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愛石賞石藏石的傑出人物,無不與石為友,以石怡情,以石煉性的。歷代文人名士道士禪士愛石賞石,取人與自然平等的地位,視山、川、樹、石為宇宙一體,在物我兩忘相互滲溶的體驗中,石不僅是石,它還具有詩的情趣,山水的意境,禪的頓悟。
賞石懂雅
俗話說:「室有石則雅,室有石則安」。面對一塊精美的石頭,那絢麗的色彩、優雅的格調、樸拙的造型、天然的紋理、深邃的內涵、超脫的靈氣、堅貞的性格,這一切無不引發人們無限的遐思,讓人領悟到一種寧靜致遠、虛懷若谷的情懷。
石品如人品。於人而言,人格之重要自是不言而喻的,人格高尚,眾口皆碑,人格卑劣,眾口誅之。石頭亦然,如果石格不高,人皆棄之。
賞石懂美
一石一世界,一石一恆古。它是掌中山河,案上乾坤,可以小見大,也可以靜示動。一石一貌,絕無雷同,虛實肥瘦皆無價;百品百得,常有新悟,質形紋色自有情。那些獨一無二的美石、雅石、巧石、奇石,具有永恆的時空美,令人嘆為觀止。
有緣份、有悟性的人可從中讀出十分情趣,百般姿態,千種風韻,萬古哲理。欣賞這些充滿神秘奧妙的詩情畫意的石頭,使人凈心悅目,養性益智,喻德勵志,避邪頤壽。
賞石懂韻
雅石是大自然散落的美,一方石頭就構成了一種自然的山水,不同的個體有著不同的韻味:壁立當空、挺拔峻峭者謂之「瘦」,四面玲瓏、上下相通者謂之「漏」,輕盈飄逸、晶瑩通澈者謂之「透」,石紋起伏、凹凸不平者謂之「皺」,色澤蒼老、拙劣樸實者謂之「丑」。正如清人趙繼恆在詩中所言:「疊疊高峰映碧流,煙嵐水色石中收,人能悟得其中趣,確勝尋山萬里游。」
賞石懂緣
同樣一塊石頭,有人視而不見,有人見而不賞,賞亦不知其味,有人卻能慧眼識寶,有人還能點石成金,這是為什麼?就因為賞石文化是一種生態文化、隨緣文化,是種心境藝術,或稱之為「發現的藝術」。一塊絕妙好石,那是億萬年的造化,水火輪迴,鬼斧神工,妙造天成。
正如唐代詩人王維所概括的:「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能不能發現它,全憑石緣。這個緣份,要看客觀的機遇,這有很大的偶然性,但也要看觀賞者的智慧悟性、文化素養、審美情趣和生活閱歷,這就是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