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家庭,很難聽到「家風」「家訓」這樣的詞了。
什麼是家訓?
我所理解的家訓不是字斟句酌的名言警句,它更像一種精神風氣,對一代又一代的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古人有言:「家之興替,在於禮義,不在於富貴貧賤。」
家訓是家庭言行的方向燈,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一個家庭的價值觀、世界觀,也體現了父母的道德水平。
中國古代有不少家訓,凝結著古人家庭教育的智慧,流傳幾百年。
比如《顏氏家訓》中說:「夫風化者,自上而行於下者也,自先而施於後者也。」
教育感化這件事,是從上向下推行的,是從先向後施行影響的。好的家庭教育,是由長及幼的潛移默化,育人先育己,父母做好了,才能帶給孩子好的榜樣。
曾國藩《曾文正公家訓》中:「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不管物質生活水平的有多高,勤儉節約是永不過時的美好品德。
再比如《朱子家訓》的開篇:「黎明即起,洒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其實有極其深刻的意義:起床洒掃才是一天的開始,家整理好了,這一天就算有了好的開始,生活才會更加順暢。
這些古人的家訓,啟迪並規範著後人。
家庭里,家訓的影響力是很大的。
巴金先生的侄兒李致曾經請巴老題字,先生留下箴言:
「讀書的時候用功讀書,玩耍的時候放心玩耍,說話要說真話,做人得做好人。」
這句話後來成為侄兒一家的家風和家訓,用來教育子女,影響了三代人。
好的家訓,不僅能成為孩子成長的指路明燈,而且在無形中塑造著孩子的三觀和品格。
有的人一聽到家訓,往往認為這是書香世家的專屬,其實家訓與家境無關。
有位朋友曾經提起他的家訓是:寧可人負我,不可我負人。
這則家訓是他爺爺定下來的。
爺爺80多歲了,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老人家沒什麼文化,許多大道理懂都不太懂,但一生善良敦厚,對鄰里鄰居都很好,在村裡提起他,大家無不拍手稱讚。
爺爺一輩子求得是問心無愧,他經常勸戒晚輩:做人要厚道,寧願別人對不起你,也不能對不起別人。
爺爺這種「人生哲學」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人。
朋友的父親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出去闖蕩,存下積蓄後就去開了店,生意一直不錯,回頭客很多,人家問他經商秘訣,他總是說:"精明不如厚道。"
朋友也深受爺爺的影響:「爺爺對我說過很多話,我記得最深就是這句。在大城市工作的幾年裡,每次遇到的誘惑,只要想起爺爺這一句話,瞬間清醒不少。」
家訓好,家風才好,才能養出端正的孩子。
家訓並不是一句空話,直接反應了父母個人品德和修養,它影響著一家人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態度,引導了整個家庭的風氣,並且代代相傳。
蔡元培曾在《中國人的修養》里寫:「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謂百變不離其宗者,大抵胚胎於家庭中。」
家風正,人才不斜。
在日本,有位媽媽就曾經給孩子立下家訓:
關於待人接物:見到人先打招呼,受到別人任何恩惠和幫助,必須口頭或者書面表示感謝,做了給別人添麻煩的事情,一定要當場道歉。
關於教養:在公共場合(除了可以放開玩兒的地方)說話音量控制到不讓第三個人聽到,做事不能隨心所欲,從小學會考慮他人感受。
關於誠信:誠實是最優良的品格,不許撒謊騙人,失去朋友、家人最寶貴的信任,會讓你後悔一生。
關於衝突:如果不能避免打架,不許用工具和牙齒,也不許戳眼睛,除此以外可以狠狠的打,而媽媽則希望你能打贏。
關於自信:用不著刻意和別人比較,就像名字、長相各不相同一樣,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世界才這樣豐富和有趣,人生才這樣多彩。
......
人生中的很多難題,孩子都能在這些家訓中找到答案。如果將這些家訓牢牢記在心裡,不用擔心他會成為多糟糕的孩子。
在我們身邊,許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未來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而教養來源於家庭。給了孩子錦衣玉食的物質生活,卻忘記給孩子上一節品德課,告訴孩子有所為和有所不為。
那些令人頭疼的熊孩子,往往都缺少好的家風、家訓、家規。
前段時間看到一則新聞,清代畫家任伯年一副畫作在預展期間,被熊孩子毀壞,最終撤拍。
旁邊的朋友感嘆道:「還是家裡沒教育好,我們家從小就教我,別人的東西不能亂碰。
一個家庭沒有家訓家規,對孩子而言缺少了約束,很容易放肆沒規矩,行為沒邊界。
家訓,是一個家庭的精神文化,深深影響著孩子品行與教養。
一個家庭如果有好的家訓,孩子未來走再遠,也不怕迷路。
你的家風家訓是什麼?
評論里留言吧!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微信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周一至周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創文章,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