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名網友曬出幾張媽媽給她道歉的截圖:
有天她和媽媽聊天,因為意見相左,媽媽有點火氣大。
過後,媽媽意識到自己的不妥,主動反思,並給她道了歉。
作為一個媽媽,能推心置腹,放下身段,主動跟孩子道歉、說對不起,這樣的舉動,戳中了很多人的心。
很多網友都羨慕道:哇,這種感覺太棒了。
更有網友分享了自己的「悲慘」經歷:
在育兒中,我們總說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要尊重和平等對待孩子。
可生活中,很多父母都難免對孩子犯錯,卻鮮有父母,能像這位網友的母親一樣,鄭重地給孩子道一聲歉,說一聲對不起。
看似很簡單的道歉,很平常的一句「對不起」,父母說與不說,效果卻大不同。
01
不懂道歉的父母 給孩子帶來隱秘的傷害
被父母誤解而等不來道歉,是什麼樣的感覺?
初中時,我一個女同學,有天放學回家,劈頭蓋臉就被媽媽罵,問她桌上的十塊錢去哪了?
同學一臉莫名其妙,同學媽媽已經翻找了好久,設想了無數種丟錢的可能,認定是同學所為,可看到同學無辜的樣子,火氣一下子就上來。
一番打罵,同學仍然「不招」,她媽媽越說越氣,硬是拉著她,挨個到同學家,讓同學們證明,她下午到底花沒花過零花錢……
那個下午,好長好長,同學說,十幾年的委屈和羞辱,都在那幾個小時里。
圖片來源:電影《狗十三》
直到晚上,爸爸回家,說起拿桌上的十塊錢買了煙,才真相大白。
同學趴在床上嗚嗚大哭,拒絕吃飯。
可媽媽卻埋怨她:「這麼一點小事,至於嗎?!」
讓同學最委屈的,不是媽媽冤枉了她,而是事後,媽媽卻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堅決不承認自己的錯誤。
明明做錯事的是媽媽,她卻覺得,要求媽媽道歉,是自己的背叛和罪過。
同學說:「從小到大,我都極其不自信。
很多時候,我覺得對的事,可我媽從不認錯,我內心就總是揣摩,難道我真的錯了?」
圖片來源:電影《快把我哥帶走》
很多父母不解:做錯事或誤會孩子後,再加倍對孩子好不就行了,一句道歉,真的很重要嗎?
是的。
孩子的生活圈子小,排解情緒的能力有限,每一件他們能切身感受到的不舒服的事,都是大事。
孩子對父母有著天然的忠誠和服從,和父母有悖的東西,孩子潛意識裡都認為是不好的。
對孩子做錯事卻不承認,也會讓孩子在內心否定自己,時間長了,很容易不自信。
教育家斯賓塞說,許多成年人以愛的名義對孩子所犯下的錯誤,結果卻讓孩子用一生的痛苦來承擔。
父母對孩子做錯事卻不認錯,會讓孩子心裡永遠有個疙瘩。
即使他們長大後知道是父母的原因,潛意識裡也不敢接納自己的行為。
02
不懂道歉的父母 正在失去孩子的信任
很多父母,要麼是因為面子問題,要麼是為了守住自己的權威,羞於向孩子承認錯誤。
可人非聖賢,孰能無錯?
美國教育家斯特娜夫人曾說過:
「一個勇於承認錯誤、探索新的談話起點的父母,遠比固執、專橫的父母要可愛得多。」
一個能知錯就改的父母,才更真實,更可敬。
同事的女兒今年上初二,為了增強孩子們體格,老師要求孩子們每天晨跑20分鐘。
起初,同事女兒喊膝蓋疼,不願跑,同事讓孩子堅持。
過了幾天,孩子又提出讓媽媽帶她去醫院看看,希望開個假條,不再跑操。
同事以為孩子想偷懶,義正言辭地拒絕,並訓斥孩子:
「不能善始善終堅持的孩子,是成不了大事的。」
圖片來源:電影《小委託人》
有天剛上班,同事就接到老師電話:「孩子跑著跑著,竟癱坐在了操場……」
到醫院一查:孩子半月板損傷嚴重加韌帶斷裂!
孩子又疼又委屈,氣得背過臉去不理媽媽。
醫生也斥責道:「孩子應該早有感覺,為什麼還要她過度運動?」
同事一聽就蒙了,知道之前自己錯怪了女兒。
當著老師、醫生和孩子的面,她鄭重地對孩子說:
「閨女,這事怪媽媽,對不起,媽媽沒重視你的感受。」
簡單卻真誠的幾句話,讓那個受了傷,正準備和媽媽對著干到底的孩子,立刻就軟了下來,同事女兒埋頭大哭。
一邊哭一邊寬慰媽媽:「沒事的媽媽,我知道你也是為我好。」
天下沒有完美父母,天下也沒有孩子願意真心記恨父母。
父母做了錯事,一聲「對不起」,輕易就能解開了孩子心底的疙瘩,讓孩子對自己釋懷,也會更加敬重那個知錯就改的父母。
而父母對孩子的道歉,既是對自己言行的反省,也是對孩子人格的尊重。
孩子們在乎的,不過是道歉背後,父母心中的那把公平秤。
當父母心中有杆公平秤,也願意把這桿秤用在親子關係上時,孩子感受到的是尊重和平等對待。
這樣的父母,可親、可愛,也會日後的相處中,贏得孩子更多的敬重和信任。
03
父母不認錯,孩子也學會避重就輕
中國有句古話講: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孩子,就是父母的翻版,父母有什麼樣的行為,潛移默化中,孩子就會學到。
父母做錯事顧全面子,死不認錯,可能正在給孩子樹立壞榜樣。
有段時間,我女兒做事特別愛找藉口:
碰倒了弟弟,不承認自己冒失,還說:「誰讓他在那擋道啊」;
亂放東西,臨到上學前還找不到,卻怪我沒幫她;
借了同學的書忘記歸還,卻怪同學沒提醒她……
有次女兒又因賴床而遲到,我批評了她,女兒卻振振有詞地說:
「媽媽,你平時不也經常『放過』自己嗎?
你老說我遇事狡辯,不承認錯誤,可你也從沒承認過你自己不好啊?」
那一刻,我真心覺得臉紅。
孩子雖小,但他們從來都不傻。
父母遇事遷就客觀原因,卻不懂反思自己,孩子就學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遇事也喜歡避重就輕,缺乏同理心。
承認錯誤,並不是全盤否認我們自己,而是真心接納自己的不足,調整狀態,爭取做到最好。
教育家孫瑞雪曾說:「幼兒期學什麼東西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兒童自己發展自己的心智、生命、認知能力、認知技巧,這是最重要的。」
一個不能接納自己不足的孩子,遇事避重就輕的孩子,是很難發展自己的心智的。
父母做錯事後,看似無關緊要的不道歉,卻影響著孩子情商甚至人格的發展。
04
父母會道歉,孩子更通透
很多父母做錯事,都會用轉移注意力或拉攏孩子的行為,來掩飾錯誤。
比如,事後對孩子說:
「我這麼做,還不都是為了你嗎?」
「我知道我做的不好,可如果不是你每次磨磨蹭蹭,我能批評你嗎?」
「行了,事情都過去了,快來吃飯吧。」
……
心理學家卻認為,這種不能直面事件本身、剖析做法的道歉,都不是真正的道歉,也不會達到道歉的意義,對孩子起不到任何作用。
其實,道歉也是有講究的。
正確的道歉,是父母反思自己的態度+剖析自己不妥的言行+對以後的做法加以保證。
比如:「對不起,媽媽今天對你態度不好,我不該對你大吼大叫,以後媽媽一定會多多考慮你的感受。」
直面事件本身,剖析自己錯誤的出發點或情緒發泄點,這樣的道歉,才會被孩子真正感知到。
其實,孩子們要的,只是父母的一個態度而已。
而每位父母,無論是和藹可親型,孩子嚴肅威嚴型,都應該懂得——
給孩子道歉,不丟人。
生活完美的人,幾乎是不存在的,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要犯錯誤,即使是晉升為父母,我們也會犯錯。
就像我們常常告訴孩子的那句話:「錯了不要緊,只要你改正。」
每個父母,也應該在心裡謹記一句話:
作為父母,犯錯不要緊,我們要學會向孩子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