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焦慮,也是你的機遇

2019-08-20   時代郵刊

01

哪怕再自律的人,也可能被焦慮打敗過。焦慮就像一種不明原因的病症,不夠致命,卻能讓人每天都心慌意亂。

手握保溫杯的中年人,在朋友圈刷屏養蛙的單身男女,假裝看破紅塵一切隨緣的佛系青年,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逃離焦慮,但總有某些時刻,焦慮會成倍放大且讓你無處可逃。對我來說,這個時刻就是接到老媽的電話:「談男朋友了嗎?漲工資了嗎?什麼時候回老家?」這些問題猶如三座大山,把我這個佛系女青年壓得不輕。

02

我今年25歲,獨自生活在北京,沒房沒車沒男友,只有一點寒酸的存款。聽起來好像喪得不得了,但換個角度描述,就會有新的場景:我才25歲,正是積累知識和經驗最重要的時期;我身體挺好,一個人在北京無拘無束;銀行卡里的存款能維持我的安全感,每天早上醒來,都有一個妙不可言的未來在等我解鎖。

那我為什麼還要焦慮呢?

其實,生活中的焦慮無處不在。焦慮的背面,是我們對自己的猶疑,而這種猶疑恰恰給了我們平衡自己心態和能力的機會,它可以讓我們靜下心來思考自己想走的究竟是一條什麼樣的路。如果永遠沒有焦慮的時刻,一味埋頭向前,我們反而容易忽略掉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那天我重讀了里爾克的《給青年詩人的信》,一個在服兵役的年輕詩人懷著虔誠的心給當時的大文豪里爾克寄出了自己的作品,想尋求他的建議。沒想到,之后里爾克竟與他保持了多年的聯繫,在10多封信件中,里爾克把寫作的意義、如何面對人生中的無力時刻、如何與寂寞相處等問題寫得溫暖熨帖。「願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擔當,有充分單純的心去信仰;你將會越來越信任艱難的事物和你在眾人中間感到的寂寞。以外就是讓生活自然進展。請你相信:無論如何,生活是合理的。」

此時,此地,此身,其實細細追究回溯,我們的成長並非毫無痕跡,而是隱秘在每個日出日落的平常日子裡。在一次次的焦慮中駐足思考,最終找到更適合自己的路。

03

我有一個做自媒體的朋友,月入10多萬,卻經常吐槽:「雖然覺得自己已經做得很不錯了,可是看到那麼多95後甚至00後都那麼牛,覺得自己還是挺失敗的。」大多時候你焦慮的是別人得到的東西,轉而會想我能不能得到什麼,可是很少有人會想,我能不能像別人一樣給予什麼。太注重於「得」,總會讓我們忽略別人的付出,也很難從別人的成長路徑中獲得些許經驗。

焦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任由焦慮發酵,而不去審視內在的需求。好的焦慮是進步之源,壞的焦慮則會把你推向深淵,關鍵在於你是選擇快速解決,還是聽之任之。

焦慮的那一刻,不妨先接受自己是一個平凡人,然後再去想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人人都在焦慮之中,重要的是學會帶著焦慮,按照自己的節奏生活。即便是最焦慮的時刻,也要做好兩件事: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學會和時間做朋友,跟平凡的自己和解。

直面焦慮,才能讓我們解開困惑,學會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