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違拆舊拆廢拆平,石河子老舊小區變新居

2020-07-12   石河子網

原標題:拆違拆舊拆廢拆平,石河子老舊小區變新居

【老舊小區改造】八師石河子市:推進老舊小區改造 有景有情有鄉愁

來源:石河子零距離、兵團日報

老舊小區變新居 有景有情有鄉愁

——八師石河子市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紀實

老舊小區改造事關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近年來,八師石河子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老舊小區改造作為師市黨委「一號工程」強力推進,根據各老舊小區實際情況,按照不同改造實施方式進行分類,提出整體改造實施方案,惠及16.7萬戶居民,總投資約54.67億元。

石河子市8號小區樓房「穿新裝」(資料圖片)。兵團日報駐八師記者站 張德智攝

「現在出門無泥巴,流水嘩啦啦,小區還有公園呢。」7月8日下午,家住石河子市6號小區的李大媽對記者說起居住小區的變化,感慨萬千。

石河子市6號小區建於20世紀70年代,由於年久失修,門前道路坑坑窪窪,雨天出門滿腳泥水,自來水時斷時續,居民日常生活和出行非常不便。去年,石河子市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實施後,6號小區完全變了模樣,不但路平了、水通了,還建起了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和口袋公園。如今鳥語花香的社區環境,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讓社區居民讚不絕口。

規劃先行 整體謀劃

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是一項龐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具有強力的制度體系和組織保障。八師石河子市成立了由一名師市黨委常委挂帥的領導小組,住建局、發改委、財政局、自然資源局等部門為成員單位。領導小組下設綜合組、保障組、拆遷組、宣傳組、維穩組、項目組、督察組7個專項工作組,分別負責組織、協調和統籌項目計劃的實施;落實專項資金的籌措、撥付和監管;制定徵收補償、拆遷安置方案,進行「兩違」認定;做好宣傳報道,引導社會輿論;協調處理各類信訪案件,提供法律諮詢和服務;辦理報批報建手續,協調水電氣暖管線遷改、廣電通信線路遷改、安防設施建設等同步實施;督查檢查各主體落實工作職責,監督施工進度,落實獎懲措施。

石河子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堅持規劃先行、整體謀劃,統籌推進、分步實施,對石河子市所有老舊小區進行摸底調查。石河子市共有5個街道,65個社區,101個居住組團(小區),建築3081棟。其中,39%的建築是2000年前建成的,34%的建築沒有外牆保溫層,61%的人口居住的小區存在樓體年久失修、路面破損坑窪、停車設施不足等問題,居民改善居住條件的意願非常強烈。

石河子市6號小區改造現場(資料圖片)。兵團日報駐八師記者站 張德智攝

石河子市5、6、7號小區建於20世紀70年代,小區配套設施落後。2018年,石河子市在廣泛調研和深入謀劃的基礎上,提出對市區老舊小區進行全面改造,在5、6、7號小區先行先試。2019年3月正式啟動項目建設,10月完工,共投資3.4億元,改造面積140萬平方米,惠及居民20095戶5.2萬人。改造後的小區空間通透、道路整潔,小區面貌煥然一新,廣大居民紛紛點贊。

2020年石河子市啟動9個小區整體改造、28個小區專項提升改造項目,計劃總投資13.67億元,惠及居民7.7萬戶、約18.8萬人,目前已全面開工。37個改造小區近70萬個施工節點倒排工期,規劃圖、火線圖、作戰圖,一張藍圖干到底。涉及改造的438棟住宅樓,全部掛牌公示施工工期,由社區、居民、群眾義務監督員共同監管;每周在媒體公示施工進度排名,設立專項帳戶獎先罰後。

傾聽民聲 情暖民心

老舊小區「改什麼、怎麼改、改成什麼樣」,居民最有發言權。2019年7月以來,八師石河子市黨委書記、八師政委董沂峰帶頭,師市黨委常委分片包干帶隊,每周六開展「黨員雙報到」活動,深入社區與居民面對面交流,收集居民改造意願1700多條,確定了小區公共空間、道路綠化和安防設施等十個方面的整治內容和建設標準。同時,建立「社區申報、居民點菜」制度,引導居民廣泛參與改造工作。社區入戶調查1.67萬戶,共收集老舊小區改造居民意願清單6萬多份,92%的居民支持小區改造工作。

石河子市老舊小區改造通過居民意願清單的方式,徵求居民改造內容和出資意願。政府出資改造小區道路、綠化、路燈、抗震加固、樓體外保溫等公共部位;居民出資改造單元樓以內公共部分;鼓勵居民自選加裝電梯、更換門窗、對講系統等自費改造項目,各樓層住戶按不同比例分攤費用;水電氣熱改造費用由企業主體承擔;建立市場化運行機制,物業、停車、快遞箱、充電樁、養老托幼、便民市場等公共服務類通過市場主體收益返還。

各街道社區成立老舊小區改造指揮部。改造之初,由街道社區負責調查居民改造的意願和需求,改造意願達到66%及以上的小區由街道社區代表居民提交改造申請,由師市黨委審批。改造過程中,街道社區充分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做好居民的協調工作。作為小區改造的監督主體,街道社區組織熱心居民組成義務監督員隊伍,負責監督施工進度和質量。

引導居民成立自治委員會。制定社區管理規則及居民公約,居民的事居民管,讓居民成為管理社區的主體。完善停車收費制度。垃圾分類收集轉運,設置垃圾分類積分兌換窗口,完善垃圾分類收轉運體系。設立社區關愛基金。以社會捐贈、物業贊助、居民捐資捐物等方式建立關愛基金,社區專款專戶管理,用於幫扶關愛社區老弱病殘人員和困難家庭。開展「一戶一樹」認領活動,強化社區居民主人翁意識,將小區樹木管護由社區、物業管轉變為由居民管護,保證樹木長勢良好。

留住鄉愁 服務升級

石河子市緊跟中央政策,對城市發展科學定位,以保持軍墾風貌特色為核心,打造具有高顏值、生活味和歸屬感的天山北坡區域中心城市為目標,推動老舊小區改造工作。

石河子市老舊小區改造以磚紅色作為軍墾風貌主基調,在保留歷史悠久的特色建築的同時,植入新的功能,做足、做優、做強軍墾城市特色,留住鄉愁。1號小區是石河子軍墾風貌的核心區,通過騰挪公共空間和用地,形成一條體驗軍墾文化精神的旅遊線路;5號小區保留原生的小商品集散業態,形成「改造+運營+管理」獨特的小商品批發地。

以提高社區綜合治理能力為根本目標,石河子市完善健全最基本的社會治理單元,建立一套後續運營維護管理長效機制。建立大社區機制,優化公共資源共享共治共管,按照萬人社區的標準,整合現有街道社區,由原來的65個社區整合為40個。實施物業整合,由原來157個碎片化物業站整合成40家左右,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管理,提升物業管理水平和服務內容,並以黨建為引領,加強紅色物業建設。

堅持「拆」字當先,拆違拆舊拆廢拆平,破牆建牆,拆出公共空間。截至目前,拆除公建及違建864處約12.6萬平方米,拆除小區內部圍牆8812.7米,騰挪學校、幼兒園、單位用房17處。改造新增停車位7712個,新建小區外圍牆78公里,新增綠地2.7萬平方米,新增街道社區公共服務用房17處。

石河子市馬家坪社區臘金文一家在新居內看著小區優美的環境,高興得合不攏嘴(資料圖片)。兵團日報駐八師記者站 張德智攝

統籌布局公共服務設施,形成社區、鄰里、街坊三級生活圈,劃定11個15分鐘大社區生活圈,40個10分鐘鄰里生活圈和100米可達街坊生活圈,整合公共設施和服務功能,為居民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按照非公益、半公益、市場化相結合的原則,通過招商市場化運作建設、經營和管理。開發建設兩級鄰里中心,包含托育、學前教育、養老服務、蔬菜直銷、便民超市等社區綜合服務內容。

為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可持續發展,石河子市制定了《石河子市老舊住宅小區改造建設指南》《石河子老舊小區要素設計導則》《石河子老舊小區改造模式與資金籌措研究》,作為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的技術支撐和標準規範。

八師石河子市將老舊小區改造與夯實基層基礎錘鍊幹部隊伍相結合,選派26名年輕後備幹部進駐社區,通過基層實踐,錘鍊一批會做群眾工作、敢於擔當的年輕幹部;與加強社區基層組織建設相結合,配優配強社區組織體系。(兵團日報駐八師記者站 張德智 通訊員 黃寅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