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疫情防控,對加強基層治理有何啟示?

2020-04-22     群眾雜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有經驗,也有教訓。要放眼長遠,總結經驗教訓,加快補齊治理體系的短板和弱項,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築牢制度防線。


我們既要堅持和發揚疫情防控中展現出來的基層治理優勢,又要深入分析其中依然存在的短板弱項,以此為抓手精準發力、完善提升,切實推動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也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最有效的防線。在這場戰「疫」中,堅強有力的社區防控能有效切斷疫情擴散蔓延的渠道,具有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一方面,共同體意識顯著增強,基層社會凝聚力明顯提升。在疫情面前,沒有旁觀者。社區通過網格化、地毯式管理確保疫情監測、信息報送、宣傳教育、環境整治、困難幫扶等各項防控措施落實到位。物業企業積極履行企業責任和社會責任,開展多樣化創新服務。社會組織發揮覆蓋面寬、聯繫廣泛的特點,在社會動員、物資保障、社會捐贈、特殊群體防疫等領域匯聚力量。下沉幹部、社區黨員、網格員、社區民警、協管員等不顧自身安危,承擔起疫情防控的宣傳員、守門員和服務員的重要職責。社會成員做好科學衛生防護,還紛紛開展暖心行動,支援支持一線工作人員,展現濃厚家國情懷。


另一方面,「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的制度效能有效釋放。在緊要關頭,黨的領導穩舵領航,黨組織凝心聚力,黨員幹部衝鋒在前,形成抵禦疫情擴散蔓延的強大合力。基層黨組織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黨旗在戰「疫」一線高高飄揚。發揮資源整合功能,形成縱向責任聯動與橫向資源整合的工作體系。全面推行「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防疫實戰機制,通過網格無縫隙和地毯式巡查、宣傳、監督和服務,確保各項疫情防控措施全面落實、不留死角。依託網格強大的組織體系進行全方位的信息搜集,對網格內的防控人群、場所、區域進行風險評估,分級分類,防控措施科學、有序、精準。


疫情是一面鏡子。我們也必須清醒認識到,疫情防控中暴露出基層社會治理存在的問題短板。


一是依法治理能力有待提升。有的地方不加區分簡單處置,違法採取強行封門、限制人身自由等措施。也有極少數防疫人員打著「為大家好」的旗號,任意踐踏他人權益,野蠻操作、粗暴執法。這說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還有不足。


二是協同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疫情信息排查中存在多個部門重複工作現象,重複勞動損耗了有限的人力資源。而一些社會力量由於缺乏供給對接的平台、動員和激勵機制、參與的具體規則等原因而難以深度融入。


三是科技支撐能力有待提升。一些地方此前建立的智慧社區平台、網格化綜治平台等,在關鍵時刻難以發揮預期作用。有些是封閉式的數據平台,缺少互聯互通,網格之間也缺乏動態聯繫,不僅難以減少線下的工作量,甚至還增加了一線防控人員的數字報送負擔。


四是利益協調能力有待提升。如何處理好社區整體訴求、群體訴求和個體訴求之間的關係,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做好網格中特殊群體和弱勢群體的精細化服務還不夠。


五是應急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緊急狀態下的社會治理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保障和更有力的組織管理體系。社區雖然基本都制定了應急預案,但疫情防控面臨著巨大的人員動員、物資保障等困難,說明這些預案的科學性、實戰性還不夠。


上述問題,正是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發力點、突破口,具體可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解決。


第一,著力強化黨建引領,整合基層治理力量


要將黨密切聯繫群眾的政治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發揮統攬全局、凝心聚力的作用,更好地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凝聚群眾。


將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積極探索基層黨組織政治引領、組織引領、機制引領的途徑和載體,緊緊圍繞基層黨組織構建公共服務圈、群眾自治圈、社會共治圈。


推動黨組織的全面覆蓋,瞄準基層黨建薄弱環節,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延伸黨的組織和工作觸角。


發揮黨組織強大的資源整合作用,運用組織聯繫組織聚合資源、黨員帶動群眾拓展資源、群眾互助群眾共享資源,將分散的治理資源有機整合起來,統一指揮、形成合力。


完善區域化黨建、「網格化+黨建」、黨員「亮身份」、黨員「雙報到」等機制,實現黨的組織核心化、資源利用最大化、為民服務精細化、社會治理科學化。


第二,著力推動三治融合,加快基層共治共享


權責利明確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關鍵要素,各個治理主體要相互支撐、相互促進。要運用剛性法律法規明確不同治理場景下各主體的權力、責任和利益,從源頭上杜絕推諉扯皮現象。


村規民約、社區公約是法律的補充和延伸,是將現代法治觀念滲入基層社會的有效途徑,是強化規則意識、培育契約精神的重要手段。


村規民約、社區公約在制訂和修訂過程中要保證成員參與到起草、完善、執行、監督的全過程,形成共同制定、共同遵守的良好氛圍。


加強社會動員和輿論引導,發揮黨員、志願者、各級道德模範、身邊好人、鄉賢等先進分子的模範帶頭作用,讓「人人有責」轉化為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以民主協商激發社區居民的主人翁意識,挖掘社區資源,形成穩定的動員機制和整合性組織,實現更廣泛、更深入的社會參與。


第三,著力加強科技支撐,提高網格智能化水平


以網格化信息平台為抓手構建社區治理共同體的「智慧大腦」,以網格為結點編織一張社區治理共同體的大數據網絡,用數據互聯互通保證人員跨網格流動的實時動態管控。


加快網格數據在橫向和縱向上的互聯互通,破除網格「數據孤島」。


注重基礎數據植入,包括社區的人、地、建築、設施、企業等數據,尤其是社區內居住人口的數量、年齡、職業、健康狀況等信息要保持動態更新,為精細服務、精準治理和應急管理提供有效支撐。


注重人文關懷,提升用戶體驗,拓展在信息及時發布、風險實時監測、在線溝通協作以及遠程醫療輔助等方面的功能,讓社區成員在使用過程中真正體驗到便利性和有效性。


網格化治理平台也要聯動社會力量,聯動線下社區社會組織、議事平台、協商平台共同發力,讓每一個用戶成為信息報送傳遞的有力觸角,形成線上線下聯動機制。


第四,著力滿足合理訴求,更好協調各方利益


各治理主體只有在利益協調的基礎上,才能建構起對各方公共事務共同治理的治理共同體。


完善利益協調製度,要引導共同體成員樹立正確的利益觀,理性合法地表達合理訴求。發揮人民團體、行業協會、社會組織、大眾傳媒等在各自的領域中發現問題、反映問題和協調問題的能力。


對於在共同體中利益相對受損群體,及時進行確認、選擇和整合,給予利益受損者精準性補償,從而減少不滿和對抗性。


以此次疫情為例,多地制定了針對一線醫護人員、基層公務員、社區工作者和網格員、基層民警、物業工作人員、前線記者等群體的激勵措施,有效激勵各類群體在共同體中積極擔當作為。


第五,著力完善應急制度,有效應對突發事件


借鑑國外防災型社區建設理念,構建政府主導、社區主責、社會參與、居民協同、安全高效的社區應急制度。


加強應急宣傳普及,發揮社區微信群等作用,堅持日常推送自然災害、安全生產、公共衛生等應急常識,提高應對緊急事件的意識和能力。


制定修訂社區應急預案並及時完善,針對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進行應急演練,提高應急實戰水平。


健全社區應急隊伍,包括應急救援領導隊伍、應急救援專業隊伍、應急管理志願者隊伍等,依據災害或事件的重大、重要程度,劃定動員層級,進行不同程度的應急隊伍動員。


完善應急數據管理,建立包含社區物資儲備、避難場所、水電照明、臨時食宿、人員隊伍等各類信息的應急資源信息庫。


加強社區應急資源的科學儲備與統籌調配機制,有力應對緊急狀態下可能面臨的各種供需矛盾。


摘編自《群眾》2020年第6期,原標題為《以疫情防控為契機 深化推進基層治理創新》

作者:周進萍(作者單位:中共江蘇省委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蘇勝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gkufoHEBfwtFQPkdlZ2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