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老城的磨坊巷,一般遊客不去,地上的磚有密碼

2019-10-13     懶游的故事

分享一下我的新疆喀什行,喀什的古城歷史悠久,文化豐厚,風情獨特,還要說那句老掉牙的話「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不到古城,不算到喀什」。個中妙處,等待你的親臨體驗。

​喀什老城位於喀什市區中心,擁有2100年歷史,是喀什噶爾和維吾爾文化最經典的代表,也是喀什乃至新疆最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旺季時,古城東門每天會有三場載歌載舞的入城歡迎儀式,記得早點過去搶占有利地形。

​漫步於喀什市老城區,猶如置身新疆維吾爾族民俗風情的鮮活畫卷。今天要去古城西部的磨坊巷去逛逛,匆匆的遊人一般不會到這裡。

​在老城的街道上,經常可以看到悠閒曬太陽的維吾爾族族大爺,無憂無慮玩耍嬉鬧的孩子。

​慢游喀什古城區是個好主意,沒有了趕行程的憂慮,少了打卡的浮躁, 用心感受古城的魅力,體驗那份特色鮮明的生活起息。

​古城裡的顏值超高的孩子們,是這裡最靚麗的風景。這幢伊斯蘭風格建築的二層窗戶上,一個嬰孩在向我們揮手致意。

​有人戲說,這裡的孩子是散養的。但這些孩子非常有禮貌,對大人很尊重,都有良好的家教。見到遊人都會主動說「你好」,陽光般笑容融化了眾人。

​每個來過喀什古城的遊人,一定對這裡的孩子們印象深刻。我曾請教過古城小餐館的老闆,這裡以前每家一般會有三個孩子,現在一般是兩個孩子。這就是在古城裡總會看到成群結隊玩耍的孩子們的原因。

​今天走的這條小巷叫作磨坊巷。此地曾因設有加工豆製品的磨坊而得名。在察合台汗國時期,這裡一年四季沙塵漫天,耕種的收成十分有限,只有豆類的出產還較多。但由於豆類堅硬不易消化,基本都用來喂牲畜。一個能幹的農婦為了讓家裡人每天可以吃飽,常常鑽研各種食物的不同吃法。她認為把豆類用來喂牲畜太浪費,就想辦法從豆類中獲取可食用的部分。經過反覆不回的試驗,終於研製出多種鷹嘴豆的豆製品,並且建立了一個專門的豆製品磨坊。

​接著說磨坊巷,這樣一來,就節省了許多原來不被食用的豆類,也使得人們有了除麵粉以外的其他食物來填補糧食的短缺。人們感動於她這種鍥而不捨的加工試驗精神,把她曾經加工豆製品的巷子,命名為磨坊巷。

​磨坊巷裡的清真寺,這是一座典型的小區清真寺。清真寺建築花紋樣式豐富,按照製作工藝可分為木質雕刻花式、石膏雕刻、百磚和水彩花式等十幾類表現形式,新疆伊斯蘭建築藝術是我國傳統藝術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在磨坊巷裡,邂逅兩個熱情有禮貌的小女孩,我問她倆,認識牆上的字嗎?小女孩有點難為情地撓著頭,有些字不認識。

​好啊,我們一起念,「哪裡有親友們的和睦相處,想想吧,哪裡就會大有好處。」,兩個小女孩認真地跟我讀著。

​我攔住了一個奔跑嬉戲的小女孩,小女孩漂亮裙子後面的帶子散開了,給她系了一個漂亮的蝴蝶結,小女孩開心不已。

​巧遇一名導遊在領著遊客逛古城。她介紹說,古城裡迷宮式街巷縱橫交錯,樸實無華的土坯房屋鱗次櫛比。民居屋之間錯落有致的小巷幽深而四通八達。那麼,如何識別方向和區分死胡同呢?

​原來,當地人把巷內的地磚形狀加以規定,凡是鋪六角形地磚的,就是能夠通向老城外面的路。而鋪長方形地磚的巷子就是走不通的死胡同。圖中的小巷子,顯然是死胡同。

​古城裡也為那些忙於趕路的遊人提供了電瓶車,電瓶車穿梭於古城裡的大小巷子,車上還配備了導遊,邊走邊介紹。

​另外,城區內也有一些民居可以進入家訪,一般這類的民居都在門口掛有說明,進入後可以參觀典型的維吾爾民居內部,不過一般也需要購買一點家裡的商品。到喀什一定要住在老城裡,用幾天時間慢慢品味這裡的獨特韻味,那種感覺妙不可言。

待續,我在喀什古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hIKQxm0BMH2_cNUgp9n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