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周末,不講訓練,我們來聊聊有趣的健美造型。
不知道你是否思考過這個問題:健美的藝術感從何而來?
龐大的肉量?傑出的比例或是硬朗的面龐?這些對裁判和觀眾來說是,但是在比賽舞台上,選手的水平都不差,想抓住台下人的眼球太難了。
當肌肉和比例已經成為了既定的形態,一個聰明且出色的選手最應該做的功課,是如何在舞台上用非常有限的時間,儘可能地展示自己。
所以能夠主導舞台美感,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其實是舞台造型。就像是一個雕塑,大膽的創作者需要極儘可能,去營造一個讓人過目不忘的造型,幫助觀眾記住這個作品。
尤其是自由展示環節的造型設計,非常考驗選手對自己的了解。你必須清楚自己的優勢和弱勢肌群,這個造型可以做到揚長避短,同時需要有一定的美感。
要求看似簡單,實則非常考驗想像力和選手自身的應變能力,著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健美競技發展到今天的幾十年中,即便很多選手的成績已經被忘卻,但一個經典的造型卻讓他們的名字流傳至今,因為這種」妙手偶得「的造型實在精妙。比如我們今天聊的」螳式造型「。
肌肉發達粗壯的健美選手,身材矯健纖細的螳螂,似乎怎麼都扯不上聯繫。但是聰明如阿諾德一般的選手,能夠將螳螂刀臂化為造型設計,把自己手臂纖長、不對稱的缺點和肌峰高聳、胸肌發達的優點相結合。
仔細來看這個螳式,第一個特點是聚焦手臂。
如果你看過健美比賽,會發現傳統的造型非常講究對稱。賽事規定造型中的正展和背展類動作,都需要選手擺出兩側相同的姿態,畢竟對稱的美感要比不對稱更強。
螳式利用身體側展,造型將雙臂靠合,置於身體一側,這並不對稱。
一條手臂呈現肱二頭肌內側肌峰的飽滿度,另一條手臂則以肱三頭肌和凸顯手臂整體圍度。同時雙臂開合的角度不大,不容易讓觀眾的視線跑偏。這個造型一出,潛台詞就是:看我這粗壯的手臂,厲害嗎?
第二個特點是手腕內扣。
雙手手腕內扣,形態上更加接近螳螂手臂的感覺,同時是為了募集小臂肌群,強化手臂的視覺衝擊力。我們可以清晰看到外側手臂清晰的肌肉線條,這都得益於手腕處的細節增加。
第三個特點是凸顯胸肌。
雙臂靠攏,胸肌處於擠壓狀態,如果胸肌是強勢部位,這樣的造型自然會讓上半身顯得更加粗壯結實,凸顯自己的優勢。畢竟基於第一點的聚焦,大家的關注點在手臂附近,視線過渡到胸肌是非常自然的結果。
而這個造型如果被一位胸肌不甚發達的選手做出,即便手臂優勢非常強,可因為胸肌的羸弱反而會造成」手臂細長「的錯覺,這樣並沒有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
綜合來看,和蟹式造型、真空腹造型都不同,螳式造型是一個非常適合展示手臂的動作,能夠將觀眾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身體上半部分。在黃金健美時代,選手腿部的圍度並不誇張,施瓦辛格的這一造型,足以讓自己體型優點最大化。
除了施瓦辛格的手臂靠攏螳式,同時期的奧利瓦也貢獻出自己對螳式造型的理解。
他的造型具有對稱的美感,手臂肌肉特點盡顯無遺。同時藉助正展的優勢,奧利瓦對於背部的展示也更多,讓身體比例的優勢顯得更加突出,藉助光影的效果,在舞台上顯得更加浪漫唯美。
造型雖好,卻不適合每個人使用。只有揚長避短,在舞台上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優勢,才能得到更多人的青睞。
對於普通人來說,成功的路徑同樣不可複製。努力固然重要,但懂得揚長避短,利用好自己的優勢,也許才是突破圍城的關鍵。
關注中國健體那些事,訓練知識、健身資訊、健美健體,總有內容適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