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龍肝是什麼動物的肝臟呢?其實它是這樣一味中藥

2019-12-15     金匱真言

今天的文章由一個小故事開始。

我的姥姥出身於中醫世家,在她們年輕的時候,女娃娃還是以女紅為主,讀書識字對她們來講,是極其幸運的,更不要說繼承家學,懸壺濟世,行醫救人了。但在家庭環境的薰陶下,姥姥耳濡目染,雖然沒有系統學習中醫,卻知道許多行而有效的小方法。

舅母生完孩子之後,一直出血不止,當時農村醫療條件差,姥姥看了看舌頭,自己從灶台中打下一塊燒紅了的土,敲碎以後煮了一碗水,澄清以後拿過去給舅母喝。就這樣喝了一次,血就止住了。後來舅母回憶,那碗水喝下去以後,滿嘴都是藥渣,像吃了沙子一樣。就是這樣一個小方法,就治好了舅母的產後出血。

後來學習了中醫,知道灶台下的經火燒紅的土學名叫做灶心黃土,還有一個玄幻的名字——伏龍肝。初聞伏龍肝這味藥,還以為是什麼動物的肝臟,因為中藥中有許多帶有「龍」的藥物,如天龍、地龍、龍骨等。灶心黃土為什麼被稱為伏龍肝?其實也有一段來歷。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一段解釋,「按《廣濟歷作灶忌日》云:伏龍在,不可移作。則伏龍者,乃灶神也。······此灶中對月下黃土也。以灶有神,故名為伏龍肝,並以迂隱其名。伏龍者,灶神也。其色如豬肝,故名」。因為伏龍是灶神,而灶心黃土形狀與顏色與肝相似,因此灶心黃土被伏龍肝這一雅號代替。

伏龍肝入藥其實很講究,一定要經過長年燒灼,已經有土黃色漸漸變為磚紅色,由泥土而磚化。中醫認為脾在五行屬土,與泥土同性,經過火的長期鍛淬,土中火性最旺,而且火性不會一鬨而散,而是緩慢發揮。這也是不能直接使用紅磚的原因,因為紅磚之土得火鍛時間短,火力雖猛而不持久,灶心土有數年甚至是數十年的火力,而紅磚只經過幾天的鍛造,可以想像其火力之差。伏龍肝不僅僅可以入脾,而且可以補脾臟虧虛的陽氣,多用來治療脾陽不足導致的腹瀉與出血。

伏龍肝與乾薑都是治療脾臟陽虛的良藥,而且都擅長治療脾陽虛引起的腹瀉與出血。伏龍肝經過緩慢鍛淬,陽氣溫和,發揮緩慢。而乾薑則藥力雄猛,發揮作用十分迅速,但是藥力不持久,因此在回陽救急的時候,一定要使用乾薑,而不能使用灶心黃土。而乾薑往往需要搭配甘草,才能起到既能快速發揮作用,又能使藥力持久的作用。

在《金匱要略》中有一個傳世名方——黃土湯,其中的黃土就是灶心黃土。經方喜歡用主藥作為方劑的名稱,像麻黃湯、桂枝湯、大柴胡湯、梔子豉湯等都是以主藥命名,黃土湯也不例外,伏龍肝在此方中的用量最重,先煮伏龍肝,澄清以後在用這些水煮其它中藥。

黃土湯是治療便血的一個重要方劑,《金匱要略》載有:「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灶心黃土是黃土湯的核心,但是也配合上了乾薑、附子等溫陽藥物,生地、阿膠等滋陰藥物,黃芩清熱涼血止血,可謂是十分獨到的配位,單一味灶心黃土畢竟是勢單力薄,沒有其他藥物的配合功效亦淺。

我每次過年回家都會淘一些灶心黃土,敲碎了以後存起來,再帶回工作之處。現在老式的灶台逐漸減少,導致灶心黃土的質量下降,達不到應有的作用。我帶回的灶心黃土,正是家裡燒制了幾十年的灶台下的純正之品,送給有需要的患者作為煎湯之用,以達到最佳的療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gpJMCG8BMH2_cNUgzSF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