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話寒食

2020-04-05     306醫院醫學科普


周金艷 張波,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原306醫院),中醫科

醫研部醫學科普中心 編輯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寒食節和清明節是一年之中的黃金季節,驚蟄稍顯早,穀雨稍顯晚,而清明剛好是一個界限,所謂"清明前魚骨軟如綿,清明後魚骨硬如鐵。"寒食在清明節前一日(有的地區是前兩日或三日),因為二者時間接近,隨著歷史的沿革,逐漸合二為一。

寒食即禁火,又稱"冷節",意為禁煙火,只吃冷食。其寓意大體分為兩種:一是紀念春秋時代晉文公的賢臣介子推。唐代詩人孟雲卿在《寒食》詩中說的"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二是對火星崇拜,清明時節正好是火星所主,人們"懼火之盛,故為之禁火"。春季陽生風疾,是易發生火災的季節,人們把這一現象歸結於火星的行為雖欠科學,卻具有加強防火教育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世就只講其實際內容吃冷食、禁火,而不糾其源於何說了。

我們寒食節的主要食物有薑絲排叉、馬蹄燒餅、奶油炸糕、糖耳朵、驢打滾、芝麻醬燒餅、硬面餑餑、糖火燒、艾窩窩、焦圈、焦圈、饊子麻花、螺螄轉兒、豌豆黃、糖卷餜、麵茶等,作為節日小吃偶爾進食是無可厚非的,切不可長期飲冷水、進寒食。

中醫認為過時生冷寒涼之品可損耗人體陽氣,加之生活節奏快,精神壓力大,更易導致胃病,從而出現胃痛暴作、喜溫喜按、腹脹納少、口泛清水、四肢不溫、大便稀溏、小便清長等症狀。平時宜進食溫熱性食物,我們要從食物的顏色、味道、生長環境等方面來辨別其寒熱,並不只是食物的溫度。宜食性溫味甘辛,具有健脾補氣、暖胃祛寒作用的食物,如羊肉、雞肉、牛肚、豬肚、荔枝、辣椒、韭菜、茴香菜、紅糖等。一般脾胃虛弱和過敏體質的人不宜食用寒性食物,而體質濕熱的人不宜食用熱性食物。

(圖片源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iItfTHEBrZ4kL1ViKwL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