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丨《三大隊》:拍孤勇者,不只為中年男人

2023-12-16     影視獨舌

原標題:新片丨《三大隊》:拍孤勇者,不只為中年男人

2023年12月16日刊| 總第3451期

最近有兩部犯罪片在影院上映,一部是講述密室殺人案的《瞞天過海》,另一部是講述多年跨城追兇的《三大隊》。

如果你不做任何功課去看這兩部片子,大機率會覺得「106分鐘反轉44次」的《瞞天過海》才是陳思誠的作品。

陳思誠拍過很多異域風格的奇案,《誤殺》《唐人街探案》系列都是以不尋常的作案手法吸引觀眾。《三大隊》是他第一次以內地為背景講述懸案的偵破,也是他第一部現實性和痛感都相當強烈的電影。(以下有劇透)

《三大隊》由戴墨執導,陳思誠監製,改編自「網易人間工作室」的非虛構紀實文學《請轉告局長,三大隊任務完成了》。在影片中,程兵(張譯 飾)帶領的刑偵三大隊,在辦理惡性案件時意外導致嫌犯之一死亡,三大隊集體被判入獄,出獄後他們依然堅持以普通人身份追蹤在逃的另一嫌犯。

原作是篇不到一萬字的公眾號文章,全篇只有程兵一個主人公,對程兵的入獄、出獄追蹤經歷都只有寥寥幾筆。如果要改編成電影,原作只能算是初稿故事大綱,更多的起承轉合需要編劇來填充、豐滿。

電影做的最大改動是將「大男主」豐富成了「群像」。在原文里,三大隊出獄後從始至終只有程兵一個人在堅持追兇,徐一舟(魏晨 飾)、蔡彬(曹炳琨 飾)、馬振坤(王驍 飾)、廖健(張子賢 飾),甚至師父老張(楊新鳴 飾),都是電影里的原創人物。

群像電影分攤到每個人頭上的戲份不多,多虧了演員的成熟表現,三大隊的每個角色都有鮮明的記憶點。

他們前期追兇的堅決,給予了程兵「家」的感覺,也讓影片氛圍變得輕鬆;後期他們一個接一個地離去,襯托出程兵的執著與孤勇,也讓我們意識到,一個普通人查案要付出的代價有多慘重。

豆瓣上有一個對三大隊關係的解讀:三大隊里其餘幾個人都是程兵的if線(if線與主線相對應,是指在主線的某個時刻「如果這件事按和主線不同的方式展開」之後產生的故事線)。

在追兇面前,如果程兵選擇了家庭,他就是老馬和老廖;選擇了愛情,就是小徐;選擇了健康,就是大彬子。而他拋棄了家庭、愛情、健康最終成為自己。

影片最後有一個鏡頭,程兵抓住兇手後,在路上依次和三大隊的每個兄弟揮手告別,也可以理解為他是在與這麼多年失去一切的自己和解。

國產懸疑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程兵這樣的角色。《狂飆》里的安欣(張譯 飾),《沉默的真相》里的江陽,面對真相都又軸又犟,為了讓兇手伏法十幾年孑然一身。

這種充滿英雄主義色彩的殉道者的角色,在電影中很容易「神性」過於明顯而不接地氣。

但《三大隊》並沒有出現這種問題。電影的公路片敘事、對人物細節的勾勒,時刻都在提醒觀眾,程兵是個肉體凡胎的普通人,三大隊里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普通人。

程兵一開始是心氣極高的隊長,情緒從不掩藏,犯人逃走會毫不猶豫地向同事(二大隊)發泄怒火。但經歷天南海北的流浪式追兇後,他越來越沉默,喜怒不形於色,精力被漫無盡頭的追逐、排查一點點掏空。

阿哲(張新成 飾)死後,他絕望地編輯了一條「我追不動了」的簡訊,舉目茫然卻又不知道發給誰。直到最後王二勇(張本煜 飾)終於歸案,程兵站在車水馬龍的街頭,臉上更多的不是如釋重負,而是與世界格格不入的落寞。

影片沒有賦予程兵太多主角光環。碰上這樁案子後,程兵再沒有意氣風發的時刻。

這也是影片想要表達的平民英雄主義,沒有一擊即中的邪不壓正,只有一根筋的固執,和一條路走到黑絕不回頭的勇氣。

陳思誠在首映禮上表示,《三大隊》是部獻給中年男人的電影。但其實影片想傳達的這股精氣神,是非常普世、不分受眾年齡和性別的。

當然,影片並不是十全十美的

不俗的主題和澎湃的情感遮掩了很多技術上的問題。比如三大隊入獄、出獄、再重聚的部分,敘述內容太多太散,拖累了整體節奏。最後抓捕王二勇的情節和鏡頭調度,也沒能撐起影片最後的高潮。電影整體的情感變化,主要靠張譯的演技。

總體而言,瑕不掩瑜。陳思誠這次現實主義的嘗試是值得讚許的。

從票房走勢來看,多數觀眾對這種英雄主義的表達也很買帳。電影在點映期間便票房過億,貓眼預測總票房5億+。

文/葵涌

家人們,請給影視獨舌標星號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a44b2f0712c75f8a48deb9257e4f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