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一、二年級「狠抓」,好過五六年級緊盯,要抓好作業和習慣

2020-11-26     爆炸母嬰課堂

原標題:在孩子一、二年級「狠抓」,好過五六年級緊盯,要抓好作業和習慣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上幼兒園不重要就近選擇就可以了,幼教老師也只是陪孩子玩樂,最大的目的是當爸媽的工作忙而寶寶在幼兒園有人照顧,上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所學的知識又最少,等到五六年級再狠抓也不遲。」

其實,孩子由幼兒園過渡到小學後,但凡重視孩子學習成績的家長,或多或少都聽說過 「三年級效應」,即超前教育的危害。

超前教育的危害是指孩子上一、二年級成績優勢,到三年級後上課走神不聽講,成績一落千丈這種成績急劇下滑現象稱為「三年級效應」,育兒界還流傳這樣一句話: 孩子小學一、二年級要狠抓,抓晚了會後悔!

相反,從小學一、二年級時「狠抓」,要比五六年級緊盯效果更好。

為什么小學一、二年級要「狠抓」?‍‍

孩子一、二年級,差不多是6~7歲左右,據調查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大致可以掌握3500個詞彙、思維上已經具備「歸納」能力、心智逐漸完全、身體發育已經形成。

有心理專家認為: 要說6歲孩子教育最重要,那麼7歲則是孩子生命中的「建築期」,父母的引導至關重要。

從孩子的智力發展來看,7歲前會獲得30%的智力,剩餘30%則是在7歲之後,如果家長忽略教育和培養,那麼很容易讓孩子養成壞習慣,甚至從年級里的尖子生變成差等生。

相對來說,更建議家長在孩子上小學一、二年級時「狠抓」,這個階段的孩子雖然依賴父母,但也是家長幫他們養成行為習慣的黃金期,正確做會讓孩子日後學習事半功倍。

孩子一、二年級‍‍要抓什麼?‍

陪孩子寫作業這件小事,就是在抓他的好習慣:

杭州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以及杭州小學校長王崧舟認為, 只有落實孩子的學習習慣並長久保持,才能有效避免三年級效應。

有的家長在孩子一二年級也確實狠抓寫作業的習慣了,但效果並不理想。拿前幾天的一位社友家長小玲的案例來說明,小玲家孩子上二年級時成績優異,每天都安排他寫一個小時的作業。

剛開始為了養成兒子自主寫作業的習慣,小玲許下承諾只要寫完就能玩,於是孩子做得非常快且效率高,可每次孩子寫完後卻被小玲再三要求下多做題。連續半年後,升入三年級的兒子突然開始抗拒寫作業,甚至還養成拖沓、開小差、走神的壞習慣。

怎樣狠抓孩子寫作業的好習慣又見效快?

一定要安排孩子的休息時間:通過「一長兩短」做法,寫作業一個小時中間休息兩次,有助於分散孩子注意力以及更快進入高效的學習中。

讓孩子擁有自主權:家長適度放手,讓孩子決定寫作業的前後順序,若違背後可以設立獎罰機制,切記要重守承諾他才會聽你的。

只有把孩子寫作業的基礎打牢了,自然就不會出現所謂的「三年級效應」。

除了日常培養孩子養成寫作業的好習慣以外,家長也可以藉助書籍,中國最具魅力校長和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說過:「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會讓他愛上讀書,豐富知識和見識,對養成寫作業的好習慣有益。」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課外書《米小圈上學記》,全套4冊不僅有重點生詞的批註,還有很多趣味插畫,增加孩子閱讀趣味性。

就連如何保護孩子的眼睛也想到了,全書採用了護眼輕型紙,環保印刷工藝,呵護兒童健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iFZDB3YBjdFTv4tAajl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