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冪解約,粉絲還願

2023-05-10     毒眸

原標題:楊冪解約,粉絲還願

一隻靴子終於落地了:網傳了大半年後,楊冪終於官宣與嘉行傳媒解約。

楊冪更換了多年以來的微博頭像,發文:「共有從前,各有未來。」嘉行傳媒發布微博祝楊冪「未來一切順利」,並迅速地刪除了公司發布的藝人年終總結里楊冪的圖片。

儘管解約,楊冪並未完全與嘉行切割:根據天眼查,截至目前楊冪仍然是西安嘉行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之一,持股比例15.19%,是第三大股東。

在對娛樂圈有所了解的人眼裡,這無疑是樁大事。從嘉行成立以來,楊冪的名字就和這家影視公司緊緊纏繞在一起,密不可分,她是公司的招牌,也是嘉行發展至今的最大功臣之一。

作為嘉行傳媒的頭部藝人和創始人之一,楊冪的出走對公司無疑影響深遠。而對於楊冪來說,無論是從當下的市場環境還是粉絲訴求來看,出走嘉行,或許都是一個註定的選擇。

楊冪與嘉行的「蜜月故事」

在楊冪官宣解約當天,「嘉行法人曾嘉曾是楊冪經紀人」也上了熱搜。

楊冪是童星出道,6歲時出演的兒童劇《猴娃》,製片人是榮信達的創始人李小婉。十年之後,李小婉將楊冪簽進榮信達,在這個推出過《大明宮詞》《橘子紅了》的頭部影視公司,楊冪從童星、瑞麗模特一步步走向嶄露頭角的演員。

她也是在這個時候遇到曾嘉。2000年曾嘉加入榮信達,師從李小婉,先後帶過當時還在榮信達的歸亞蕾、陳坤、周迅。2005年,曾嘉正式接手楊冪的經紀工作。

楊冪在榮信達時期留下了她職業生涯占比最多的高分劇,還有包括《美人心計》莫雪鳶、《仙劍奇俠傳三》唐雪見、《神鵰俠侶》郭襄在內的經典角色。不過等到合約期滿,楊冪離開榮信達,也帶走了長期負責她經紀業務的曾嘉。

《宮鎖心玉》的爆火,讓楊冪直接躍升為國民流量小花,甚至獲得了白玉蘭獎最佳女演員的提名。而《宮鎖心玉》播出的同一年,楊冪就出資30萬參股歡瑞世紀,開啟了她的「老闆之路」。

2012年,楊冪成立個人工作室,並在一年後將工作室轉入歡瑞世紀旗下,以藝人工作室的形式簽約。同年,楊冪首次擔任製片人,與歡瑞合作了電視劇《微時代》,曾嘉和另一位經紀人趙若堯跑遍各大藝術院校面試選角,挑中了迪麗熱巴、李溪芮、張彬彬等這批最初的「嘉行系藝人」。

等到2015年,楊冪和曾嘉、趙若堯一起成立了海寧嘉行天下影視文化有限公司,正式從歡瑞出走自立門戶,完成了到「老闆楊冪」的身份跨越。不過根據曾嘉的對外採訪,楊冪對於公司運作經營的業務涉足不多,更多的還是專注「台前」,做她自己專業內的演員工作。

在資本熱錢湧入的年代,影視公司上市是一個「共通」的選擇。毒眸曾經在往期文章中提到過,《步步驚心》熱播之後,唐人的蔡藝儂曾經積極接觸投資人,卻在年底終止了上市準備過程。對她來說,劇集生產需要打磨,而上市需要證明自己有穩定的盈利能力:「投資人一定會要求你做量。」

嘉行接受了這種要求。2015年10月,尚世影業出資3億認購嘉行20%股權,兩者簽訂了對賭協議,嘉行要在三年內實現稅後3.1億的凈利潤,並且不得有核心管理人員和藝人出走。

對此,嘉行拿出的對策,就是趁著楊冪還紅,不斷拿出符合當時市場規則的流量IP劇。

2017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播放量輕鬆突破百億,全網爆紅,而這部劇的主要演員名單中,幾乎有一半都來自嘉行內部。楊冪再次證明了她在劇集市場號召力的同時,嘉行也捧出了女二號迪麗熱巴,並成功完成了對賭協議。

根據當年的財報數據,嘉行傳媒2017年全年營收達到4.78億元,同比增長43.43%,歸屬公司股東凈利潤1.94億,同比增長49.83%。同年春天,完美世界宣布斥資5億認購嘉行傳媒10%股份,嘉行傳媒的估值水漲船高,一度飆升至50億元。

一時間,無論是被稱為「新三板女神」的楊冪,還是背後的嘉行傳媒,都是風頭無兩。

只是,嘉行對賭協議期間恰逢「流量+IP」的泡沫時代,當時嘉行推出的多部偶像劇,都是演員陣容華麗但劇本打磨不足的劇集,豆瓣評分也普遍在6分以下,一心完成對賭的嘉行藝人們無縫進組,為後續演技口碑的下跌和粉絲的大規模不滿,終究埋下了隱患。

「左手頂流右手爆劇」,行不通了

以劇捧人曾經是影視公司的通用打法,也是嘉行脫穎而出的關鍵。

2017年曾嘉接受娛樂資本論採訪時就提到,嘉行會為藝人開發定製劇:「確定製作之前,我們除了評估項目本身之外,還會先考慮哪些角色適合哪些藝人。項目為藝人服務、藝人提升項目是我們在製作時不同於其他傳統影視公司的標準。

這種模式確實行之有效。在流量仍然是劇集市場焦點的時候,手握頭部85花楊冪,確實給嘉行自製劇帶來了不少關注度。嘉行確實也用這樣的方法捧出過明星:楊冪離開後的嘉行一姐迪麗熱巴,就是從嘉行自製劇中誕生的90花頂流。

影視公司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網劇的話題和熱度開始反超台劇,「上星」不再是一部劇想要走向大眾的必經之路。

長視頻平台急需把握主動權,為了不讓購劇成本拖財報數據,各大平台都積極入局影視內容的生產端,將頭部劇集項目「把握在自己手裡」。而且在資本的潮水退去之後,不少影視公司都在項目投入上更為謹慎,甚至要依靠平台輸血實現盈利。

劇集行業的舵手改變了,長視頻平台占據了強勢地位,曾經手握版權、想著要賣給電視台的影視公司,也要看平台的「臉色」。當下的影視公司更傾向於與平台綁定,成為長視頻平台的「內容供應商」。

也正因為此,有不少內容製作和藝人經紀兩手抓的影視公司,直接砍掉了藝人經紀業務。這些公司的錢,流向了專業的導演、編劇團隊,和長期合作的選角工作室。

這也意味著,傳統的「以劇養人」模式遭到挑戰——原有的模式下,影視公司會將自家旗下的頭部藝人當成自製劇招牌,將資源傾斜給頭部藝人,通過一部一部的自製劇維持藝人曝光。

這種方式能夠有效地降低自製劇的成本,並通過「以老帶新」的方式,形成源源不斷的藝人生產鏈條。

在這種模式下,搭上自家一哥一姐的船,對小藝人來說穩賺不賠,但對頭部藝人來說收益並不算高,況且不斷出演公司自製劇集,也會對演員個人的職業發展有所限制。

在專注內容的影視公司,職業化的團隊和按匹配度進行的選角程序,產出優質劇集的可能性更高。既要影視製作發行、又要藝人經紀業務的公司,太容易陷入「爛劇-藝人口碑下滑-粉絲流失-爛劇」的負面循環。

2019年,楊冪粉絲曾舉著牌子線下抗議,為的就是不讓楊冪接網傳的公司自製劇《許你暖暖的晨光》;迪麗熱巴粉絲在《長歌行》播出時也十分看重這部劇,因為這是她在那段時間裡接到的第一部非嘉行自製的女主劇。

同時,新媒體時代來臨之後,捧紅一個藝人需要做的,不止於「提供一部好劇」,明星運營變得複雜而牽涉到方方面面,專注於藝人經紀的公司顯然更有優勢。一旦影視公司喪失「生產爆劇」的能力,藝人的流失便成為了註定的事。

藝人走向工作室

楊冪在接受採訪時說過:「百分之百的粉絲都對百分之百的工作室不滿意。」

她顯然是對這句話最深有感觸的藝人之一。粉絲對經紀公司的怨氣來自方方面面,小到妝發造型,大到進組質量,楊冪粉絲最近一次不滿,來自於她參與《密室大逃脫》新一季錄製,而有不少粉絲認為錄製綜藝對她來說收益不高,還影響拍戲狀態。

在內娛早期的經紀模式里,經紀公司將明星的職業生涯直接攥在手中,占據絕對的強勢地位——當時的大多數公司都是影視公司,與電視台、媒體都聯繫密切,藝人的曝光度全要看公司決策,自然缺乏話語權。

但隨著粉絲經濟興起,流量時代到來,經紀公司與藝人的關係變得微妙起來。同時如同上文所說,網絡平台的興起和其對自製內容的加碼,經紀公司原本的權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

那麼,原本同時簽有數十人的大型影視公司,對藝人來說性價比就顯得不那麼高了。比起在大型經紀公司和其他藝人「分一杯羹」,有一定流量的藝人更願意離開,組建完全圍繞自己一個人服務的個人工作室。

白敬亭曾經在採訪中坦言,有大型經紀公司和他接觸,但他認為還是自己對自己更了解,最終還是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沒有與大公司簽約。關曉彤在《令人心動的offer》第四季里被問到大公司和工作室的選擇,直白地選了工作室:「第一是工作室會相對自由,能自己拿的主意比較多。第二個是特別大的公司機會根本就分配不到你,因為人太多太多了。」

但是,曾經的經紀公司是粉絲最好的「甩鍋」對象,等到經紀團隊完全由藝人自我把控之後,粉絲與明星之間的緩衝帶也就此消失了。在楊冪本身是嘉行股東的情況下,粉絲們還會將其與經紀公司切割,認為她的演技口碑下滑,是被公司自製劇的製作水平拖累。

在粉絲經濟下話語權擴大化的內娛粉絲們,又進一步把矛頭轉向了工作室身邊的工作人員。上個月虞書欣粉絲就開撕她的團隊工作人員,正在休假的正主頂著時差編輯微博長文,還要在評論里嘗試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不過,大部分粉絲也對此心知肚明,所有對工作人員的「聲討」,其實都是一種對藝人本身不滿的迂迴表達。就像楊冪粉絲在線下抗議公司時,也有發布過針對楊冪本身的詰問:你還想當人民的女演員嗎?

楊冪解約之後,工作室火速刪除了嘉行的前綴。姐姐的職業道路或許終於要完全掌握在她自己手裡了,但等到矛盾無法被轉移到經紀公司時,粉絲無止境的不滿,恐怕也不會平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d885702063f9542943a82ddabd2c3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