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水的個性

2020-07-13   時代郵刊

原標題:沅水的個性

水是生命之源,作為水資源的重要載體,山河湖海各有千秋。其中,河流兩岸由於往往是人類聚集之地,擁有更加豐富的功能,也沾染了人類的個性。

不過,面對沅水時,我卻找不出合適的詞語來形容她的個性。

沅水,屬洞庭湖湘、資、沅、澧四水中的第二大水系,相較於貫穿湖南的母親河湘江、「綠水六十里,水成靛澧色」的澧水、「河道彎曲多險灘」的資水,它的個性似乎並不鮮明。

沅水流經芷江、懷化、會同、洪江、漵浦、辰溪、瀘溪等縣市,至沅陵折向東北,經桃源、常德注入洞庭湖,這些地方少數民族集中。數十個民族的先人在沅水流域繁衍生息,攜手共創了璀璨的文明。不論是以民間合唱形式大歌震撼世界的侗族,還是以巫文化盛行著稱的苗族;不論是喜歡抱著長鼓起舞的瑤族,還是愛穿青藍色麻布衣的土家族,都賦予了沅水不同的個性,這讓沅水的個性實難一言以蔽之。

沅水下游有一座城市,就叫沅江市。沅江市地處八百里洞庭腹地,位於湖南省北部,益陽市東北部,以「流水歸宿之地」而得名——不必說,這裡的「流水」指的正是沅水。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這句充滿哲理的話用在沅江百姓身上再恰當不過:沅水一路浩浩湯湯奔來,在沅江市境內卻只流了不到20公里,名為白沙長河,接著就注入了南洞庭湖。愛國主義詩人屈原駕一葉扁舟,「經沅水,過漵浦」,就是取道白沙長河,他在途中留下了《涉江》和《橘頌》等不朽詩章。

雖有大詩人的詩作,可若要沅江百姓就此說出沅水的個性,怕也有些強人所難,從沅江走出來的出版人彭兆平提起沅水就直言不諱地說:「沅江市地處作為河流的沅水之尾,在城邊都見不到沅水的。」

儘管如此,沅水與沅江市的關係卻是斬不斷的。作為洞庭湖水系中重要的一脈,它將奔流千里所見的景致、歲月沉澱的精華,毫不保留地交付了沅江市。

春天,蓮花坳到處都是明黃色。這兒是南洞庭湖中部的一座自然漁島,得時光厚待,至今仍保持著原生態風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魚類資源豐富不消多說,駕船潛入,只見油菜花夾道怒放,仿佛不計成本一般。

夏天,白沙長河兩岸芳草萋萋,其上游是小河咀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如今,河岸生態修復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待修復工作完成,河兩岸肯定會熱鬧非凡:閒話家常的古稀老人、談笑風生的不惑中年、追趕跑跳的垂髫幼孩隨處可見;大樹下,幾個年輕人擺上圍棋,一坐就是整整一個下午;如果遇上天公作美的夜晚,繁星滿天,夜涼如水,前來散步納涼的居民絡繹不絕。

秋天,赤山島上的橘林收成喜人。這座內陸島位於西洞庭與南洞庭交界處,得沅水滋養,島上盛產柑橘。行走在島上,周圍的橘樹掛滿了沉甸甸、黃澄澄的果子,果香四溢,隨手摘一個,保准能從你的舌尖甜到心頭!

冬天,南洞庭蘆葦場白茫茫一片。這些蘆葦盪高高低低,隨風起伏,無限延伸,一眼看去甚至分不清哪片是蘆葦,哪片是白雲。蘆葦的幼苗便是蘆筍,賞完了風景,再嘗一口蘆筍,實乃人間樂事!

四時的沅水擁有四時不同的景致與情趣,正如這座給了沅水歸宿的城市:商業街繁華鼎盛,行人、車輛川流不息;街巷胡同里人情通達,鄰里和諧;有人為幸福奮鬥,勞碌奔走,有人享受生活,下棋遛鳥,無論生活節奏是快還是慢,大家都透露出自信和從容……

沅水是透明的、包容的,它的一切形態、內涵,都是由身處其中的居民決定的,每一個個體、每一種生活方式都擁有獲得幸福的權力——它雖抹去了「個性」,卻擁有了「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