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共有的博物館讓文化遺產更具「顏值」

2020-02-14   新湘評論
博物館是文化遺產的收集者、傳承者和保護者,通過收藏來保護、通過展覽來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對於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言,博物館發揮著什麼樣的作用?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帶著這些問題,本刊記者專訪了湖南省博物館館長段曉明。

湖南省博物館館長 段曉明

記者

您認為博物館在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有怎樣獨特的作用?

段曉明:

博物館是一座橋,連接歷史與現在,服務公眾、面向未來,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公共文化機構。在新時代,博物館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為指引,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須提高政治站位,主動服務大局,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要將文物保護作為博物館的首要任務,在保護的同時做好研究和利用;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用更加豐富的文化產品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要探索建立把博物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長效機制,讓博物館在國民教育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用文化自覺擦亮文化瑰寶,用文化自信守護精神家園,讓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這就是博物館的特殊使命。

記者

「湖南省博物館開館」曾登上微博熱搜榜首,新湘博開館以來,參觀人數眾多,最多時單日突破3.5萬人次,您如何看待近年來博物館日益受到大眾喜愛這一現象?

段曉明:

在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博物館熱」是非常值得欣喜的一件事情。對於一個國家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凝聚發展力量;對於一個城市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找回老城記憶,體現城市精神,提升城市魅力。我個人認為,「博物館熱」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一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國家對文博事業發展的利好文件相繼出台,提升了博物館的地位和影響;二是中國個人收入的持續增長,拉動了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和全國博物館數量的激增;三是博物館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放融合,以觀眾為核心的理念逐步形成,適應了社會的需求;四是社會力量的參與,跨界合作、文旅融合等多種方式和手段,使博物館融入了人民大眾的生活;五是技術的進步進入了一個以「內容為王」的窗口期,使作為文化遺產收藏單位的博物館成了內容資源的巨大寶庫。

記者

湖南省博物館作為國內有地位有影響的大型博物館,在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段曉明:

湖南省博物館是一家反映湖湘區域文明的大型歷史藝術博物館,立足於文化遺產的保護,致力於優秀文化的傳播,以激發公眾的參與和熱愛。建館60餘年來,湖南省博物館持續通過「文物保護、陳列展覽、社會教育、科研出版、文創開發」等方式保持與社會公眾的聯繫,也試圖以「打造數字虛擬展廳、推出移動博物館、微展覽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等方法來拓寬博物館的服務範圍,以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具體來說,一是陳列展覽做「精」。新館正式對外開放以來,除了「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陳列」和「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兩大基本陳列外,我們還先後打造了「東方既白——春秋戰國文物大聯展」「在最遙遠的地方尋找故鄉——13-16世紀中國與義大利的跨文化交流」「根·魂——中華文明物語」「大愛·大美——徐悲鴻與周令釗、戴澤藝術成就展」等大型臨時展覽近30個。二是社會教育做「活」。開闢5000多平方米的教育區域,滿足了在終身教育理念下不同年齡段群體接受文博知識教育的需求,這種做法在國內新建、改擴建的大型博物館中尚不多見;密切聯繫省、市教育主管部門,以移動博物館、教師沙龍、社會實踐活動、校外實踐基地為平台和渠道,不斷拓寬博物館社會教育的深度和廣度;設立專職部門「教育中心」和專職崗位「教育員」,建立了一支專業化的博物館教育隊伍。三是科學研究做「專」。新館開館以來,召開學術委員會會議10餘次,舉辦「湘博講壇」46期,館內業務人員、博物館界同行、預約聽眾、志願者及文化愛好者充分點贊,獲得了廣泛的社會好評。

2019年,湖南省博物館承辦了「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跨界融合舉辦「博物館之夜」活動,對「傳統的未來」進行了完美詮釋。主會場活動成為現象級文化熱點,成功登陸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新聞直播間》《東方時空》,央視網、央視新聞客戶端等同步進行直播,當日總點擊量達886萬次,新浪微博等全網「博物館日」話題總點擊閱讀量超過7.35億次,媒體盛讚:5月18日,「博物館燃爆了全中國」。

記者

您從事文博工作20多年,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有什麼樣的心得體會?

段曉明:

最大的感受和體會,就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在不斷回歸、升溫,在不斷創新、出彩。文物資源是歷史文化的承載者、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讓文物活起來,成為黨和國家持續推動的文化政策,成為文物工作對標提質的中心任務,成為普通百姓常掛嘴邊的熱門話題。文物場所,可以成為國家客廳,見證外交工作高光時刻;文物資源,可以賦能高質量發展,文明如水、潤物無聲;文物創意,可以點亮美好生活,「文物+」戰略效果明顯。

為了更好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首先,要將博物館打造成共享的文化空間,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體博物館和智慧博物館相輔相成、有機結合,構建陳列展覽、教育活動、收藏研究、文物保護、文創開發、公益講座等多層次、多方式、全方位傳播體系,形成世界文明、中華文化、區域文明、當代藝術的特展體系;其次,要更好發揮博物館的公共教育功能,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揮更大作用,充分利用館藏資源,針對不同類型群體,策劃、實施相應的教育項目,實現教育工作成效最大化,逐步把博物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記者

通過《國家寶藏》,新湘博的婉約風姿、雍容氣度讓全國觀眾印象深刻,請您談談如何講好國寶故事、傳承湖湘文化。

段曉明:

我館與《國家寶藏》欄目合作,講述湖南文物故事,傳播湖南文化聲音,是新時代博物館與主流媒體創新合作發展模式的新典範。讓文物「活起來」,就是讓文物美麗起來、讓展覽親切起來、讓觀眾愉悅起來。《國家寶藏》讓文物實現「從專家到大眾」的語境跨越,吸引更多人走進博物館,成為傳承中華燦爛文化的有效載體。可以說,《國家寶藏》為傳承與復興傳統文化起到了示範性作用。

湖南省博物館為了更好地講好國寶故事、傳承湖湘文化,始終堅持打造一座共建、共享、共有的「我們」的博物館,不斷解放思想,開放文化文物資源服務社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大力做好博物館館藏文物的保護、研究、展示、傳播工作;以文物保護為核心,努力實現文物的延年益壽和世代傳承。在未來,我們將以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精神狀態,讓文化遺產更具「顏值」,傳承文化、賦能發展、服務社會。

(選自《新湘評論》)

復工別慌!收好這份辦公室防疫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