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博物館建館110周年特輯,帶你看懂最重要的中國文物

2022-07-05     Uni旅圖

原標題:中國國家博物館建館110周年特輯,帶你看懂最重要的中國文物

2022年7月11日是中國國家博物館110歲生日。一個代表國家的博物館走過110年風雨征程,說起來就讓人感到敬畏。

國博的發展脈絡:

1912年7月9日,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成立。

1949年10月,改稱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

1960年8月,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更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央革命博物館更名為中國革命博物館。

1969年9月,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合併為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

1983年初,恢復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建制。

2003年2月,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兩館基礎上正式組建中國國家博物館。

有一句調侃叫「防火防盜防國博」,這句話一開始流傳似乎只是段子,但流傳廣了就從每個毛孔往外滲透著惡意。

國博歷史上有三次大的藏品入藏:第一次是在1912年7月,新館成立之初,接收國學舊有的禮器、書版、石刻等重要文物近6萬件。

第二次是新中國成立後,1959年2月,中宣部向全國發出調用文物的電報,全國有77個單位支援文物,先後調用和借用文物3萬餘件。

第三次是2010年2月國家文物局劃撥39萬件,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來自外貿口岸驗扣文物,共計約24萬餘件;二是從天津外貿工藝品進出口公司接收的文物15萬餘件。

80年代以前,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和故宮是國家無論對內/對外的窗口,在一個特定的範圍內想要瀏覽這個國家的精華和最重要的文物,首都必然是唯一的選擇。所以在80年代以前的重要發現都會調撥部分文物(一般也是最重要的)給國博。

但80年代以後這種現象基本很少出現。比如早於仰韶的裴李崗文化和高廟文化最重要的器物都留在了本地,原因大概是因為這兩個遺址的主要發現都是80年代以後出土的。

今天隨著各地文保力量的加強,國家博物館入藏來源主要以捐贈和追繳為主。近年來一些很有影響力的文物都最終入藏國博。

今天國博館藏文物超過140萬件,其中一級文物超過6000件。

這是什麼概念呢?

簡單理解就是如果全部拿出來展出,那國家博物館全塞滿了可能還展不完。在國博一天能看完的文物,如果分散在全國,你可能要馬不停蹄跑一年。

所以最近幾期我會用時間線脈絡來介紹一下古代中國展廳里的部分文物。

希望大家以後去國家博物館的時候可以更好地感受我們國家悠遠厚重的文化。

第一期:新石器時代部分,滿天星斗的史前文明

新石器時代的文物並不抓人眼球,各地數不清的地方類型文化更是紛繁複雜。但為什麼無論是博物館還是從我們科普的角度來講都要花大力氣去科普?

因為它們回答了我們是誰,我們從哪來的終極問題。

人類用了將近200萬年的時間完成原始積累,才換來近一萬年來的大爆發。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提出了中華文明的起源「不似一支蠟燭,而像滿天星斗」的文明觀。

我們並非哪一隻起源以一己之力征戰四方最後形成了中華文明,而是從北到南,從東到西湧現出了無數的區域文化:上山文化,裴李崗文化,彭頭山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馬家窯文化,屈家嶺文化,良渚文化,寶墩文化,龍山文化,石家河文化等等,他們互相之間交流,競爭,滲透,融合。最終成為了中華文明的骨架與精神。我們從哪裡來,我們的信仰是如何形成的,都能在對各種地方文化的了解中逐步找到答案。

當然必須要說的是,儘管這些看上去已經很複雜,實際仍然只是一個十分粗略的脈絡。裡面不免還會有錯誤或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請大家多多包涵。

北京人頭蓋骨 距今50萬年(舊石器時代)

北京猿人其實和今天的我們沒有任何血緣關係。我們的直接祖先(現代人)到達這片大陸的時候,北京猿人已經滅絕了。但不影響我們仍舊視他為祖先,所以雖然本篇介紹新石器時代,也起碼要給它留個位置。

在新中國成立以前,一共發現了包含5個完整的頭蓋骨以及其他骨片在內超過40個個體的遺骨,但抗日戰爭期間全部不知所蹤。

1966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周口店遺址又發現了兩片五十多萬年前古猿人額骨和片枕骨,它們屬於同一個體,並且正好可以和1934和1936年出土的兩片顱骨碎片模型拼合,復原出一個完整的頭蓋骨。

所以今天國家博物館的這件頭蓋骨雖然是複製品,但並不是丟失的那件。而丟失的那件,在當年出土的5個頭蓋骨中究竟是第幾個,其實也眾說紛紜。

以上跑個題。

蚌塑「龍虎」墓 河南濮陽西水坡 距今6460年

仰韶文化持續時間從7000年到5000年,是今天中國人最直接的主體。1920年代當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命名仰韶文化並提出仰韶文化西來說的時候,仰韶的重要性就與全體中國人緊緊地綁在一起。研究仰韶從哪來,怎麼發展,最後去了哪便成為了推翻中華文明西來說的最重要任務。

經過考古人幾十年的積累,最終我們在中國境內發現了從前仰韶時期,仰韶早期,全盛時期到仰韶轉變為龍山文化的全部證據鏈。西來說最終被打破。

魚鳥紋彩陶壺 仰韶文化 (約公元前5000年一 前3000年)

船形彩陶壺

交錯三角紋彩陶壺

寶雞北首嶺是著名的前仰韶文化遺址,距今上限為7150年,其中出土的魚鳥紋彩陶壺中魚鳥纏鬥,十分生動,主流意見認為這可能代表了兩個部落的戰爭,最終鳥方擒獲了魚方。

寶雞北首嶺前仰韶文化逐步演變到半坡文化,這個過程中吸收了河南的裴李崗文化(9000-7000年前),河北的磁山文化(8500-7500年前)等形成了大一統的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廟底溝文化)。仰韶文化達到極盛。

石鐮 裴李崗文化(約公元前6100年一前5000年)

陶釜、陶支腳 磁山文化(約公元前6100年 一 前5600年)

陶缽 磁山文化(約公元前6100年 一 前5600年)

人面魚紋彩陶盆 半坡文化(公元前5000年 - 前3000年)

陶釜、陶灶 仰韶文化 廟底溝類型(約公元前5000年一前3000年)

彩陶盆 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約公元前5000年一前3000年)

仰韶文化的特點在於氏族制和公有制,大家有福一起享,死後一起埋。在仰韶文化中期,出現了大型的彩繪和複雜的紋飾。

鸛魚石斧圖彩繪陶缸 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一前3000年)

比仰韶稍晚的山東大汶口文化由於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的發達,社會層次開始變得豐富,人一旦享受到了特權就容易自私,自私就希望自己的東西變得與眾不同,所以藝術也得到了極大地進步。大量精美的陶器開始出現。

狗形陶鬹(gui)大汶口文化(約公元前4200年一前2500年)

豬形陶鬹

鏤雕旋紋象牙梳 大汶口文化(約公元前4200年一前2500年)

時代的車輪一旦往前轉動,便不會留下任何情面。全盛也意味著下坡路無可避免。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開始被東邊的大汶口文化滲透。從過去的擴張開始逐漸變為收縮,形成了廟底溝二期。雖然叫做二期,但實際上廟底溝二期和廟底溝文化之間的聯繫並不大。

彩陶背壺 大汶口文化(約公元前4200年一前2500年)

白陶鬹 大汶口文化(約公元前4200年一前2500年)

陶豆 大汶口文化(約公元前4200年一前2500年)

之前被仰韶統一起來的各個地區隨著人口的增長,也開始產生各自的特點,開始獨自發展,比如著名的馬家窯文化。其實就是一個地方變種。

舞蹈紋彩陶盆 馬家窯文化(約公元前3200年一前2000年)

馬家窯文化彩陶貼塑人紋雙系壺 馬家窯文化(約公元前3200年一前2000年)

此時北方的紅山文化出現了狂熱的原始信仰崇拜。紅山文化晚期時期,出現了比較典型的原始崇拜和專用的祭壇。但是祭壇附近沒有人煙,這種狂熱的信仰和中原有很大區別。

孕婦陶塑像 紅山文化(約公元前4700年一前2900年)

玉龍 紅山文化(約公元前4700年一前2900年)

在南方發生著更加重要的變化。

長江下游地區從11000年前到4000年前一共有上山文化(11000年—8000年)—跨湖橋文化(8000—7000年)—河姆渡文化(7000—6000年)—馬家浜文化(6000—5000年)—崧澤文化(5900—5300年)—良渚文化(5300—4300年)等數個燦爛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長江中游地區彭頭山文化(距今9000-7800年)—皂市下層文化(7800年—7000年)—高廟文化(7800-6800年)—湯家崗文化(6800-6300年)—大溪文化(6400-5300年)—屈家嶺文化(距今約5100~4500年)—石家河文化(距今約4500~4200年)—肖家屋脊文化(距今約4200~4000年)這兩個持續時間均超過5000年的長江流域文化不單深刻影響了嶺南,也對仰韶文化的龍山化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水波紋陶盤 湯家崗文化 (約公元前4800年一 前4300年)

這件湖南湯家崗文化的水波紋陶盤承接的是高廟文化的白陶器型和彩繪,它們對嶺南地區的新石器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三足陶盤 石峽文化(約公元前2900年一前2700年)

牙雕鳳鳥匕形器 河姆渡文化(約公元前5200年一前4200年)

葦編 河姆渡文化(約公元前5200年一前4200年)

陶釜 河姆渡文化(約公元前5200年一前4200年)

陶豬 河姆渡文化(約公元前5200年一前4200年)

骨耜 河姆渡文化(約公元前5200年一前4200年)

河姆渡遺址發現了170多件由動物骨路製成的骨耜,大量骨耜的使用表明,河姆渡遺址稻作農業已經完全脫離了刀耕火種的最初階段,人們將這種以耜為主要工具的農業稱為 「耜耕農業」,它是早期鋤耕農業的一種形式。

良渚文化出現了和紅山文化相似的狂熱宗教崇拜。玉琮上著名的神面紋應該也受到了高廟文化,石家河文化的影響。並且出現了最早的國家。

玉璧 良渚文化(約公元前3300年一前2200年)

雙鼻陶壺 良渚文化 (約公元前3300年一前2200年)

陶豆 良渚文化(約公元前3300年一前2200年)

玉琮 良渚文化(約公元前3300年一前2200年)

筒形陶器 屈家嶺文化(約公元前3000年一前2500年)

在5200年這個節點,東邊的龍山文化和南邊的屈家嶺文化逐漸滲入仰韶文化的腹地,陝西華縣的泉護村開始龍山化,陶鷹鼎的出土,讓我們第一次發現了墓葬中存在象徵權力的專屬器物。這昭示著當時發生了巨大的社會變革。

其碩大的體型,矯健的身子,一身腱子肉,也就是在沒見過實物的時候容易被洗腦說這玩意竟然能稱之為「萌」,實際上第一眼看到他的時候,我的感覺只有一個字:「猛」!

這不就是郭德綱相聲里形容的猛男嗎?「太陽穴努著腮幫子鼓著,四稜子胳膊起筋線」。這不僅僅是來自五千年前的權力象徵,也是很長一段時間內造型藝術的巔峰。

鷹形陶鼎 仰韶文化 (約公元前5000年一 前3000年)

在仰韶文化逐步分裂的過程中,山東的大汶口文化也逐漸被龍山文化所取代。

龍山文化有著更加精美的器物,比如快輪制陶技術,薄如蛋殼的黑陶,胎土更好,燒制溫度更高的白陶,器型更複雜,做工更精美。更重要的是他補全了仰韶文化的社會基礎,比如家庭規模,統治模式,喪葬制度,但它依舊保留了仰韶文化的核心作為底色——對天,對靈魂的理解。祭祀的範圍從仰韶的一大家子轉變為以小家庭為單位。

發達,先進的社會特徵很容易得到流行,仰韶文化大面積的開始龍山化,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地方類型,除了山東龍山,還有中原龍山,陝西龍山,晉中龍山,河北龍山等。這裡面就有黃帝的夏都的陶寺和石峁等遺址。

社會變化帶來了不一樣的社會結構,過去的龐大的氏族制被範圍更小的家族製取代,母系社會轉變為父系社會,為了讓財富掌握在更少的人手裡,嫡庶之分,階級,私有制,到了廟底溝中期,已經看不到太多宗教的元素。

廣義的大一統龍山文化時期中原地區似乎跳過了神權時代直接進入了王權時代。黃帝的傳說是個很好的例子。

薄胎黑陶高柄杯 龍山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一前2000年)

黑陶鼎 龍山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一前2000年)

不是仰韶文化被龍山文化所替代,而是仰韶文化逐漸轉變成了龍山文化。

人還是仰韶的人,魂變成了龍山的魂。從此仰韶和龍山成為了華夏民族的軀幹與靈魂

此後4000年中國都在龍山文化建立的框架下一路前行。

大一統的龍山文化也跑不了廟底溝的命運,過於龐大的區域不可能保證統一的文化面貌,大概在距今4000年前的時候,分裂出了更加先進的區域文化,催生了最重要的陶寺文化,石峁文化和二里頭文化,漳河型先商文化等等。

它們則逐漸演變成後來的夏商周。

1978年,考古工作人員在甘肅臨夏的林家遺址出土了一把青銅刀,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青銅器。年代距今大約5300年前,此刀應該不是本地鑄造,但卻拉開了偉大青銅時代的序幕。

青銅刀 馬家窯文化(約公元前3200年一前2000年)

下一期,我們介紹國家博物館的青銅器部分。

圖片,撰文:那個老撕機

攝影師版權作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9d43f620c1577957b1987988dfb0f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