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聊了聊銀行存款大變天的事兒,
大家也紛紛感慨,穩健理財的渠道越來越少,
存銀行,或者某寶的貨幣基金,已經遠遠跑不贏通脹了,
想來想去,這錢,還是得入市。
所以,今天決定跟大家嘮嘮買基金的事。
我自己買的基金,
主要分成了這三大塊:
一、指數型基金
01 寬基指數
寬基指數還是挺好買的,
基本上不用太操心,看估值,有規律的定投就行。
估值低的時候,多買一些;
估值正常,就一直拿著;
等到了高估值區域,再分批賣出。
風險也比較低,
不會因為某個個股或者某個行業的暴雷,而受到較大影響。
尤其像這段時間,除了白酒和新能源,其他個股基本上都在挨捶,
如果沒有跟對車,就會非常難受。
而,大盤指數卻一直維持在3200點~3400點左右,
手裡有上證50或者是滬深300的,反而還有可能賺得更多。
我自己,
採取的就是「上證50+中證500」,大藍籌+小盤股組合的投資方式,
不管市場風格怎麼切換,總能吃到口肉。
上證50,也可以用滬深300來替代,
這個就看個人喜好了。
今年滬深300的漲幅也很不錯,
達到了29%左右,
這收益率,可能比很多人自己瞎折騰,還強點兒。
同時,
香港,以及海外市場的情況,也可以多關注關注。
像今年2、3月份的時候,受疫情影響,
股市大跌,甚至還觸發了多次熔斷,大開眼界。
身邊很多人都恐慌性清倉了,
我反倒覺得是個很好的建倉機會,分4次買入了納斯達克100,
到現在也有50%+的收益了。
納斯達克100,可以說是美國科技股的代表,
蘋果、微軟、谷歌、思科,都在它的權重股裡面,
行業好,成長性強,
這麼好的機會不買,啥時候買?
02 行業指數
以及,我也會買一些行業指數,比如證券、食品飲料、白酒、新能源等等。
行業指數對投資者個人的要求,就會要相對高一些,
a.要能踩對節奏
當時布局證券,有幾個方面的考量,
一是,大盤在3000點以下盤整了很長一段時間,積蓄了一定的上漲動能,而且那段時間成交也在逐步放大;
二是,市場的流動性得到了改善,央行下調了再貸款、再貼現利率;
三是,境外資金的持續流入,帶動了市場做多熱情。
而每次市場大漲,證券幾乎都是排頭兵。
事實證明, 這一波,踩得很準,賺了將近40%~
b.也要對行業有很深的認知
不然,即使是買了,也拿不住。
之前國外蝗災,國內水害的時候,
考慮到未來糧食大豆,可能會受到影響,從而帶來一波價格上漲,
就買了點華夏飼料豆粕期貨ETF連接C(007938)。
結果買完後,就一直下跌,
熬了兩個月,看不到一丁點希望,
再加上對農業這塊本身也不是很了解,就乾脆直接賣出換倉了。
現在回過頭來看,其實當時的判斷並沒有任何問題,
但就因為不夠了解,所以對自己的判斷不堅定,
遇到調整,很容易被甩下車。
就像今年大熱的「食品飲料行業指數、白酒行業指數,和新能源汽車行業指數」一樣,
很多人都賺到了錢,
但真正吃到大肉的,只能說是少數。
要麼倉位不夠重,要麼拿不住,燙手。
我們做投資,除了要選好標的,做出正確的決策,
更重要的是,
要在這個正確決策上,賺到足夠多的錢。
二、主動管理型基金
除了買指數型基金,我也配置了部分主動管理型基金。
主要是想看看,
那些明星基金經理,在震盪市行情下,
可以賺到多少超額收益。
你還別說,確實有兩把刷子。
比如謝治宇、朱少醒、葛蘭、張坤等人,近年來的表現都非常亮眼。
我自己倉位比較多的是,
葛蘭的中歐醫療健康混合A(003095),
和喬遷的興全商業模式優選混合(163415)。
葛蘭的中歐醫療,業績有多好,就不用我多說了吧。
看看大家這資金湧入的兇猛程度,就知道了。
相比之下,可能了解喬遷的人會少一些。
喬遷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長江商學院FMBA,2008年就加入了興全。
先後拜謝治宇和董承非為師,
在10多年的摸爬滾打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從2018年7月起,開始獨自擔任「興全商業模式」基金經理。
業績還是相當優秀的,
選股能力強,風格均衡、回撤也控制得不錯。
興全商業模式,覆蓋了包括可選消費、工業、醫療保健等10個行業,
每個單一行業,占比都不超過25%;前10大重倉股,占比也只有38.53%,遠低於46.30%的同類平均水平。
顯然,喬遷在通過行業均衡配置、降低重倉股的比重等操作,
力爭控制基金的風險和回撤,增強業績的可持續性。
歷史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
今年興全商業模式的最大回撤,只有12.22%;
在285隻同類基金中,自喬遷管理以來的興全商業模式,夏普比率僅有1.75,是同類前3%的水平。
這說明,在承擔同等風險水平的前提下,喬遷實現了更高的收益。
三、固收+基金
近一年來固收+,一躍成為理財圈的熱詞。
主要還是因為貨幣基金的理財收益,已經沒眼看了,很多人已經不滿足於此;
但,他們同時又害怕承受波動,只想穩賺不賠,
固收+基金產品,就這樣應運而生。
固收+中的「固收」,指的是確定性的,幾乎不承擔風險的債券資產。
按照目前的市場水平,這部分的年化收益大概在3%左右。
而「+」,既是+收益,也是+風險。
用這不超過30%的部分,買買股票、做做波段、打打新,以期博取一個更高的收益。
能「+」到什麼程度,就要看基金管理團隊的實力了。
穩健,低風險,
我自己買了金鷹靈活配置混合A(210010),今年漲幅20個多點。
不過我買得晚了一些,收益10多個點,很知足了。
還有這些固收+基金也不錯,有的我建了觀察倉,有的加了自選,
你們也可以參考下:
富蘭克林國海天頤混合A(005652)今年至今漲幅17.78%
交銀優選回報靈活配置混合A(519768)今年至今漲幅15.24%
中海積極收益靈活配置混合(000597)今年至今漲幅13.07%
總之,比放在某寶和銀行強,
這也算是未來的一個投資趨勢。
ps:
以上分享,純粹只是和大家對基金投資的一個探討和分享,不作為任何購買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