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史上很多著名的國寶擁有濃厚的傳奇意味,因為它們很多都是在城建、農耕或者開山等作業中無意被發現的,今天要說的這件國寶,就是在挖地基的時候閃耀登場的。
1983年,廣東省某公寓樓在開挖地基時,發現一塊平整的大石板下隱藏著一座地下建築,有工人認為,這可能是一座古代墓室,便立即報告了當地的文物部門。
文物專家趕來後,經過初步確認,建築工地的地基是一座西漢石室古墓,由於挖掘公寓地基時已經動搖了墓室結構,考古隊馬上對其展開搶救性挖掘。出土了大量漢代文物。
其中,一方印有「文帝行璽」的金印,以及一方印有「趙眜」的玉印,揭示了墓主人的身份——正是南越開國之君趙佗的孫子——第二代南越王趙眜。
「文帝行璽」金印 西漢 廣東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和漢代的許多王侯墓葬一樣,墓主人趙眜穿著華貴的金縷玉衣,在黑暗中沉眠了2000年。
趙眜金縷玉衣 西漢 廣東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眾所周知,南越王墓此後被譽為「中國近代五大考古發現之一」,後來也就地建設了南越王墓博物館,然而,這兩方印並不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南越王墓中最令人驚嘆的寶物,是這件出土時無法直立的玉杯。
玉角杯 西漢 廣東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在墓主人棺廓的頭箱裡,專家們時隔兩千年,第一次拿出了這件玉杯。它通高18.4厘米,口徑約6厘米,壁厚0.2厘米,重372克,通體由一整塊青白玉雕琢而成,呈現出獸角的形狀,杯身有淺浮雕裝飾的連雲紋,杯尾捲曲成飛卷的浪花,杯腹中空。
很明顯,它是一件酒器。用珍貴的玉材雕琢酒杯,起源於當時的兩大民俗寓意——其一,漢代人認為用玉製成的容器飲酒,酒的味道會更加醇美;其二,獨角獸犀牛在古代是神獸,用它的角製成的杯子,據說可以解毒,以此飲酒就不怕有人下毒了。
但想見一眼犀牛,在當時可不是容易的事兒,所以往往使用別的材質,比如玉,以高超的雕工,還原犀角的形象,這一類產物,通稱角杯。古人認為,角杯借鑑了犀角的外形,也就延伸了其解毒的功效。
犀角雕九螭紋杯 清代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剛出土之時,專家發現這件玉杯怎麼擺放都無法直立,最初以為是遭到了破壞而損失了底座,但經過研究卻發現,這件玉杯壓根兒就沒有設計底座,只能躺倒放置——那南越人怎麼用它喝酒呢?
原來,這是因為戰漢時期南越民風彪悍,飲酒往往率性而為,這件玉杯便是當地粗獷飲酒習俗的具現化——由於玉杯不設底座,所以酒一旦入杯,就只能由持有者一飲而盡後才可能放下,決不允許「養魚」的情況發生。
在2002年,這件玉雕角杯登上「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重要文物,如此地位,當然不光是它背後蘊含的這些酒文化,而是因為它真的是一件獨一無二的「國寶」。
首先,這件玉角杯,是明代以前唯一一件漢代遺作,在玉器史上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其次,玉杯的材質是當時尚且產量不高的新疆和田玉。由一整塊上好的和田玉玉材雕琢而成,工匠就和田玉的特殊外形施刀,才成就了這件專供南越王使用的角杯。
其次,工匠在杯身上巧妙地布局了各式各樣的紋飾,不突兀又非常明顯,渾然天成。杯壁最薄處被打磨得僅有2-3毫米,在長時間的使用下,甚至如瓷釉般光滑,很難想像以當時的條件,要花多長時間才能得此一件成品。
《韓非子·和氏》中說:「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玉雕角杯,今天得以成為傳承中華民族血脈的一件國寶,是璞玉之幸,更是中華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