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第六季中有一個辯題——「媽媽是超人真的是對媽媽的讚美嗎?」
反方辯手詹青雲對此發出靈魂拷問:「媽媽是超人,那爸爸去哪兒了?」
「難道不正因為在孩子的教育中,那些屬於父親的責任的缺失才讓媽媽們不得不成為超人,承擔起家庭內外的雙重壓力嗎?」
面對這個問題,相信大家會有不同的見解,但是不論媽媽是否應該成為「超人」,爸爸所扮演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孩子認知的形成、安全感的培養、人際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的建立都有重要的影響。
一個健康家庭的模樣,應該是父親、母親和孩子三元對立。
壹
《人民日報》微博發過一條視頻,邀請幾十位5到50歲的(外國)男性用一個詞談談自己的父親,全都是令人感動的溢美之詞和表白之語:愛、責任、陪伴、最重要的人、最好的朋友、偉大的存在等等。
可是,視頻下面的7000多條評論卻成了大型的「車禍現場」,許多人在留言區「控訴」自己的父親。
這種集體性的情緒爆發,著實讓人觸目驚心。
有一條留言道出了原因所在:
在傳統的東方多子女大家庭中,父親一般不會和子女有更多情感上的親密和連結。他們只是代表家長的權威,並行使權力,並自恃不但是孩子生命的賦予者,更對孩子有「養育之恩」。
記得在之前的《奇葩說》中,有一期是關於親子的話題:爸爸每周陪伴孩子低於12小時,就被取消爸爸稱號,你支持嗎?
1991年的顏如晶在辯論時說:「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觀眾。」
聽到這,場上嘉賓高曉松落淚了。
高曉松曾在《奇葩大會》上談論過自己的父親。他說自己從小就和父母分離,由於他們常年在國外,有時候一年都見不到一次。他有些哽咽地說:「我一輩子沒有問過我父親一個問題,無論是學習的問題還是別的。」
高曉松表示,在二十幾歲的時候,曾問父親:「你要不要跟我談心呢?你想不想聽聽我是怎麼成長的?這些年我的內心是什麼樣的?我的夢想、我所有的掙扎?」
結果還是被父親拒絕了,他很失落,也很失望。
這種對父愛的渴望,長年得不到滿足,導致他從二十多歲時變得異常叛逆,喜歡和別人較勁,別人說什麼他都覺得不對,聽不進去,甚至還做過一些錯事,直到四十多歲才走出來。
心理學家調查發現,那些沒有得到父親足夠關愛和陪伴的孩子,容易出現焦慮、孤獨、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甚至攻擊性強、喜歡較勁、叛逆等性格和行為問題。
所以,即便媽媽是「超人」,也很難替代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里的重要地位。
貳
如果說2019年底最火的一部劇,當然非《慶餘年》莫屬,已經沉寂多年的「老戲骨」陳道明,憑藉著在這部劇中的精湛表演,重新回到大眾的視線中。
而陳道明不僅是一名出色的演員,也是一位稱職的父親。
對待女兒陳格,他一直是一位嚴厲又不失寵愛的父親。
在陳道明的家中,有一個被糖人和面人堆滿了的房間,這是陳道明「討好」女兒陳格用的。
有一次過年時,陳道明一家三口去逛廟會,小陳格被糖人的攤位吸引,遲遲不願意挪步。
本想跟女兒說糖人不幹凈、不健康的陳道明,卻覺得這是一個「討好」女兒的好機會,所以他不僅給女兒買了一個大大的糖人,回家後還自己買了工具,親自上手給女兒製作。
和我們每個人小時候的「全能超人」爸爸一樣,不管在外面,陳道明是一個怎樣意氣風發的人,回到家中,他都會變成一個普通的父親。陳格的每個小心愿,陳道明都會努力完成。
近些年綜藝真人秀大火,而陳道明始終保持著超低的出鏡率。在《慶餘年》之前的那部戲,竟然要追溯到2017年《我的前半生》。
拍完戲,別人演員和工作人員都在一起聚聚餐,到了陳道明這裡,永遠只有一句:「沒事別找我啊。」
然後就轉身回家了,比起應酬,他更希望將自己的時間用來陪伴家人。
用他的話說:「男人最大的時尚,就是躲在家待一待。」
而在成為一個好爸爸之前,陳道明先成為了一個好老公。
他和妻子杜憲最大的愛好就是夫妻倆同坐窗下,她繡她的花草,他裁他的皮包,窗外落葉無聲,屋內時光靜好,很有一種讓人心動的美感。
陳道明曾說:「工作中,我的疆場是攝影機前的大千世界;生活里,我的舞台便是家裡的方寸之地。」
陳道明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要成為一個合格的父親,要先成為一個合格的丈夫。
一個懂得愛妻子、愛家庭的正能量老爸,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Professor點評:
父母作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同等重要。
不要總覺得媽媽是「超人」,不缺席孩子成長且有幽默感的父親,才能教出陽光樂觀的孩子,讓孩子收穫一份豁達的心態,擁有幸福美滿的人生。
關注公眾號「瑞思英語」,查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