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票房破12億:為何原生家庭給的痛,需要一生去治癒?

2019-11-05   寧鏡誠

作者|寧鏡誠

小北

《無聲告白》一書中曾經寫道: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BBC跟拍14個孩子的50年,大部分孩子走了父母的「老路」

為了探究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從1964年開始,跟拍了英國14個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鏡頭記錄了他們從7歲到56歲的成長軌跡。

我們挑其中的3個典型來說。

從小在私立學校讀書的約翰,在童年時期就建立了良好的閱讀習慣(經常讀《泰晤士報》),受父母言傳身教的影響,小小年紀就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極為清晰的規劃:

「如果我的考試通過,就回去讀西敏寄宿學校(英國最優秀的私立學校之一),之後不出意外的話進入劍橋的三一學院或者法學院就讀,最後成為一名訴訟律師。」

約翰7歲時的人生規劃

隨後,約翰的人生就像自己7歲時描述得那樣,從大學順利畢業後,他成為了一名訴訟律師,並在自己49歲那年升級為一名皇家律師。

反觀來自另一個家庭的孩子一一傑姬,14年來一直靠領救濟金度日,即使有能力自己養活自己,她也因為過慣了靠人接濟的日子而喪失了獨立生活的能力。

傑姬在面對鏡頭時理直氣壯說:「真不知道他們要我找什麼工作?」

一副「我弱我有理」的樣子。

靠救濟金度日的傑姬

受她的影響,傑姬的兩個孩子也並未接受應有的教育,他們成年後從事著超市保安這類朝不保夕、且沒有什麼專業門檻的工作。

這14個孩子中只有一個個例,那就是出身在鄉村的尼克。

尼克從小痴迷於物理,雖然父母並不能提供太多的幫助,但他還是憑藉勤奮和個人努力從只有一間教室的鄉村學校一直讀到了牛津大學。

28歲那年,尼克移民到了美國做物理研究,真正實現了人生的逆襲。

尼克小時候的學校

這則記錄片除了向我們傳遞了教育可以改變命運這個道理之外,還直接證明了原生家庭對於孩子一生的影響是巨大的。

與其說決定孩子人生的是一個個不同的家庭,不如說不同家長所傳遞的社會表征左右了孩子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也可以這麼說:「家長的眼界就是孩子認知的天花板。」

這聽起來有點殘酷,但卻是不爭的事實。

原生家庭的概念起初來源於社會學,它是指兒女還未成婚,還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家庭。

80後作家周沖曾經在《人間味》中這樣回憶自己的父母:

「母親此生積怨頗多,貧困、卑微、辛勞與冷漠使她無從舒展,我的蠢笨令她失望,父親英俊的外貌又令她緊張。她敏感易怒,微薄小事便輕易令她發作,還在無意識之中,將所承受的傾軋,返還到我的身上;

父親缺乏改變家庭困境的勇氣和魄力,不體貼母親。一遇爭執,動輒伸手打罵,但父親又離不開母親,因為他還有一地狼藉的生活,攤在周家貧困荒涼的屋子裡,等待著母親去幫他打理。」

打小生活在這樣的原生家庭里,周沖長大以後的願望只有一個一一逃離!逃離這個破碎的家!

因為深受其害,所以她暗暗發誓,將來一定不會成為像母親那樣的女人,可是她性子中的暴戾根深蒂固,早已潛伏進她的體內,無聲無息。

直到周沖找到男朋友之後,仍然擺脫不掉似母親身上的暴戾和多疑,男友最終不堪重負,悄然離去。

尼采曾說:

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回以凝視。

在不幸的原生家庭中生活久了,即使內心急於想要逃離,但與之纏鬥的過程中,我要麼們不知不覺中被同化,要麼走向了相反的極端。

就像《少年的你》中,因為母親改嫁被拋棄的小北,他其實是極度需要別人關心的,但為了不再被拋棄,不再處於一個被動的地位,他總是扮成少年老成的模樣。

當一次打鬥過後,陳念看著小北滿臉的傷問他疼不疼,小北把頭埋進懷裡,慢慢地從嘴裡擠出一句:

「我媽走了以後,這麼久了,你是第一個問我疼不疼的人。」

你看,這麼一個需要愛護的男孩,為了不再受到傷害只能偽裝自己,原生家庭的支離破碎讓小北迅速「成熟」的同時,從此在每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少了一個依偎在母親懷裡的少年,多了一個獨自舔舐傷口的小北。

小北受傷後

二.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陰影到底有多大?

作家武志紅曾經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寫道:

「所有的孩子一開始都是『成為自己的人』,但撫養者們非得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塑造自己的孩子,於是孩子的意志就被壓制了,最終在不同程度上丟失了自己。」

這種情況多是源於父母對孩子傾注了過多的關注,它的反面則是父母因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很少關心孩子,經常忽略孩子的感受,常見的比如在孩子0-3歲成長的關鍵期,把他丟給爺爺奶奶撫養。

這樣做造成的影響就是,孩子長大之後不自信,缺乏安全感。

因為從小父母不在身邊,他們難以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小孩感受不到父母對他的支撐感,所以會對事物表現出畏縮的姿態。

畏縮不前

以我本人為例,我從出生到上幼兒園之前一直是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母親當時在上班,一個星期回來看我一次,但饒是如此,我從小就感覺沒有安全感,即便我是個男人。

原因很簡單,小時候調皮,打架輸了沒人給我撐腰,爺爺奶奶根本沒有精力管這些小事,爸媽又不在身邊,所以嘗過幾次苦頭之後,就變的乖巧了不少。

但話又說回來,我特別羨慕那些打完架,父母告訴孩子這樣做得不對,或者碰到這種情況你就是應該打回去,否則會一直受欺負。

沒有告訴我這些,直到長大一點上小學了,才慢慢「摸索」出一些東西,但我成長的前6年,父母可以說是完全錯過。

我舉這個例子,其實是想間接證明一點:原生家庭培養孩子的方式,確實會左右他的一生。

原生家庭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我們從這兩個方面來看一下缺乏愛的滋養和必要引導的小孩,會丟掉些什麼:

1.從不自信到敏感,從敏感到多疑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

「自卑感,這種由於低估自己,而產生的負面情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無人能夠倖免。」

說起敏感多疑,你一定會想到《紅樓夢》里的林黛玉,林黛玉無論從相貌還是才氣都是上等,她出場時書中的描寫是這樣的:

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長得一副美人坯子也就罷了,她還能寫出《桃花詩》這樣的作品,放到現在應該就是不亞於《詩詞大會》中武亦姝那樣的才女。

可是現實呢?

林黛玉的母親賈敏因病早亡,她從小錦衣玉食在父親林如海的庇佑下長大,但父親的突然離世又讓她不得不在賈府過起了寄人籬下的生活。

黛玉和寶玉

都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失去了家人保護的林黛玉性格也愈發敏感多疑,究其原因就是她沒有安全感,這種安全感她自己給不了,寶玉也給不了,可能只有賈母的愛憐可以讓黛玉稍稍安心。

放到今天也是一樣,在這樣沒有安全感的家庭中成長,長此以往,孩子很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具體表現為:不會拒絕,委曲求全,不斷討好別人。

這些行為背後的本質,就是在追求安全感。

2.對人生缺乏必要的規劃

在文章開頭我們有提到,在私立學校上課的約翰對於自己的人生規劃極為清晰,他就是要做律師,並做好一生為之奮鬥的準備。

而在孤兒院長大的西蒙,他原本想要成為一名電影明星,後來又覺得自己的想法不切實際,轉而想要成為一名電氣工程師,但結果是,他21歲後一直在一家冷凍廠做機車貨物搬運工。

人生規劃混亂的西蒙

「我的人生我做主」這句毒雞湯聽起來豪氣沖天,但它發揮效用是需要具體語境的。

就拿我們都經歷過的高考填報志願來說,電視劇《小歡喜》中宋倩的女兒喬英子喜歡天文,於是在高考前宋倩就找到了自己在北航招生辦工作的老同學,諮詢專業細分領域的情況。

在很多家長對「985,211」的概念都不是很清楚,更別提對孩子報志願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的情況下,早有一些家長提前做起了報考大學細分專業方面的功課。

還有一些家長,連學也不想讓孩子上,希望他們高中畢業就出去掙錢。我們不去評判他們行為的優劣,單就對孩子未來負責這一點,有些家張的做法確實欠妥。

宋倩和老同學

在人生必要的隘口,不是每個人都對自己的處境有著很深入的了解,從而根據自己的愛好或是事物發展的趨勢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時候站在他們身後的原生家庭成了左右戰局的砝碼。

說這些,不是為了讓大家去抱怨自己的家庭,正如日本作家東野圭吾說得那樣: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三.如何打好手裡這張牌?

那麼,面對我們的原生家庭,我們如何把自己手裡的牌打好?

結合周圍人的實際經驗以及相關領域心理學家的研究,我們可以圍繞一個基本點,按照這三步來慢慢改變。

首先我們先來看走出原生家庭陰影的一個必要條件一一在心理和經濟上獨立。

這個基本點其實很容易理解,很多人抱怨自己的家庭,抱怨父母沒有給自己提供好的條件,一邊罵,一邊啃老;一邊心裡埋怨父母的控制欲過強,一邊被禁錮在看似安逸的環境中。

說到底,就是因為我們的經濟和心理層面未能獨立出來。

曾經聽到過一句話,它是這麼說的:

「以前,我跟父母捆綁在一起,我是父母的兒子;現在,我帶著家庭往前走,他們是我爸媽。」

仔細一品你會發現,句子的主體變了,我們從被動捆綁,變成了主動引領。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我們在經濟和心理上真正走向獨立的過程。

當你不再需要向父母索要生活費,可以自己養活自己,而且可以過得很好,那意味著我們至少具備了在社會上存活的能力,你在這個家裡承擔的責任也會更大。

在心理層面,我們應該意識到,將來的路主要靠自己了,我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自立自強才是我們應有的姿態,一味蜷縮在父母的庇佑中,其實痛苦的不止是你自己。

當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按照接下來的三個步驟做出改變:

1.認識和接納自己的原生家庭

這是做出改變的第一步,很多人雖然原生家庭存在一些問題,但是礙於面子或是其他原因內心不願承認,直到矛盾爆發。

一味的欺騙自己,就像上學時不願承認自己某個知識點不會,一碰到考試還是會出問題。改變的前提是正確的認知,沒有對原生家庭的正確認知,很難從中走出來。

就像我表哥的一個朋友,他家裡很窮,但是父母從小不想讓他受一點委屈,他從小也爭氣,從縣中學考到了市裡的大學,於是就寄宿在他親戚的家。

他親戚家條件不錯,家裡也沒小孩,於是給他買了不少必備品,獨立的臥室,應季時尚的衣物,他就這樣安逸地度過了4年,但他估計忘了,自己的父母供他上大學有多不容易。

在他畢業後的第二年,聽我哥說,人瘋了,得了精神病。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難以接受本就存在的事實,但在親戚家寄宿的日子或多或少讓他有些淡忘自己的身份,對自己原生家庭的迴避和錯誤認知,導致後來悲劇的發生。

迴避並不能解決問題

這裡分享一個接納父母,並與他們構建平等關係的方法:

當雙方的互動有了爭執時,可以試試從觀點之爭中跳出來,學會「抄後路」,即點出對方互動中的心理邏輯,點破對方試圖構建的內在關係模式。

正如心理學作家武志紅早年在一次租房時,碰到了對他家裡的家具擺放指指點點的房東,照理說作為房東,你房子租出去了,租客如何放置家具是人家的事,你再干涉就有點說不過去。

武志紅雖然內心不痛快,但他是這麼解決的,他對房東說:

「您的孩子肯定對您說了至少一百遍一一「老爸,你的控制與太強了」 ,對吧?」

房東打了個哈哈,瞬間明白了自己的行為有些不妥,後來也沒有干涉武志紅的決定。

這個過程,就是從兩者的觀點中跳出來,用委婉的方式點破房東「控制欲強」的事實,從而合理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又沒有讓房東下不來台。

從觀點之爭中跳出來

2.主動接觸優秀的同輩,汲取他們的優點

為什麼要強調是同輩?

傳統心理學觀點認為,父母在對孩子的塑造中扮演著影響深遠的角色,但美國心理學家朱迪斯·哈里斯在《教養的迷思》一書中永諸多論據證明了:

孩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力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大,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輩群體。

現如今很多觀點證實了朱迪斯的觀點,比如「一個人的月薪,是和他最要好的5個人月薪的平均值」或是

「要觀察一個人,就去看看他身邊的朋友都是什麼樣的人」等等。

同輩雖然給了我們不少壓力,但同時他們也是我們進步的標杆,優秀的同齡人待人接物的方式和上進與否都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

畢竟離開父母獨自生活以後,我們大部分時間接觸的都是同齡人,選擇那些積極上進的同輩在一起進步,成長的路上也不會太過孤獨。

和優秀的同輩一起成長

3.踏踏實實地去打磨自己

一個人最寶貴的品質,就是在巨大的差距面前,他依然能夠靜下心來,每天進步一點,直到達成自己的目標。

這一系列表現用兩個字來形容,就是「踏實」。

面對差距不躲避,不忙亂,在自我價值實現的動力和獨立人格的基礎上去努力,我們註定不會辜負自己。

怕的就是眼高手低,還沒有能力月薪上萬的時候,就幻想著自己開豪車,住豪宅的場景,這類不切實際的幻想,只會讓自己越來越焦躁,離自己想要的生活越來越遠。

圍繞經濟和心理獨立,踏踏實實地去努力,這才是成就自我的「笨辦法」。

踏實走好每一步

人民日報曾經就「原生家庭」的主題,寫過這麼一段話:

原生家庭可以作為一種提醒父母的警示,但不能成為一些人為自己推脫責任的擋箭牌。它是一面鏡子,可以映照出優劣;但還不足以成為一把尺子,用以衡量一切。

把這段話送給自己,也送給每一個正在努力的你。

共勉。

一一END一一

Reference:

1.人生七年,來源BBC紀錄片

2.人間味.,作者周沖

3.為何家會傷人,作者武志紅

[關於我]:寧鏡誠,職場領域創作者,專注於職場領域的研究和實操。關注我,每天和你分享一些不一樣的成長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