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LNG「雲接卸」打好疫情防控戰「下半場」

2020-04-10     江海明珠網

4月7日,來自澳大利亞的「水晶天空」輪靠泊江蘇LNG接收站碼頭。此次LNG接卸作業採用「零接觸」「雲卸船」模式,順利完成16.6萬立方米貨物卸載。

與過去366船接卸不同的是,此次海事港務「外交官」嚴格執行江蘇LNG公司「非必要不登輪」要求,在碼頭操作平台通過「雲操作」完成全部連斷卸料臂操作和相關文件簽署,原來至少連續17小時的「出國」工作程序,全部在「國門之內」完成。

因國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每艘LNG船均有來自至少3個不同國家的外籍船員,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多,接收站「海上國門守衛戰」境外疫情輸入風險極大。為全面落實中央「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策略,江蘇LNG公司密切關注國際國內疫情形勢變化,及時制定採取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雲接卸」防控措施,抓緊抓實抓細各項防控工作,疫情防控常態化與安全生產兩不誤。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LNG船舶抵港前,海事港務人員通過郵件方式,提前掌握船員名單及健康狀況,緊盯船訊網跟蹤船舶航行軌跡和停靠港口信息,綜合評估船舶疫情防控風險等級。根據風險評估「綠黃紅」等級不同,制定對應的船舶接卸作業行動卡,並指定專人對行動卡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確保行動卡執行到位。

「零接觸」確保安全高效受控。自3月中旬起,江蘇LNG公司嚴格落實天然氣銷售分公司要求,採取「一船一策一卡」接卸模式,海事港務人員不再全程駐船,接卸過程看似「不受控」。為確保無人值守「不受控」的卸料過程安全高效可控,生產運營中心組織人員對接卸過程進行徹底抽絲剝繭,梳理優化關鍵環節,辨識分析風險並制定防範措施。

卸料過程中,海事組「外交官」中英文熟練切換,通過內線電話為主、海事VHF為輔的通訊方式與船方和接收站中控室溝通協調。生產運營中心在碼頭設置了臨時卸船指揮室,卸船過程中人員全程在碼頭指揮室值守,及時應對卸船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卸料前後的首末次計量均通過對講機確認,相關單據通過船代公司人員傳遞,消毒處理後再進行簽認。接臂拆臂過程中,船方人員在5米安全距離外進行「遠程」見證。

「五專」保障風險最低。生產運營中心從運行班組抽調2名骨幹專門進行碼頭操作,將船舶風險降至最低。為減少船舶監管人員及服務人員與接收站員工之間的接觸,生產運營中心開闢了「專用進出通道」作為海關、邊檢、引航、代理等人員的專門通道,並指定專人、駕駛專用車輛、設置專門路線,最大程度減少疫情傳播風險。從下一船起,公司指定的電瓶車「專職司機」將由船舶代理公司人員執行。

疫情期間江蘇LNG接收站已接卸10船13億立方米LNG,這些天然氣不僅滿足了江蘇全省居民用戶需求,也成為復工復產的加速「催化劑」,全力以赴奪取「雙勝利」。(如東新媒體:郭凌慧 通訊員:吳小飛 吳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hn1BY3EBnkjnB-0z6Tj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