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榮興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雜誌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樂安鎮改為樂亭縣並成為縣治所在地後,縣城雖然不大,工商業、餐飲業、醫藥業等都逐漸發展起來,人口也迅速增多。除了城內一些市民經營各種行業外,縣城周圍村莊的一些村民,在農閒季節也經營起各種商業來。而且家家戶戶互相影響,常常是子承父業,世代相傳,這樣有的村莊以製作和經營某種傳統商品出了名。
縣城東北的救陣村有多戶人家做豆腐做涼粉,走街串巷的叫賣。城北的雙廟村則以做黃米切糕出名,各家都有碾磨,有的還養一頭毛驢拉磨,做出的切糕或推車叫賣或在城內設點銷售。還有城北的龍王廟村男女老少都會做鞭炮,春節和正月十五他們能集中賺取一筆農業收成以外的收入。龍王廟北邊的井坨村,許多人家會用麥秸和高粱秸做鍋蓋和蓋簾以及筐簍。我二嫂是井坨人,她十幾歲就能熟練的編制那些東西,還會織席。城西北七八里地有個小河村,各戶人家都會做兒童玩具泥人。做泥人有木製模子,用泥作原料鑄成娃娃、老虎、公雞、貓和狗等,還用蘆葦管做發聲器,能發出各種叫聲。小河村東有一個大坑就是祖祖輩輩做泥人挖出來的,可見經營年代之久遠。還有的村搞柳編、做胰皂、糊風箏、做面板、擀麵杖,有的還兼做孩子們玩的陀螺。沿海新開口等村的漁民多做蝦油、滷蝦,趕著大車進城來賣,由於路途較遠,晚上要住在城裡的價格便宜的大車店中。總之這些村莊的人們生產的和製造的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和少數兒童玩具。母親常說,除了會種地,有些別的手藝的人,日子就過得富足一些。
還有一些人用一種遊樂的方式來補貼生活:養鷹抓兔子賣錢。深秋和冬季是農閒,縣城和周圍村鎮在晚上常有唱皮影、說大鼓書的娛樂活動,總有三五個人在觀眾的後邊架著鷹。聽說這叫熬鷹,不能讓鷹吃得太飽,養的太肥。這樣到了白天把它帶到荒野地里去,一見兔子就像餓虎撲食一樣去捉,養鷹者將捉到的兔子賣給熏雞燻肉的人,兔子皮也能賣些錢。
人們來到這個世界上首先要謀生,然後才是樂生。在謀生過程中,人們的謀生手段和技能不同,獲得的成果和收入也就不一樣,而有一定手藝和技術的人,收入就會增多。北齊文學家顏之推在著名的《顏氏家訓》中說「猶為一藝,得以自資」,俗語也說「薄藝在身,能得溫飽」,這就是世世代代人們生活的經驗總結,也成了教育後代的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