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作業尋求你的幫助,幫和不幫都不對,要謹記2點

2019-10-08     育兒規

謹慎對待孩子的「第一次」,不然育兒路上,你來會越來越煩惱。


小俊念二年級,是個聰明活潑的孩子,典型的機靈鬼,很討人喜歡,但有個缺點,很令父母頭疼:不愛做作業,而且總是抱怨老師布置的課外小作業,比如小手工活、畫畫等,每次都要拖到很晚,然後開始急得耍脾氣。然後媽媽被逼的沒辦法,就只好幫他完成。

我記得以前小俊可愛學習了,總是得到老師的表揚,現在怎麼會變成這樣呢?於是問他媽媽:小俊是什麼時候開始這樣的?

媽媽想了想說,大概在一年級的時候,有一次老師布置的作業比較多,而當天又有親戚的小朋友來做客,於是玩到很晚才開始做作業。小俊平常都是9點睡覺,可那天一直到10點還沒做完,於是開始煩躁、生氣,效率更低了。媽媽越看越急,於是就幫小俊快速完成了作業。小俊終於開心的上床睡覺了。

可從那以後,小俊經常找各種藉口不做作業,很多次都是媽媽幫忙做完的,漸漸的,小俊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越來越低。媽媽開始反思是不是自己不該這樣做,可每次面對小俊乞求的目光和淚水,媽媽的心又軟了,又快速的幫小俊完成了作業······


剛學習速心算的梅梅,每次放學回家,對著家庭作業總要愣半天,不知道如何下手。這天,她看到媽媽有空,於是就去找媽媽求助。可媽媽放下手中的書,告訴她:「你先好好看下筆記,然後回憶下老師今天在課堂上講得內容,然後再好好研究研究今天的作業,如果還是不會呢,再來找媽媽。」

梅梅聽了媽媽的惡化,回到自己的臥室,翻出筆記,然後又認真回憶了下今天老師在課上講得內容,終於她捋清楚了,原來速心算這麼簡單啊,她理清楚了其間的規律。

從此以後,梅梅都養成了一個習慣,那就是不管遇到學習上的難題,還是生活中的困難,她都會這麼對自己說:「別著急,讓我好好研究研究。」

只要是自己能解決的,她從來都是自己解決;只有在反覆思考很多次後,嘗試了很多次,確定自己不會了只有,才會向爸爸媽媽求助。


同樣面對孩子的「第一次」,兩個媽媽採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方法,最後得到的結果,也是天差地別。

小俊的媽媽,看似是關心孩子的睡眠健康和精神狀態,實則是扼殺了孩子的學習熱情;梅梅媽媽,看似「無所作為」的狠心,卻成就了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長此以往,他們未來的成就,肯定一個在天一個在地。

為什麼「第一次」僅僅「一次」,影響如此之大?這在心理學上叫做「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的,原先指的是:你給他人留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因為這決定了以後你倆的關係。

而育兒專家們,經過長期的跟蹤調研發現,「首因效應」在家庭教育中同樣明顯:

  • 孩子們往往在第一次受到表揚和批評時,印象非常深刻;而問他們第二次、第三次時,往往印象模糊;
  • 孩子們第一次犯錯時,父母的處理態度,決定了孩子以後對待犯錯的處理方式;
  • 孩子們第一次耍無賴時,父母的應對措施,決定了孩子以後耍無賴的頻次。
  • 同樣,在上面兩個案例中,家長面對孩子們第一次「求助」時的不同態度,決定了孩子以後對待學習的態度。

所以家長一定要謹慎對待孩子的第一次。


在養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無數的「第一次」,有些時候,是令你開心的,有些時候是令你生氣的,也有些時候是令你驕傲的。而家長們如何處理「第一次」,很可能決定了孩子是養成一個好習慣,還是壞習慣的開端,所以,這裡給家長們2個建議:

建議1:關注和賞識孩子的優點

現在的研究表明,人類大腦和身體機能的發育,在1-6歲時發育最快速的,占據了整個人生的65%。也就是說,從7歲開始後的整個人生,你的進步,還不如1-6歲的階段。

是不是很震驚,可這就是事實。為什麼會如此?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和身體機能的發育,非常依賴「積極正向」的反饋。即,別人給你的關注越多,肯定越多,你的表現就會越好。想想看,你是否一直是如此?

而在對於孩子來說,學走路和學說話的難度,是非常大的。舉個列子:相當於我們從0,要新學會一個球類運動或者語言,到高手的級別,難度可想而知。而孩子為什麼進步那麼大,能在短短的幾天半個月就學會了走路,在短短的幾個月里,就學會了說話?

因為家長的高度關注和賞識!記得孩子在剛學會走路時你的那個表情嗎?記得你為了讓孩子學會走路,說了多少鼓勵和肯定的話嗎?記得你為了教會孩子學說話,跟他反反覆復說了多少句重複的話,當孩子終於會開口說話,你又是如何傾盡你的知識庫,去表揚他的嗎?

正是這些正向的積極反饋,成就了孩子高效、快速、不可思議的大進步。而當孩子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父母,面對孩子的很懶惰「第一次」,不再過多的關注和賞識孩子的優點,而更多的是挑刺和抱怨。比如:

當孩子第一次學算術,面對孩子的求助,家長沒有耐心的引導,而是抱怨:你是豬嗎,這麼簡單的都不會!

當孩子第一次寫作文,面對稚嫩的文字,家長沒有給予肯定,而是嘲笑:你怎麼寫的這麼幼稚!

當孩子第一次畫畫,面對孩子尋求表揚的表情,家長沒有給予欣賞,而是指正:你這個太陽畫得不夠圓······

這不僅影響你們的親子關係,更影響孩子好習慣的養成。所以,放下你的情緒和成見,毫不吝嗇的去賞識你孩子的「第一次」吧。

建議2: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孩子的錯誤

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對於他們來說,什麼都是新鮮的,都想去經歷一下,所以難免會犯錯誤。而面對很多「第一次」錯誤,很多家長卻以成人的標準去考核孩子,於是不是吼,就是罵,甚至還體罰,孩子無所適從,漸漸失去了好奇心和主動性。例如:

  • 孩子第一次玩水、玩火,家長如臨大敵,趕緊抱走,「水有什麼好玩的」、「不能玩火!」······導致孩子沒有學會合理的使用水和火,而是學會了恐懼。
  • 孩子第一次成績考差,家長沒有鼓勵,而是落井下石:「你怎麼這麼笨呢,將來怎麼會有出息」、「完了,這孩子不是塊學習的料」······還自稱這是為了激勵孩子,為了孩子好······
  • 孩子第一次幫你拿碗做家務,把碗摔了——「去去去,一邊玩去,別搗亂!」 孩子第一次寫錯別字——「你怎麼這麼不細心!」;孩子第一次做錯簡單的數學題——「你是豬嗎?這麼簡單的都不會?」······

這樣處理孩子的「第一次」錯誤,不僅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和主觀能動性,而且會埋下青春期叛逆的種子。

正確的做法是:寬容。換位思考下,孩子什麼都不懂,第一次看到水和火,能不好奇嗎?一次成績沒考好,可能有很多種原因,不代表一輩子;孩子想幫你做家務,是為了證明他自己是有價值的,能幫助到爸爸媽媽,而因為能力的不足搞砸了,這不是他的本意,怎麼能因此責罵和否定他呢······

所以,請寬容的對待孩子的「第一次」犯錯。不吼罵,要耐心引導;不指責,要耐心指正。當然,家長也難免也有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有情緒失控的時候。但請把這些放在第二次、第三次,因為「第一次」,真的很重要。

因為「首因效應」告訴我們: 處理對了孩子的「第一次」,你以後會很輕鬆,孩子也會越來越優秀;而處理錯了孩子的「第一次」,你以後可能要花10倍、20倍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幫助孩子撥亂反正。

你還記得,你的孩子第一次向你「求助做作業」時,你是怎麼處理的嗎?

投資自己,成就孩子!想更系統的學習「如何讓孩子做作業更省心」,推薦訂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hGX4tm0BMH2_cNUgW-e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