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金錢沒概念?窮養富養不如給孩子正確的理財教育

2019-09-27     灣媽育兒

前陣子,一名14歲的少年小武,在家人外出打工時獨自在家玩手機。沒想到在短短几小時內,花了16萬元打賞手游主播。

當記者採訪他「為什麼會把錢給不認識的主播?」

小武說「對金錢沒什麼概念,刷禮物給主播能得到誇讚,很開心!所以越刷越多!」

很多網友質疑,小武都上初中了,怎麼還會不經思考的把錢送人?

不得不說,這位孩子缺乏金錢意識和衝動的消費行為,父母要負最大的責任。

在生活中,有些父母會傾向用金錢拓展孩子的視野和品位,在物質上用「最好的」富養孩子。但是過度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很可能建立錯誤的金錢觀。在父母的呵護下,孩子根本不清楚現實家裡的經濟狀況。

作為父母僅僅讓孩子認識錢是不夠的,我們應該教育孩子如何支配並管理金錢。今天就來分享如何幫助12歲以下的孩子進行財商啟蒙,建立正確的金錢觀。

什麼是財商啟蒙?

「君子言義,小人言利」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很多中國家長都避諱和孩子談錢,一方面是認為孩子只要專注在學習上就好,另一方面是怕孩子「銅臭味」太重顯得俗氣。

但在歐美國家情況則相反,財商被視為和情商、智商並列同等重要的社會能力。甚至在歐美家庭中,兒童財商啟蒙是越早越好。

財商一詞最早由《窮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提出。
主要包括兩方面的能力:
(1)正確認識財富及財富倍增規律的能力
(2)駕馭財富、正確應用財富及財富倍增規律的能力。

簡單來說,財商就是人類在經濟社會打理錢的能力。想要財商高,首先要具備金錢的知識與正確的價值觀,懂得管理金錢並運用投資賺更多錢。

羅伯特·清崎曾說過 「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會有其他人取代你。如果讓債主、奸商、警方甚至騙子來代替你進行這項教育,那恐怕就會付出一定代價了」

今年5月,寧夏一位大二的學生小曹,忽然決定退學甚至還有離家出走的念頭。幸好家人及時發現異常。小曹才向父母坦誠,前年為了買新手機,網貸借了8000元。沒想到經過兩年欠債滾成27萬,小曹根本無力償還。

類似的案件層出不窮,有女大學生為了買化妝品、奢侈品網貸,結果因為支付不出欠款,給家人留下遺書跳河。

所以父母有義務在孩子童年時,有意識的教育孩子如何用錢。不僅要讓孩子明白金錢的來源與價值,還要告訴孩子如何運用金錢,完成我們想要的目標。

金錢觀引導誤區

1.做家務換取零花錢

為了讓兒子小佑了解勞動才能換取報酬,小娟在孩子大班時以零花錢獎勵孩子做家務。原本以為獎勵的方法,能讓孩子從小培養做家務的習慣。沒想到在小佑上初中時,有一回小娟不慎打碎咖啡杯,手還被劃傷了。趕緊請兒子幫忙清理地板。

小佑確實把碎片掃好,也把潑灑的咖啡液體拖乾淨了。但事後卻斤斤計較要媽媽支付工錢。就連姥姥來家裡幫忙煮飯,口渴請小佑幫忙倒水,也被要求「付錢」。

小娟試圖跟孩子解釋「姥姥來家裡幫忙做飯很辛苦,你給她倒水是應該的。」但小佑卻說「倒水也是勞動,怎麼不給我錢啊?」

夫妻聽了,不禁擔憂孩子變成自私自利,不為家庭付出的白眼狼。

雖然小娟的本意是想教育孩子用勞動換取金錢,其實像掃地、洗衣服這種家務,是孩子身為家庭成員的義務,輪流做家務本來就是每個成員的責任,不應該牽扯上金錢報酬。這相當於是告訴孩子「家庭貢獻是金錢交易換來的」。

2.干涉孩子支配零花錢

琦琦上小學後,回家跟媽媽說「我的朋友每個月都有50元,我也想要零花錢。」

婷婷想著孩子長大了,同儕難免會互相比較。於是就答應女兒的要求,給相同數目的錢。

然而最近卻因為琦琦想買一組畫畫工具套裝,讓親子關係變得十分緊張。

婷婷覺得孩子的決定太草率,眼都不眨就要花掉一個月的零花錢,只為了買個不實用的畫畫工具組。

琦琦則認為「媽媽說話不算話,明明是零花錢怎麼又不能讓我自由使用?」

婷婷給孩子的零花錢,就是放權,因此琦琦有權利決定零花錢如何支配。

有句話說「要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得先蹲下來從孩子的位置和高度看世界。」在父母眼中不實用的物品,對孩子而言價值不同。父母批評孩子的決定,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第一次拿到零花錢,可能一興奮就不小心把錢花光。我的侄女小喜,在小學剛拿零用錢時就是如此,一口氣花了整個月的零花錢,買了指甲彩繪玩具組。後來發現自己錢不夠買零食飲料,還得向哥哥借。好不容易等到下個月發零用錢了,還得拿一半還給哥哥。從這次的經驗中,小喜理解分配零花錢的重要性。

父母給零花錢,是給孩子磨練管理金錢與慾望的好機會,因此父母儘量不要干涉孩子花錢。如果擔心孩子亂花錢,灣媽建議把交通費、餐費等必要支出和零花錢分開。等到孩子能管理零花錢,再加入必須支出的錢,讓孩子承擔更大的財務管理責任。

講完常見的財商引導誤區後,接著來談談怎麼給孩子建立良好的理財觀。

如何進行財商啟蒙

1.告訴孩子錢的來源

快三歲的女兒經常跟我一起逛超市,超市出口有台搖搖車,我們約定表現好可以玩一次。當甯甯看我從錢包掏錢,就會嚷著要幫我取出。

有一回,我把零錢藏在包包里,只留了一枚硬幣在錢包。女兒一看很驚訝的說「沒有錢了。」

我說「對啊,錢不夠坐搖搖車,怎麼辦?」

「那我們能去跟買菜老闆拿嗎?」女兒看了我手上提的菜,想到剛才我們把錢付給超市收銀員。

我告訴女兒,錢包里要有錢的前提是要去工作,付出勞動才能換取金錢。爸爸很努力地上班就是為了賺錢給我們支付生活的開銷。日常生活中,有些父母並沒有特意教育孩子金錢的來源,孩子還真的以為錢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在3~6歲階段,可以布置家家酒的遊戲,讓孩子認識錢的種類並學習金錢交易。這個年紀的孩子對數字有基本概念,可以從1數到10。他們很喜歡把生活經驗融入在遊戲中,不斷地重複並內化。

我和女兒經常玩超市的遊戲,互相輪流扮演顧客與店員。

我會把一些物品標價在10元以內的數字,然後準備消毒過的硬幣,陪著孩子一起數。看看需要多少個硬幣才能交易。這個遊戲能將抽象的數學落地實踐,同時也能強化孩子對數字的印象,最後孩子也認識錢幣。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讓孩子正確認識金錢及錢的來源。讓孩子明白平時我們辛苦上班,沒辦法整天在家陪伴,是為了賺錢養家。有些歐美企業有「父母日」,讓家長帶孩子去公司觀摩。

動畫片小豬佩奇也有類似的主題。豬爸爸帶著佩奇與喬治到辦公室,讓孩子們看看自己工作內容,讓他們明白父母「上班的一天」都在做什麼。

2.區分想要與需要

表弟浩浩上小學後,舅媽固定每個月給他一筆零花錢支配。當浩浩想買必需品之外的玩具、拼圖等物品。舅媽就提醒他「你有零花錢自己買。」

浩浩想買火車軌道組,但是價錢太貴一個月的錢不夠買,於是跑來央求舅舅、舅媽幫忙。

舅媽詢問孩子「為什麼要買這個玩具?」

浩浩說「班上同學有買,我也想要!」

舅媽說「好,那我們來制定存錢計劃。」

舅媽幫助表弟制定了存錢計劃,每個月拿1/3的零花錢存,4個月後能買到他想要的火車玩具。

6~12歲階段,父母定時定量的發放零花錢,讓孩子學習如何運用零花錢。當孩子說想買東西時,父母要引導孩子區分究竟是「想要」還是「需要」。

「需要」是必需品,沒它無法滿足基本生活,比如交通費,書本費等等;「想要」則是孩子一時衝動的慾望。家長可以告訴孩子,需要的物品由爸媽出,想要的自己掏錢買。

3.延遲購買

美國史丹福大學曾做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這個實驗找來了一群4歲大的孩子,分別將孩子帶到房間,並告訴他眼前有塊好吃的棉花糖。如果可以忍住不吃,15分鐘後可以得到另一塊棉花糖獎賞;如果吃掉了就沒有獎賞。
結果在10年後追蹤參加實驗的孩子,發現忍住眼前誘惑沒吃棉花糖的孩子,無論是學業、工作等人生髮展都比吃掉棉花糖的孩子還要優秀。

棉花糖實驗提醒我們,要想成功必須懂的「延遲享樂」,要在選擇「短暫的快樂」和「忍耐換取更好的」之間做選擇不容易。教導孩子「延遲享樂」的觀念應從小訓練。

有個叫小李的少年,身為家中獨子相當受寵。每當他撒嬌吵著要買東西時,父母都會儘量滿足。有一回小李想換新手機,媽媽以手機才用不久為由拒絕了他。這讓他遭受到強烈的挫折感,甚至出手毆打媽媽。

孩子向你提出購買「非必需品」時,父母應該教導孩子設立財務目標,自己存錢買。等到過一段時間後,孩子才買到玩具會更加珍惜。

針對購買非必需品,父母也能保留討論空間,如:婷婷和女兒討論如果願意等一段時間在買,可以補貼一半的錢。一方面也能看看孩子是不是一時興起,說不定過一段時間孩子會發現,想買的東西沒那麼重要了。

4.簡易存錢法

父母給孩子零花錢,除了讓孩子學會合理消費外,更重要的是鼓勵孩子存錢。孩子或許會疑惑,為什麼要存錢?

爹媽可以這樣解釋「如果每次拿到零花錢就全部花完,那麼就沒辦法買到自己很喜歡卻比較貴的玩具了。」

這裡灣媽根據「三二一支配原則」,改良為兒童版的簡易存錢法,適用於12歲以下的孩子。

所謂三二一支配原則,指的是把收入分成3:2:1六份。3/6作為中長期目標儲蓄,2/6為高價物品儲蓄,1/6作為日常花銷。
而改良的簡易存錢法,就是準備兩個存錢桶,分別是:
(1)立即支出:孩子可以隨時花用的錢
(2)計劃支出:為較高金額的物品有計劃性的存錢。

透過簡易存錢法,訓練孩子分配零花錢並根據財務目標存錢。當發放零花錢時,讓孩子決定要分配多少比例到不同的存錢桶中,例如:孩子希望快點存到錢買想要的東西,就可以提高計劃性支出的比例。

家長也能以補助部分金額的方式,鼓勵孩子存錢。舉例:孩子若能每個月存50元,媽媽就贊助100元玩具費。

關於金錢觀念,我們應該傳達給孩子:金錢的價值是能幫助實現目標,而錢是需要靠勞力換取。通過合理的消費與存錢才不會被錢駕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jGv4uW0BMH2_cNUg3qJ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