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熱播的電視劇中,《安家》討論度很高。本劇不僅僅電視劇收視率數次登峰,網際網路的播出量也在持續上升。按照現在最新數據信息,早就更新41集的播出量也攻克了32億難關,成果十分出色。
但這幾天看下來,就被潘貴玉和大表姑奶奶氣的腦殼疼。
潘貴雨是房似錦的母親,劇里她數次為了能錢不管房似錦的臉面,當眾又哭又鬧,甚至是在房似錦的家門前打了地鋪。
大表姑奶奶是一個富人家的窮親屬,為了能錢,不顧及曾經親屬的救助,守在旁人家的房屋前要錢。能夠 稱得上是氣到各大網站嘴吐清香的兩女了。
看起來是一部講賣房、職場拼搏的劇,但在劇里建立由房屋牽連出的育兒經驗,一定會不可以忽視的。
一、爸爸媽媽的三觀,影響了小孩的基礎;
劇里有一幕:房似錦和徐姑姑介紹自己時的話語:您好,我是房家投在井中未死成的老四——房四井。
聽的過程中會感覺驚世駭俗,誰會把剛剛出生的寶寶扔到井中?不僅有,這人還是房似錦的親媽潘貴雨,一個極其信奉男尊女卑的家庭主婦。
在房家,房似錦是家中的第四個女孩兒,當她剛生出的過程中,身為媽媽的潘貴雨就急匆匆的決定把她丟到井中溺死。
幸好最終是祖父趕出來救出了她,而在以後,房似錦就成為了房家的提款機。
在房似錦十幾歲的情況下,潘貴雨就逼著她退學打工賺錢,掙來的錢全部都用在了兒子的身上,這造成之後房似錦雖然年入百萬,卻仍然身穿最一般的工作服,過著艱難的生活。
之後,為了能給兒子還房貸,潘貴雨不顧一切跑到房似錦公司去鬧,根本不顧及房似錦的名譽,甚至於鬧到了網絡上,房似錦差點兒因此丟了工作。
心理學專家弗蘭克卡德勒說過:
人生中最悲劇的一個真相是,人們所受到的第一個特大苦難是源於大家的家中,而且這樣的苦難是能夠遺傳的。
最初,許多人總覺潘貴雨的親弟是個目不識丁,整天碌碌無為的人物,但在後邊的情節中,發覺弟弟實際上與姐姐的情感出色,並且還往往是幫助姐姐。
因此房似錦為何對潘貴雨那樣唯命是從,絕大部分因素便是對弟弟的感謝和疼惜。
殊不知,潘貴雨卻在三觀里對「男女」有成見,對男孩萬般疼愛,甚至於連男孩吃一餐方便麵都難受得不行了。卻對往往是在為家中事四處奔波忙碌的房似錦漠不關心。
潘貴雨的雙重標準,也給房似錦的個人成長留下了深厚陰影。身為一個女孩兒,她進食的時候都不是慢嚼,同事們都取笑她的吃相,只是因為兒時常常吃不飽;
她搶同事的訂單,卻還義正言辭,不知道和旁人怎樣和睦相處,只是因為從出生到現在,她完全不明白愛是什麼。
同樣,大表姑奶奶和潘貴雨是同類型的人。
年青時的逃荒,獲得了富有親屬的收容,數年的關照和扶持,並沒有換得她的感激,反倒是受到她身後處心積慮的分房子。
而她的兒女們,在媽媽的唆使下,也學著強占別人房屋,張口便要五千萬,當劫匪還當得那樣名正言順,著實是可笑至極。
小孩學習是爸爸媽媽的小鏡子,有怎樣的爸爸媽媽,便有怎樣的小孩學習。
心理扭曲的爸爸媽媽,便是小孩學習的惡夢。那樣歪斜的價值觀,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也會慢慢地刻印在小孩學習的邏輯思維里,讓小孩學習「傳送」給後代。
心理扭曲的家庭,塑造不出質量上乘的小孩學習,特別是年齡小的小孩學習,還沒建立自己的的分辨能力和思維體系。
出色的家庭,肯定是源於守候、敬於教育,忠於三觀的。爸爸媽媽的三觀,影響了小孩學習對世間的看法,對生命的觀點,對價值的考量。
二、爸爸媽媽的緊張焦慮,是小孩學習道路上較大 的「攔路虎」;
劇中還有一個情節,為了能協助余化龍開人生首單,要想方法讓對門的隔壁家搬離。徐姑姑就佯裝串門子,忽悠了一位為小孩學習煩惱的母親。
當獲知徐姑姑同樣是一個「七年級小孩」的父母時,母親把全部的苦惱一股腦的都倒了出來:每一天小孩做作業要寫到半夜;每一天活得好累,心率都上去了;頭要炸掉……
實際上,是因為學習知識,那位母親早就和小孩的關係帶來了間隙。對於小孩學習不認真,她指導的響聲能打擾到隔壁家,造成小孩甚至於見了母親就跑開。
心理教育家武志紅導師曾經講過:爸爸媽媽的緊張焦慮,給小孩傳送的訊息是「你遠不如我」。
特別在指導小孩學習的過程中,見到這般容易的一道題型,教了十遍小孩依然是睜著一雙可憐的大眼。
而其他的小孩早就在探尋小學奧數的密秘了,相同的起跑點,卻只能望著被旁人越拉越遠。
那樣的緊張焦慮,如同帶著傳染性一般,讓爸爸媽媽身心疲憊。而小孩也會在爸爸媽媽緊張焦慮的心態中,自我否認。
每每學習之前,心裡都會有響聲在說:「你不行了」。
壓力的確能夠帶來驅動力,但不正常的壓力——焦慮情緒,卻總是令人愈來愈喘不過氣,而孩子的反感選擇放棄便是孩子的防範意識。
教育不僅是「教」,也有「育」。實際上,推動小孩學習個人成長的,通常是身邊的榜樣。
換句話說,一個愛讀書的爸爸媽媽,養出的小孩,即便並不是學神,對學習的興致也並不會很差。
三、爸爸媽媽對小孩,僅僅只是一半就夠;
做父母后,經常一定會有一種幻覺:那便是怎樣投入,總覺得給孩子的都不足。
劇里靠賣包子的嚴叔嚴嬸,用積累了半輩子的存款300萬,給兒子在上海買了房子,還寫了兒媳的姓名。
最後,在兩口子還期待著抱孫子孫女,體驗承歡膝下的情況下,卻被絲毫沒有投入的親家捷足先登。
更可恨的是,兒子看到爸爸媽媽搬過來的行李箱,卻裝糊塗地對爸爸媽媽不理不睬。
回想當年兩口子買房的過程中,徐姑姑就曾提議要分期還款,但兩口子捨不得貸款利息,又擔心男孩艱苦,就取出了所有家產。那樣的結果便是兩人窩在包子店裡愁眉苦臉。
實際上,那樣的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數不勝數,為了自己的孩子,就算是把身體的力量都掏空,也甘心情願。
父母愛孩子,則願意為之計長遠。聰明的爸爸媽媽,明白溺愛孩子要留一半。另一半,要讓孩子自己的去爭取。
水滿則溢,月滿則虧。
培養孩子,如同堆雪人。緊張焦慮的爸爸媽媽,看到的往往是小孩的短處,心理扭曲的爸爸媽媽,惦記著的往往是眼下的權益;愛的太滿的爸爸媽媽,通常更不明白愛是什麼。
歸根結底,是爸爸媽媽的格局,影響了他們與兒女相互之間的關係。
眼界大的爸爸媽媽,深刻的明白,紙鳶線在自己手上,隨意飛翔和一心死拽,紙鳶都並不會能飛好、飛的遠。
只能松馳有限制,紙鳶才可以展翅翱翔。
爸爸媽媽帶給小孩最大的財富,並不是多麼的高檔的房子,也並不是銀行帳戶上那一串串數字,僅僅只是教會他們修建自己的房屋,造就專屬於自己的財富的能力。
最出色的教育,應當是協助孩子變成一個太陽。自信、善解人意,明白伸出手拉一把要協助的人,也會停下擁抱幫助自己的人。
- END -
作者:啊啦拉
看完的讀者,如果你贊同我的觀點,記得給我點個贊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