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人性最大的問題,就是難以察覺自己的問題

2020-06-14     國學書舍

原標題:《素書》:人性最大的問題,就是難以察覺自己的問題

一、

如果有一個正確的標準放在一群人面前,讓每個人都按照這個標準去生活、行事、思考,那麼這個群體必然是理想的健康的。

但是遺憾的是,從人性認知的角度來看,即便存在一個正確的衡量標準,也沒有人願意接受,因為他們只相信自己所認為的。

就好像在生活中有這樣一個現象: 一個人很難察覺自身的錯誤

每個人都是用自己的認知,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三觀,哪怕自己的三觀違背世俗和道義,但是也從未察覺出來其中的問題,仍然執迷不悟的相信著,並且樂此不疲。

所以人性之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一個人很難發現自己的問題。

即便自己相信的東西是錯的,大多數人也少有反思的覺悟,從不會認為自己的認知存在著什麼問題。

而世俗之間,大多數人所犯的錯誤根源都是歸咎於此,他不認為這是個錯誤,自然會在錯誤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

有這樣一句話叫:聰明反被聰明誤,一個人在自以為是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過猶不及的時候,即便出發點是對的,但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齊國有一個姓黃的人家,他有兩個女兒,長得國色天香,但是這位黃公每天和別人說起她的女兒時,總是謙虛的說:「小女相貌醜陋,粗俗蠢笨。」

在古代,女兒未出閣時是不經常出門的,他在外面說女兒相貌醜陋,粗俗愚笨,一傳十,十傳百,別人就真的相信了。

到了女兒婚嫁的年齡,仍然無人求聘,後來有一個粗俗野夫,因為無錢娶妻,無奈之下就到黃公門上提親,黃公因為女兒年齡大了沒辦法,也沒有考慮是否合適,便一口答應了。

婚禮結束之後,新郎掀開新娘的蓋頭,不禁大喜過望,原來自己娶到的竟是一位絕代佳人。

當消息傳開之後,很多人踏破門檻想要娶他的小女兒,他的小女兒自然也是國色天香。

一個人過度執念某一種觀念時,很難察覺自己所相信的是否存在問題,即便自己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最後也會背離正確的方向,而走上偏頗的道路。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知人者智,自知之明。

了解自己才是一種真正的智慧,我們只有了解自己,才能察覺自己存在的心念是否正確。

如果自己相信的東西都存在問題,那麼你的人生該由什麼為自己建立一個正確的方向呢?

所以能夠為自己樹立一個正確的道德標尺,用符合道義和世俗的觀點,去審視自己的人生以及這個世界,包括生活中的細枝末節,這是非常重要的智慧。

二、

《素書》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明莫明於體物

意思就是說:沒有比體察世上萬物,明察秋毫更為明白的了。

一個人做事正確還是錯誤,完全出自於自己的本性,就好像我在以往文章中常提到的一個觀點「人的所有心念,都會延伸到自己的人生中,而自己也終將要為自己的心念付出代價。

道德經:人生福禍結局,源於心念本源的修行

本心,是塑造人生結局的根源。

自己的心念由意識控制,這跟聰明與否沒有關係,而是跟正確的三觀有著緊密的結合。

一個人如果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善於明察善惡,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才能在人生路上做到善惡分明,謀事有道

孝文帝在位時,在許多事件上都經常徵集大臣的意見,而且他常說:「我的命令到達時,都要思考我的錯誤,以及我的所知、所見、所想不足的地方,請求你們告訴我,並且推選賢良方正,能夠直言進諫的人,來糾正我的過失。」

孝文帝治國最正確的地方,就是善於納諫,用別人的建議指正自己的錯誤,採取正確合理的方式來治理自己的國家和天下。

這樣集思廣益的處事方式,才能拋開自以為是,跳出自己的認知局限,治理天下自然萬無一失。

一個擁有正確認知和價值觀的人,未必會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能占據上風,但是在人生漫長的過程中,正確的價值觀和認知,能為他指引一個正確的方向,這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說極為重要。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i_3QsXIBnkjnB-0z0z2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