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眼中的芍藥是怎麼樣的呢?是不是和牡丹、月季傻傻分不清?它的美麗之處,養護方法和品種你們了解麼?
芍藥,別稱:將離、離草、婪尾春、余容等,它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典型的溫帶植物,喜溫耐寒,有較寬的生態適應幅度,非常華麗,下面我們來看看吧。
適宜疏鬆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只要環境適宜,成年期可持續二三十年,然後進入衰老期,直至死。
日常養護介紹
芍藥花位列草本之首,其被人們譽為「花仙」和「花相」,且被列為「六大名花」之一,又被稱為「五月花神」,因自古就作為愛情之花,現已被尊為七夕節的代表花卉。原產我國北部,目前秦嶺、大別山等地均有野生種分布,現在全世界有千餘品種,我國約有180種。芍藥適應性強,性耐寒,在我國北方可露地越冬。
一、土壤
排水要好,芍藥喜涼爽氣候,我國溫帶至亞熱帶地區都適宜栽培,具有春發芽、秋生根的特性,在夏季。高溫炎熱季節,植株呈半休眠狀態,喜歡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忌鹽鹼土。由於芍藥是肉質根,耐旱但怕積水,如土壤板結積水很容易使芍藥肉質根腐爛,所以低洼地、鹽鹼地均不宜栽培。
因此,地栽宜選擇涼爽陽光充足之地,盆栽忌澆水過多。入冬至早春的整個休眠期,土壤都應保持濕潤,不可太干,但排水要暢通,忌積水,否則地下塊根易腐爛致死。
二、分株
芍藥一般採用分株繁殖。俗語稱「春分分芍藥,到老不開花」,因此芍藥通常於10月份待其地上部分枯萎後進行分株,春季不宜移植。分株時需將根株掘出,用利刀順根部裂縫處切開,使每叢帶有3至5個飽滿充實的芽及下面的根群,切忌傷害芽眼,然後栽於施過基肥的沙質土壤中,覆土3至4厘米,保持土壤潤而不漬,一般分株栽植後第二年即能開花。
盆栽芍藥可結合分株一兩年換盆一次,換盆時應多保留些宿土。如株叢不大,就不要分株。
三、花期
芍藥在植株生長期間特別是現蕾期和開花期不可缺水。同時,要及時疏蕾,側蕾出現後應摘去,以便養分集中,促使頂蕾花大。花凋謝後,應及時剪去花梗,以免結籽,消耗養分。
芍藥花謝後半個月,即6月下旬要進行施肥,以及時補充芍藥開花期所消耗的養分,為芍藥進入第二個旺盛生長期打好基礎。
四、病蟲防護
芍藥褐斑病也稱芍藥紅斑病,是栽培芍藥中最常見的重要病害。由牡丹枝孢黴菌引起,病原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病葉、病枝條以及落地的病殘株上越冬。
翌年春季產生分生孢子經氣流和雨水或風傳播到剛萌發的新葉上,一般植株下部葉片最先感病,逐漸蔓延至整株葉片,感病葉片初期出現略圓型綠色針頭狀小斑點,嚴重時整葉焦枯,秋季病斑變黑褐色,焦脆,易破裂。
後期病斑背面會出現墨綠色霉狀物,病害也浸染幼莖,在莖上出現紫褐色長圓形小點,有些突起,病斑擴展慢,嚴重時也可相連成片。
防治方法:
1.秋冬季徹底清除病株病葉集中燒毀。
2.加強栽培管理,注意栽植密度,以利增加通風、透光;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強植株的抗病性,促進植株健壯生長。
3.從開花至雨季結束每半月噴一次140倍等量式波爾多液,可基本防治病害發生。
4.發病初期,可噴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2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隔7至10天噴1次,連續噴4至5次。
五、繁殖方式介紹
芍藥的繁殖有播種、扦插和分株法,通常以分株繁殖為主。分株期以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為宜,將根株掘起,震落附土,用刀切開,使每個根叢具2~3芽,最好3~5芽,然後將分株根叢栽植在準備好的圃地。
如果分株根叢較大(具3~5芽),第二年可能有花,但形小,不如摘除使植株生長良好。根從小的(2~3芽),第二年生長不良或不開花,一般要培養2~5年。
播種繁殖以種子成熟後採下即播種為宜,越遲播發芽率越低。芍藥種子有上胚軸休眠現象,播種後當年秋天生根,次年春暖後芽才出土。幼苗生長緩慢,有的芽3~4年才可開花,還有到第5~6年才開花的。
扦插法可用根插或莖插。秋季分株時可收集斷根,切成5~10厘米一段,埋插在10~15厘米深的土中。莖插法在開花前兩周左右,取莖的中間部分由二節構成插穗,插溫床沙土中約一寸半探,要求遮蔭並經常澆水,一個半月至兩個月後既能髮根,並形成休眠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