就向教師員工闡明辦學的目的,並親自為學校題寫了:「勤、朴、誠、勇」四個大字的校訓,以此來做為教師和學生的德育標準。學校規定:統一校服。女生一律穿黑裙子、灰上衣、白球鞋;男生一律穿全身海藍制服、白帽子、白球鞋。學校東北角開一大門,平時緊閉;西南角開一正門,門內設一傳達室,平時不允許學生進出校門,生人更不得擅自入內;放學必須以班為單位排隊回家,並有教師護送出校門。學生宿舍統一要求,一律鋪灰毯子,布置規範。作業本統一規格、統一要求、統一發放。

學校師道尊嚴較重,當時還使用板子,上面刻著:「忠言逆耳利於行」。

學習期間,每天堅持上朝會、唱三民主義歌、唱校歌、背誦孫中山總理遺訓,並向孫中山遺像靜默三分鐘。這在當時是向學生進行的三民主義教育。在嚴格的辦學思想指導下,教育學生重禮貌、懂人情、守紀律、親師友、愛學習。在武百祥教學思想的指導下和全體教職員工的努力下,百善學校建校多年校風純正,教學秩序井然。

百善學校初建成時,設一、二、三年級三個班,男女合班,每班40餘人。以後逐年增設班級,學生的來源除附近村子的孩子們外,還有縣內外富家子弟也慕名陸續來這裡住宿就讀,使教學規模不斷擴大,1932年,百善學校發展成為完全小學。全校共設有12個班,形成了1??6年級均為雙軌班。如百善學校第一屆畢業生、原華北電力大學教授李永芳回憶說:「百善學校的規模、環境就是在當時的北京也是絕無僅有。」由此可見當時百善學校在當時之辦學規模。

由於百善學校教師教學水平高,教學能力強,在教學中除使用規定的課本外,學校還發動教師多方搜集課外讀物,自編教材、講義,經常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活動。尤其是注意勞動教育,將勞動學習基地設在武園。各年級都結合各自的教學內容安排有意義的勞動,定期去到武園學習、實踐。主要是學習家畜、蜜蜂、家兔的飼養,果樹嫁接,農作物、蔬菜的種植實驗及農產品加工等。在學習實習時,還設有專門技術人員於祝臣負責技術指導。勞動實習鍛鍊,引導學生熱愛勞動、熱愛生活,更主要的是擴大了學生們的知識面,使他們德、智、體全面發展。

在當時,百善學校是縣內占地面積大、教學設備全、辦學條件較好的學校之一。因學校管理嚴格,規章制度健全。學生學習刻苦認真。為加強教學監督,每學期統一組織考試,有力地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在全縣會考中,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1937年末,縣在湯家河桑園學校舉行三、四年級統考,曹方伯校長親自帶隊,組識學生參考。結果,三年級前8名、四年級前12名均為百善學生。當時,百善學校的成績轟動了整個樂亭縣,令人刮目相看。

百善學校的教師們熱愛教育事業,思想進步,引導學生愛國愛家。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消息傳到百善學校,愛國師生無不痛心疾首,高年級學生紛紛寫文章、日記聲討日寇滔天罪行。1943年,百善學校師生接受抗日工作人員的宣傳教育以後,抗日情緒為之高漲,民族覺悟大為提高。對日寇更加仇視,對某些教師的親日行為極為不滿。因此,在進步教師趙醒民(衛華)、李雲凌(彭飛)的組識帶領下,發動教師、學生掀起愛國學潮,憤怒的教師和學生打了親日的反動日語教員朱士儒(朱二本),並驅逐了親日派教師。百善學校師生們的革命舉動,受到了我民主政府、八路軍部隊的鼓勵和支持。學潮過後,有幾十名師生參加了八路軍和抗日民主政府工作。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解放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1943年冬,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百善學校教師竟存(張沛珩)、白存、朱燕等為宣傳抗日,成立了業餘劇團。他們白天教書,晚上排練演出。並在1944年縣委召開的「七一」紀念大會上演出,演出節目除抗日歌曲外,還有竟存編寫、朱燕做主題歌的話劇《奮鬥》,縣委領導看後十分滿意,縣委書記李海濤為劇團命名為「七月劇社」。

百善學校從1929年開始招生到1945年,共有近千人畢業,升入中學繼而考上大學深造的就有一百多人。當時,學校既為家鄉培養人才,又為同記輸送合格員工?凡是百善學校畢業的畢業生,可以拿著畢業證,直接進入哈爾濱「同記商場」和「大羅新商店」工作;願意升學的,可以免試入昌黎匯文中學深造。這種待遇在一般學校中是不多見的。

百善學校的建立,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出一批批品德高尚、知識豐富的學子。其中很多人早年參加革命,成為我黨政機關的高級幹部和科學技術人員。在東北商場上?特別是哈爾濱商業領域湧現出一批商業驕子,轟動了樂亭縣,享譽關內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jvEoenABgx9BqZZIFSg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