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夜間經濟火起來還缺點什麼?

2019-12-15     樂居網昆明

夜幕降臨,都市白領范伊一放下一天的疲憊,換上精緻的妝容,趕赴南屏街與朋友約會:擼串、話劇、桌遊……對她來說,夜晚才是享受生活的開始;遊客陳悠悠是城市的匆匆過客,她想在夜色中看到昆明的另一面:吃小吃、打卡網紅夜景、感受昆明文化,她感覺,相較於白晝,夜色掩映下的城市更有煙火氣。

前不久,中國旅遊研究院發布了「夜間經濟十強城市」「夜間經濟十佳城市」「遊客喜愛的十大夜市」等十大標杆項目,其中昆明與天津、青島、廈門等並列夜間經濟十佳城市。自11月21日,南強集市開街,緊接著海埂公園夜市點亮滇池,昆明人的夜生活更加豐富了。然而除了「買買買」「吃吃吃」,還有哪些常態化的設計能為昆明夜間經濟持續發揮作用,能讓昆明夜間經濟真正火起來?

夜間經濟釋放紅利

吸引商家紛紛入駐

入夜後的南強集市,燈光璀璨,人頭攢動,格外熱鬧。40餘個攤位沿著南強街依次排列,從大理乳扇到西班牙海鮮飯,從街頭吉他演唱到快板表演,復原的1910年滇越鐵路火車頭成了市民和遊客打卡拍照點,每個周末還有「漢服」集市,初步形成了售賣傳統文化產品的集市。

晚上8點,楊女士正在她的攤位前忙碌著,將來自大理的乳扇烤熟後裹上煉乳或者玫瑰醬,再遞給顧客。「我們基本都要忙到晚上11點半左右才收攤。」楊女士說,這裡的租金比起同等地段的租金少了2000多元,但是客流量卻一點也不輸其他地方,來往的年輕人特別多。她家主要是做大理特色美食,之前已經在同德廣場和教場西路都開了店。為什麼選擇來南強街開分店呢?楊女士說,今年餐飲行業整體不景氣,但夜市經濟卻異軍突起。所以在得知南強街辦夜市後,就立馬過來開了分店。現在,楊女士的攤位平均每天的營業額能夠達到3000元左右。

被夜間經濟紅利吸引來的不止楊女士。專門做手作零食的鄭先生說:「手作零食本來就很受年輕人歡迎,跟南強街夜市的主題十分契合。現在一入夜,很多人就來到南強街,周五到周六生意好的時候能賣到一兩萬元,收入比我的其他分店都好得多。」

南強集市負責人及昆明茴香餐飲有限公司副總裁趙碧硯介紹,南強集市開街以來,周五到周六的客流量大概達到了3.5萬人次,周一到周四的客流量約為1.5萬人次,客流量比起之前都翻了一倍,每天40餘個攤位的營業額大概能達到10萬元左右。流量大、紅利多的夜市也吸引了很多商家前來諮詢,想要參與其中。

「昆明夜間經濟的紅利已經通過一個點初步顯現,但要如何釋放更多紅利是下一步的關鍵。」昆明市旅行社行業協會會長朱伯威用幾個數據作了對比,重慶有三分之二的餐飲營業額實現於夜間,而廣州的夜間經濟更是貢獻了全市服務業營業額的55%。而對昆明來說,夜間經濟在全市經濟中所占的比例還遠遠不夠,必須要加強頂層設計,全市全面發力,多點開花,形成片區規模的夜間經濟才能真正讓昆明的夜間經濟紅利釋放。

保障夜間經濟發展

更要避免「野蠻生長」

發展好夜間經濟,在找準定位的同時,還要做好管理和服務。以南強集市為例,入口食品很多,經營時間又長,怎麼做好環境衛生保證呢?趙碧硯說,他們安排了5名保潔員,一天四次對攤位的垃圾進行清運,並及時清潔路面油污、垃圾等。「每天都有工作人員過來檢查我們的食品安全,門前三包是否做到位等。」商戶楊女士說,街麵攤位乾淨清爽,吃的東西不會讓人拉肚子,顧客對這裡就更放心,來的人也就越來越多。

為做好夜間經濟示範街區的建設,五華區在完善街區水電氣供給、污水收集排放、生活垃圾清運及處理、公共廁所改造提升等配套設施的同時,還對夜間經濟街區經營主體採取電子化登記、上門辦理、綠色通道辦理等多種方式為入駐街區的商戶快速辦理證照,並統一將證照、公示欄送到商戶手中。

但是夜間出行不方便的問題依舊存在。市民徐一川說,南屏街片區本來車流量和人流量都比較大,停車特別不方便。大學生褚惠說:「如果回去得晚了,公交車和地鐵都已經停運了。如果匆匆回去,又逛得不盡興。」對此,五華區將研究引入智慧停車管理系統,統籌解決好片區靜態交通保障,協調適當增加道路限時停放車位,並引導計程車企業和網約車平台加強重點區域的夜間車輛調配。市級相關部門也將協調地鐵、公交公司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延長夜間運行時間或者增開夜間公交來配合夜間經濟發展。

朱伯威認為,夜間經濟2.0時代的到來,意味著對城市規範化、精細化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昆明市應該不斷加強管理,儘快出台規範發展夜間經濟的相關政策,在吸引更多人參與到夜間經濟的同時,也要為夜間經濟的發展加上一道「緊箍咒」。

深夜食堂與夜間文化割裂

呼籲高質量夜生活

「來到昆明,我不僅想去逛逛夜市,還想在夜晚去感受一下昆明的文化。」從北方來旅遊的蔡世金說,可惜的是,在昆明找不到能兩者皆有的地方。

除了遊客們有豐富昆明夜生活的需求外,也有不少市民表示,白天工作生活節奏快,需要一個高質量的夜生活來放鬆,而不是僅僅在夜市吃一頓小龍蝦。

深夜書店、深夜博物館、深夜劇場……文化設施和場館開放「夜場」,已是一種必然趨勢。然而在開放的過程中,卻存在著文化場館往往與深夜食堂不在一起的尷尬場面。雲南省大劇院裡薈萃了全省精彩的演出劇目,但每當演出散場後,劇迷們想去「撮一頓」,邊吃夜宵邊釋放觀劇的情緒和心得時,卻發現周邊空空蕩蕩,只好匆匆回家。這樣一個本應相聚、交友,碰撞創意和激發活力的契機就此消失。

昆明學院旅遊系教授竇志萍說,文博區其實比商業區更加需要深夜食堂。兩者相加,能起到1+1>2的作用,彼此引流,相互補益,營造一個真正有活力、有社交、有生活的文化片區。所以,昆明在深夜食堂打造的同時要配備有劇場、書店等文化區,在博物館、劇院附近,也要考慮到更多生活便利設施和深夜食堂的建設。

趙碧硯也表示,在南強集市的建設完善過程中,也將越來越注重文化的引入。比如目前比較受歡迎的88號庭院劇場,也將在12月20日上演首部商演劇,之後還會不斷變換多種形式和內容,讓市民和遊客在南強街不僅吃得開心,也能享受文化。

前不久,中國旅遊研究院發布的《2019中國夜間經濟發展報告》中提出,夜間經濟應發展「老三樣、新三樣、再三樣」。「老三樣」指夜市、演出和景區,「新三樣」包括節事、場館和街區,「再三樣」指書店、古鎮和鄉村。竇志萍建議,發展夜間經濟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政府部門要把握好引導方向,加大對城市精細化管理的程度,確保各項政策實事求是,要尊重市場規律、群眾需求,打造注重娛樂健康、文化休閒的復合夜間消費模式,讓昆明的夜晚亮起來、火起來。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文章來源:昆明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jJCXB28BMH2_cNUgLOW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