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溝村位於晉中市榆次區烏金山鎮,與壽陽縣交界。由於古村最高海拔有974米,最低海拔有907米,相對高差達67米,形成了後溝村溝、坡、垣、灘縱橫交錯的獨特地貌。
後溝村的起源無證可考,但從考古發現的一塊唐代墓志銘推算約為公元819年,距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
完整的排水系統、等級分明的窯居建築格局、精美的古戲台、自給自足的生產作坊……在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烏金山鎮與壽陽縣交界處,有一座名為「後溝」的古村落。該村歷史悠久,是北方農耕文明活態文化的完整畫卷,堪稱「農耕桃源」。古村建築接近陝北窯居,沿河岸依山勢而建,保留了磚窯三合院、四合院、獨立式窯洞等大量古建築和精美的磚雕、木雕、石雕。村中精巧別致的古戲台、觀音堂、菩薩殿,堪稱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今年,後溝村被評為山西首批3A級鄉村旅遊示範村。
2002年11月,時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的馮驥才與民俗學家烏丙安先生、民間文化學才向雲駒先生等人來到後溝村,進行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實地採樣考察。他們一致認為,榆次後溝村是難得一見的中國歷史文化遺產村,這是濃縮保留了千百年黃土旱塬農耕文明的傳統經典:民間文化中的精神信仰、生產方式、生活狀態、傳統工具、民俗民風,保留了中國。特別是北方漢民族千百年來自給自足的傳統文明,在後溝村古樸的農耕文化、純正的自然文化、傳統的信仰文化、靈動的生態文化等構成了完整的民間文化體系。
2003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宣布後溝村是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古村落農耕文化遺產保護採樣地。
後溝村古建星羅棋布,神廟系統相當完善,有關帝廟、文昌閣、真武廟、三官廟、魁星樓、觀音堂、菩薩殿、山神廟、河神廟、五道廟等18座神廟和1座祠堂,將佛教、道教、儒教盡收囊中。
觀音堂坐落於後溝村西南方向的半崖上,與村中玉皇殿隔河相峙,俗稱南寺。觀音堂始建年代不詳,唯有寺內壁龕大明天啟六年(1626)重修碑記載:「有古剎一座,年代替遠,不知深淺。」後來,陸續又經大清康熙、乾隆、道光和清末民國等年代數次擴建維修,終於成了今日的規模。
該寺由山門、鐘鼓二樓、東西廊房、耳殿和南大殿幾大部分構成,是長方形四合院堂式寺廟,是一座保持著明清建築風格且保存較為完整的磚木結構建築寺院。
觀音堂大殿面闊五間,殿中的斗拱木雕龍首鳳喙是民間寺廟很少見的。檐板真金貼繪龍紋和梁間龍紋彩繪,是明清兩代的盛世佳作,具有極強的時代特徵和很高的藝術價值。
真武廟又叫玄天宮,坐北向南,坐落於後溝村北高阜處,是村中最高的建築。真武廟和觀音堂子午相對,與村南山崗上的魁星樓遙相呼應。
山神,原是遠古先民自然崇拜衍化而成的,為管理一方(座)山域之神。據當地人講,古時的後溝村,經常有野獸出沒,傷害幼兒和牲畜。於是,在清朝康熙年間,後溝村村民建起了山神廟。後來在清朝嘉慶年間又移址重修。1963年,山神廟被毀,直到2005年才重新修建起來。
後溝村的民居多為窯洞,院落以四合院三進院32處和七八處靠崖窯洞為主。窯洞依山而挖,有的深達數丈,有的窯中套窯,有的窯上有窯,有的窯窯相連,有的窯中安裝吊橋,有的窯門在山這邊而窗戶開在了山那邊,往來於窯洞間。而且窯洞選址上因地制宜,在取向、高低等方面都不對自然做更多更大的破壞性改造。窯外酷熱,窯內清涼,實乃涼熱兩世界。
古村中,幾乎所有的院落正屋都是窯洞,但都要建築出廂房,再往下又蓋起了倒座的南房,從而形成四合院,構成了恬靜安詳、和諧優雅的生活環境。
古村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四十里龍門河正當中,二龍戲珠後溝村。」說的是後溝村的整體布局形成了「二龍戲珠」的仿生學意境。
原來,後溝村背依太行山支脈要羅山脈,山勢連綿起伏,如水波蕩漾,似萬馬奔騰,漸行漸遠,好像爭飲於瀟河岸邊。龍門河發源於要羅山腹地,順山勢而下進入瀟河。後溝村的先民又把村東的黃土梁叫做「黑龍」,村西的梁叫做「黃龍」,村對面軍坪又形成蜘蛛,這就行成了整體形成了「二龍戲珠」的仿生學意境。
後溝村村民有張、范兩姓,以張姓為多。一家事務聚族而理,村中事務兩族共同協商完成。張姓祠堂建在一所窯洞裡,和許多張氏祠堂一樣,註明本姓來源於清河,並懸掛有「祖宗雖遠供奉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的張氏家訓。
值得一提的是,張氏家族修建的古排水系統堪稱一流,遇山洪不塌方,逢小雨不泥濘,使得古村保存到現在依舊完好。據了解,這套古排水系統貫穿全村,長達3000餘米。由於後溝村高差大,降水若在村中沿坡而下,對村裡的道路和住宅都有極大威脅。村中所建設的地下排水系統,由深埋在地下的水渠系統和地面建築緊密配合,地下有主渠道和連著院落的支渠,有的院落的水自成體系,所有的水最終都會排進河裡。
後溝村也保留了黃土高原自給自足農業的諸多技藝,村中有酒坊、豆腐坊、醋坊等手工作坊。其中雖有因旅遊展示而恢復的,卻早已融入到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中。
後溝村還是農耕文明的集中地,遊人可前往農耕文化博物館看看,各種農具、農產品、衣食起居用,應有盡有,向人們展示著男耕女織、春種秋收的自給自足、生生不息的鄉村畫卷。
近年來,後溝村以烏金山旅遊專線為中心軸,貫穿起全村綜合服務區、現代農業體驗區、自然生態保育區,實現了休閒旅遊與生態農業良性互動。
後溝村還以旅遊配套服務業為支撐,從2016年8月起,後溝村將舊村97套危舊住宅全部拆除,投資4000萬元開展新農村建設,配套特色觀光種植區、健康療養休閒區、文化教育示範區、自然科學及體育研學實驗區、田園生活體驗區等組成了鄉村旅遊集散區域。
在致富帶頭人的帶領下,後溝村發展起了農家樂、民宿、地方文化展示等旅遊業態。村黨支部書記陳占傑作為返鄉創業的 「帶頭人」,通過旅遊開發使生態環境和文化資源得到更好的保護、傳承,以榜樣的力量為鄉村旅遊做出了生動的引領示範。
這裡是世外桃源,農田裡散發著泥土的氣息。久居城市的人們在閒暇時置身其中,賞賞古村風貌和民俗文化,嘗嘗當地特有的小米飯,古村之行別具一番滋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h_3voG4BMH2_cNUgxSS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