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有你2》播了兩期,終於讓首頁稍微恢復了點以往的生氣。
我們鍾姐,在追
和鍾姐一樣朝著美妝博主方向不斷進發的戚薇,也跟鍾姐pick了同一位
而且她助理還補充了「實錘」,邊吃東西邊在追。
宋妍霏是首播那天就發微博了,夸的是憑實力讓大家閉嘴驚艷的喜愛姐
連李佳琦和薇婭都在直播里說,有看。
即便沒像幾位女明星那樣準點收看+在線實時點評,好像也很難躲開身邊人的安利或討論。
畢竟過去兩個月里我們的神經是高度緊繃的,而在疫情防控第一階段卓有成效的現在,這麼一檔早就該上線的女團選秀其實也承載著一些「小別如遇新歡」的意味。
不過最出圈的應該是這位
「哇嗚~Wowow~」
帶著志玲姐姐「開心開心」的加油助力,這位虞書欣順利實現了熱搜稱霸。
力壓蔡徐坤和Lisa,在榜首獨自美麗著
熱搜不止會告訴你結果,還做起科普業務,解密了虞書欣出圈的原因:
不過是進屋見導師並做個自我介紹而已,按正常流程其實也留不下多少記憶點和爆點。
但戲感十足的虞書欣,竟然能在正式開口前那一分鐘時間裡完整演上一出《迷糊小白兔誤入榮國府》。
自卑、緊張、害羞、慌亂,直到美女導師Lisa溫柔示意,才跨越了語言溝通的障礙,勇敢地邁進門來。
特別理解為什麼蔡徐坤那句話能上熱搜,因為這是觀眾共同的疑問和心聲。
我覺得我當時的表情可能跟Ella也差不了太多
但虞書欣這場個人表演秀,還沒有到ending的時候。
「迎新會」環節里,導師們是兩兩成組,隔著長桌對坐的,以便彼此溝通互動
結果說自己緊張到摳手指的虞書欣,在自我介紹完之後,居然明說自己想坐導師之一Jony J的位置。
不是沒位置坐了,也不是身體不適或者有什麼不便,就只是想挨著Lisa而已。
沒讓她如願不要緊,虞書欣落座就拿出迷妹架勢,開始跟Lisa各種互動……
夾在中間的Jony J真是進退兩難——怒是不成,不怒又不可能。
播了整整兩期,虞書欣的舞台表現到底如何,觀眾們仍沒能得緣一見。
不過她的熱度倒是一騎絕塵,足以笑傲這第一回公開的助力榜單。
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戲多」且「沒有眼力見」,虞書欣還從《我是歌手》的現場觀眾那裡得到了靈感。
以一己之力,為周邊的所有姐妹,掙回了攝像師的一次又一次青睞。
不過與其去批評虞書欣「怎麼能這樣」,我更想知道的是她「為什麼要來」:
並非專業院校出身,滿打滿算就練習了一個月……
所屬公司也不是專門做唱跳人才儲備的,而是主攻影視出品製作的華策。
看節目裡另一位訓練生趙小棠吐槽她的話,大概可以推算出這位很作的嬌滴大小姐到底有幾成勝算。
嚴格來說,虞書欣其實是演員。
《下一站是幸福》才播完,她演師生戀的蔡敏敏呀~
如果是演藝生涯出頭無望,想要靠著選秀節目做最後的衝擊,那也就罷了。
可是虞書欣分明不屬於這個範疇:
像之前她參加的湖南衛視《一年級》,這種綜藝對別人來說是出頭圈粉的好機會,但虞書欣是拿來追漢子的
虞書欣來參加《青春有你2》,一個人的明星後援比別人一個公司的都來得多且豪華。
也是從這些「反常」中,吃瓜群眾們才嗅出了那麼一些不一樣的痕跡:
饒有興致地盤點了一下她錄自我介紹短片時的著裝花費,發現整套下來起碼22萬。
這才確定了她是個早就干過砸錢只為見愛豆一面的豪奢富二代。
在我們這代人所接受的觀念里,明星藝人雖然遙不可及,但歸根究底那就是一份能在短時間內帶來大量經濟收益的工作。
以前的新聞也都是這樣寫的,楊丞琳、林依晨甚至更早的蔡少芬、梅艷芳們,進圈主要是要賺錢還債的。
當然現在的星二代富二代們要出道要名聲的也不在少數,可他們要麼走時尚圈,要麼直接順著父母設定的道路拿好資源演重要角色,沒幾個會像虞書欣這樣跑到選秀節目裡來「自曝其短」和「吃苦頭」的。
同樣讓人無法理解的還有這位
林小宅,千萬粉絲量級的大網紅。
一個人的微博粉絲數,官微得搭上出道多年的許佳琪才能勉強湊夠。
論收入,做訓練生可不如林小宅做網紅賺得多:
她最早是因為出鏡為網拍攝影師做模特而走紅的。
雖然因為學歷因為文化水平等問題,寫東西和小學三年級學生記的流水帳差不多……
但靠著「少女感」和美圖,林小宅是出了書的,而且銷售至少是破萬了。
節目裡打了花字,說林小宅是「女企業家」,其實就是淘寶店而已……
雖然店裡的衣服都是打版的,還被原創者點名撕過,但網紅美少女的號召力加持著,銷量也差不到哪裡去。
出場時不是還有訓練生驚呼,說買過林小宅家的衣服嗎?
而且「帶貨」時代到來,作為網紅美少女里相對最有名氣那個,很多品牌都找她合作過。
包括但不限於SK-II、Dior、M.A.C、資生堂……這些小愛豆們站台一次都能大吹特吹「時尚資源真牛」的高端大牌。
奈雪還是哪家飲品,不是也和她一起出過聯名合作款嗎?
去巴黎看秀,也屬於「受邀出席」那種。
即便粉絲說,林小宅去參加比賽是因為一直都喜歡跳舞。
即使林小宅本人說,自己不完美也一定不會後退。
但從平面世界走到台前,接受更多鎂光燈照射,是需要勇氣和底牌的。
林小宅剛一被爆要參加選秀,就有人翻出她18年疑似diss楊超越的小號發言。
雖然林小宅後來解釋過,說引發爭議的那句話並不是自己說的,但當初確實表態不夠周全、太過傷人,所以還是誠心跟大家道了歉。
而她之前說自己不進娛樂圈
被爆參賽時卻說自己在學表演
都被當做「打臉實錘」給拿出來被狠嘲了一通。
至於她所謂的「喜歡跳舞」,也不太被看好。
好在林小宅自己參賽的目標定得不高……不過在節目中學好普通話……認真的嗎?
而保持平面動態一個樣,是確保「網紅美少女」名頭不崩壞、粉絲不流失的基礎。
而林小宅在出鏡品牌廣告時,就因為離開柔光濾鏡而顯出「面部凹陷」的缺點。
這也是大家不太理解,她為什麼要上選秀「自曝其短」第一層原因。
還有一個被瘋狂吐槽的點是,林小宅有男朋友,而且男朋友還出來給她拉票了……
但我個人覺得這倒還好了,畢竟能不能真的成愛豆還另說。
而且參賽前就在交往,因為要上節目了所以分個手……預想一下反而更不容易被人接受吧?
必須要說觀眾在這方面,的確是有兩套標準:
像孔雪兒被爆戀情,粉絲說「房子塌了」,是可以理解的啊?
因為她早就參加過相應選秀,是蜂蜜少女隊這個主打少女感的女團的成員。
孔雪兒本身也維持著人設,並未公開戀情,粉絲以為她是單身卻發現是和其他男愛豆一起出行,自然會有落差感。
況且孔雪兒被各種吐槽,豈止是因為普通的一對一戀愛……
早期選秀中被爆對前輩不尊重,《青春有你2》臨開播前鬧出合約風波……
雖然長得確實美,表現也確實不錯,但流失的路人緣還能不能回來,有待觀望。
反倒是那些參賽前就有感情經歷,但當時並未想過要走偶像之路的訓練生,容易拉到路人票誒……
像是昨晚話題選手蔡卓宜落淚回應網絡暴力的片段,竟然得到了三萬多條評論。
網絡暴力來源於什麼呢?
她的情感狀態。
蔡卓宜出過專輯,當初的噱頭是「氧氣女孩」「宅男女神」。
她是馬來西亞人,音樂事業也是在那一帶發展,算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女藝人了。
但後來人們發現她結過婚,又有人傳說「已經離了」,而蔡卓宜本人的說法是「我單身」。
於是「離婚少婦」也就成了蔡卓宜身上一道扯不下來的標籤。
雖然我們平常也會就相關話題進行討論,不可能完全避開不討論,但是一些大號搬運並直接在文案里引用網友所說的「門檻太低」,真是挺傷人的。
所以蔡卓宜哭也是因為這個:
「你憑什麼參加這麼青春的節目?」
而路人的反駁也很簡單明確:
離沒離婚跟參加節目有必然聯繫嗎?我們只看實力說話,謝謝。
當然這個實力嘛,確實………………………………………………
對蔡卓宜的這段敘述總結,也同樣適用於在她表演時被瘋狂帶入鏡的秦牛正威。
「為什麼會來參加比賽?」
其實更多的是想知道,為什麼要一次次「回鍋」?
先導宣傳片出來的時候,我就截圖發過微博。
因為《青春有你2》找來各家公司老闆和平台高層來談現在的女團市場空缺,雖然寥寥幾句聊得不算深,但是已經能揭露某種殘酷了。
數量很多,儲備也充足,但是往往撐不了幾年就倒。
很多女孩帶著希望投入到訓練中去,以為自己抓住了機遇,可沒有強勢平台去介入去提供空間,大部分人直到團隊解散、公司倒閉,也沒得到過在大舞台上表現自己的機會。
說個非常坦誠且不好聽的實話,即使每年總選收益動輒過億的SHN48及其各地分團,也一樣。
是,當中的確走出了鞠婧禕,我們也會討論湯敏、趙嘉敏、李藝彤、林思意……
但你是因為舞台唱跳認識她們的,還是看了熱搜上的喊話視頻、私聯戀愛大瓜,或者《芸汐傳》《國風美少年》這樣的綜藝和劇?
每次寫她們、提她們,都要花大量時間去解釋,誰誰誰總選第幾,相當於AKB或者其它什麼組合的某某某,而即便是這樣都還是有很多感慨評論在說,「這都是誰,我老了」。
包括這次參加比賽的許佳琪、張語格、莫寒、費沁源……粗略搜了一下後台,我起碼在五六篇不同的文章里提到說過,但追完第一期發微博說「暫時pick許佳琪」的時候,還是有人在問我是不是收錢了。
小眾繁榮不被大眾知曉,不認得也就等於不記得。
而之於河粉內部呢?
因為每年總選的數據越來越龐大搶眼,因為GNZ和BEJ不斷有新人冒出,似乎SNH48這個大體系還是牢不可破、自成一格的。
大家樂於去捍衛某種「結界」,在「出村選手」必須和同齡演員或歌手作比較時用既定的數據和邏輯去反駁和評述,可在內部通用的法則在好幾次事件出圈後就失靈了。
閉目塞聽不止是影響粉絲群體的心態和發展,對於小愛豆本身來說也會造成固步自封吧?
所以《青春有你2》至少能提供一個開放的平台,讓大家再次站回到標準賽道的起跑線前去進行公平的比較和競爭。
安崎、王清、陳鈺、上官喜愛……她們出頭不就是因為實力夠強悍?
而四位導師的選擇也有針對性且巧妙:
他們都曾經參加過比賽節目,是通過這樣的形式出道或者名氣大增的。
Ella主唱,Lisa會跳,Jony J對rapper們的表現有足夠發言權。
至於很圈粉的蔡徐坤,他在《偶像練習生》里是斷層高位出道,不管你對他是什麼評價,都無法否認他橫空出世所帶來的現象級話題和討論。
這樣的配置給選手們提的意見未必有多理論多學術化,但至少對於實踐來說是有針對性且有意義的。
不能說這檔節目就一定能扭轉市場方向,但它至少能改變我們和訓練生們對她們自己的認識,同時去做突破和挑戰。
而改變本身,就已經意味著所有了。
原創不易,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hlshCHEBrZ4kL1Vi4C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