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醫生科普:小暑至,3個方法教你如何消火?

2022-07-08     懸壺雅醫

原標題:老醫生科普:小暑至,3個方法教你如何消火?

倏忽溫風至,

因循小暑來。

每年7月7日或8日進入小暑節氣。暑者,《說文》曰:「熱也。」《釋名》曰:「熱如煮物也。」暑近濕如蒸,熱近燥如烘。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而來

就氣候平均而言,7月是全國大多數地區氣溫最高的一個月,小暑、三伏、大暑這些「熱」詞在7月撲面而來。

小暑時節,往往熱浪縱橫,難得一絲清爽之風。在「雨熱同季」的季風氣候中,無論降水,還是氣溫,都開始呈現出極端性,兩種極致的疊加。

暑期,有些地方逐步進入雨季,而有些地方陸續遭遇伏旱。所以有些地方是「小暑一場,大水汪汪」,有些地方是「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

對於長江中下游地區而言,小暑時節的氣候往往是「一出一入」:出梅,然後入伏。梅雨逐漸結束,如蘇軾所言:「三時已斷黃梅雨,萬里初來船棹風(三時,即夏至之後的十五天)」。

諺語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此時,最經典的「烹飪」方式是蒸。陸遊說:「坐覺蒸炊釜苕中。」韓愈說:「如坐深伺遭蒸炊。」甑(zèng),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可見小暑節氣,意味著「蒸炊」時節的到來,人們如同被扣在暖氣團的大籠屜中。其實不僅是蒸煮,還有燒、烤、煎、熬等,天氣以各種方式「烹飪」著鮮嫩多汁的我們。

在南方一些地區,往往清晨氣溫的「開盤價」就高於30℃,一天24小時的氣溫都在30℃上方震盪,真是夜以繼日的桑拿天。正如楊萬里所言:「夜熱依然午熱同。」毫無涼爽時段。暑熱來臨,我們面對的是:熱浪滾滾;心裡想的是:熱浪,滾!

小暑、大暑哪個更熱?

通常小暑時,冬至碩果僅存於青藏高原,大約80萬平方公里。春的面積約為355萬平方公里,其中大多屬於常年無夏、春秋相連的區域。夏的地盤已擴充至約525萬平方公里,但之後只能得寸,很難進尺,進一步西征和北伐的餘地已十分有限。

小暑,之所以被稱為小暑,是因為古人認為「暑氣至此尚未極也」,暑熱尚未達到巔峰期。

經常有人問:「小暑、大暑哪個更熱?」其實大暑和小暑,它們之間經常「沒大沒小」。有些年份是「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有些年份是「小暑熱得透,大暑涼悠悠」,有些年份是「小暑連大暑,有米懶得煮」。例如,全國29%的地區極端最高氣溫紀錄誕生於小暑期間(大暑為26%),而大暑更容易上演高溫「連續劇」。所以小暑在爆發力方面略勝一籌,大暑在持久戰方面更見功力。

在起初的節氣中,關於寒與暑,曾有過六個節氣:小暑,中暑,大暑,始寒,中寒,大寒。後來沒有了中(zhōng)暑,但其實,中(zhòng)暑最可怕!

小暑之熱不亞於大暑,小寒之冷不遜於大寒,所以不能因其「小」而輕視。生活中,斷不能隨便輕慢名為「小X」的種種。

那麼就氣候平均數據而言,小暑、大暑哪個更熱呢?以1981—2010年氣候平均來

相連的區域。夏的地盤已擴充至約525萬平方公里,但之後只能得寸,很難進尺,進一步西征和北伐的餘地已十分有限。

小暑,之所以被稱為小暑,是因為古人認為「暑氣至此尚未極也」,暑熱尚未達到巔峰期。

經常有人問:「小暑、大暑哪個更熱?」其實大暑和小暑,它們之間經常「沒大沒小」。有些年份是「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有些年份是「小暑熱得透,大暑涼悠悠」,有些年份是「小暑連大暑,有米懶得煮」。例如,全國29%的地區極端最高氣溫紀錄誕生於小暑期間(大暑為26%),而大暑更容易上演高溫「連續劇」。所以小暑在爆發力方面略勝一籌,大暑在持久戰方面更見功力。

如何消火,請看後面發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828128afed0bcbd0c60f14ff5e9f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