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心臟病?「雙心」疾病了解一下

2019-10-11   心血管內科侯曉平

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我國的主題是:「心理健康社會和諧,我行動」。

精神衛生和心血管疾病有什麼關係?

關係太密切了!

現代化社會,信息量大,生活、工作節奏快,會給人的心理、生活行為方式帶來影響。而社會環境對心理的影響、生活行為方式的改變,會通過影響人的生理而導致疾病。

精神心理的問題完全可以使人產生各種類似心臟病的軀體症狀(身體的各種不適感覺),會和確實有病理改變(器質性)的心血管病相混淆;而且精神心理的問題也會引起心血管疾病,像高血壓、冠心病、還有糖尿病等,從發病到病情進展,都跟心理、精神情緒有密切關聯。所以,「心病」和心臟病是密切相關的。

在心內科門診時,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病人,一陣陣的心慌、胸悶,心前區某個點固定或者不固定的針刺樣的疼痛,活動時沒事兒,越是呆著沒事兒越明顯,活動活動反而好了;或者就是遇上不高興的事兒,生氣了、著急了就犯得明顯。有時候感覺憋悶了,深吸一口氣、大喘氣、嘆氣一下就感到輕鬆了。檢查心電圖、動態心電圖、心臟超聲、運動試驗、甚至冠脈CTA、冠脈造影都是正常的。

還有一些患者,是冠心病、也放過支架的,可是吃著藥,定期複查著都挺正常,就是覺得胸部、左胸不舒服,擔心血管再堵上。晚上睡不著,早上醒得早。問問情況,活動都挺好,也沒有心絞痛發作,再檢查檢查,也是正常的。

這些病人是有心臟病沒查出來?或者是冠心病再度加重了?不是的。這些病人多半兒是合併了「心病」,早先叫做「心臟神經官能症」,現在又叫「心臟神經症」,或者說,就是合併了抑鬱、焦慮。

有研究發現,心血管病門診中,大約1/3的患者是「心病」。要是按照我們醫生自己的體會,有時候能有一半兒病人是「心病」。就是有心血管病的人,很多也有「心病」。

心臟神經(官能)症,一般是指那些有一些類似心臟病的症狀,比如心慌心悸、心前區疼痛、胸悶憋氣等,而經過檢查排除了器質性心臟病的情況(其實症狀本身也是可以鑑別的)。

可現在研究發現,「雙心」疾病(心臟疾病、心理疾病)是可以並存的,而且經常是並存的。高血壓、冠心病人中,合併抑鬱焦慮的人要明顯多於沒有高血壓、冠心病的人群,有抑鬱焦慮的人,也容易得高血壓、冠心病。因為高血壓、冠心病的發病機制之一就是精神情緒緊張焦慮、交感神經過度激活。心血管病和「心病」是有共病因素的。其實這也容易理解,經常緊張焦慮就容易得病,而得了病的人各種顧慮就會更多一些。所以「雙心」疾病往往是並存的。沒有心臟病的人可以有心臟神經官能症的表現,有心臟病的人也可以有心臟神經官能症的表現。這些情況,醫生需要根據臨床表現和輔助檢查來鑑別的。

早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心身醫學研究所就明確地把原發性高血壓(低血壓)、冠心病、冠狀動脈痙攣、陣發性心動過速、原發性心動過緩、功能性期前收縮(早搏)、心臟神經官能症等疾病歸為與精神心理因素相關。

「雙心」疾病的並存,會互相影響。心理疾病會混淆診斷,也會加重心臟疾病。比如,有些症狀、有些發作並不是心臟病的發作,似是而非,使人疑慮、緊張;有些人還可以因為過度的緊張焦慮出現「驚恐發作」,導致血壓飆升、心臟病發作;而一些心血管病患者也可以因為精神情緒的刺激而導致急性發作。這些在臨床都很常見,都需要臨床醫生很好地分析、判斷來鑑別的。

所以,對於心血管病患者,要重視心理因素的影響,重視「心病」的診治。有了「心病」,也要治療干預。干預了「心病」,也會減少心血管病的發作和死亡。

這裡特別要強調的是,「心病」(心理疾病)也是病,不能就簡單地歸為「思想問題」。目前認為,發生抑鬱焦慮是和腦子裡的神經遞質不平衡有關,更深層次的問題像基因、遺傳等也在研究探索中。所以,不要忌諱看心理疾病、看精神疾病。有抑鬱焦慮的心血管病患者,改善了抑鬱焦慮,也有利於控制心血管病的發生和病情進展。

真正的健康是心身健康!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清風計劃# #關注精神健康# #健康真相館# @頭條健康 @頭條真相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