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大健康!國人的健康困局

2023-12-13     中國小康網

原標題:洞見大健康!國人的健康困局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趙狄娜

漫長的人生當中,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是否對健康進行有效管理,都會影響到個人的健康水平。《國民健康生活方式洞察及干預研究報告》顯示,雖然全民健康意識和健康自評情況良好,但健康生活方式情況卻遠未令人滿意。合理膳食種類不夠和缺乏運動成為兩大短板。

攝影/寧穎

中國高血壓人口有1.6億~1.7億人,高血脂的有1億多人,糖尿病患者達到9240萬人,超重或者肥胖症7000萬~2億人,脂肪肝患者約1.2億人;平均每30秒就有一個人罹患癌症,平均每30秒就有一個人罹患糖尿病,平均每30秒至少有一個人死於心腦血管疾病……

一個個數據,觸目驚心。健康連著千家萬戶的幸福,關係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加之缺乏適當的鍛鍊,身體素質下降,疾病「年輕化」的趨勢日益明顯,過去以老年人為主體的高血壓、頸椎病等疾病如今卻成為年輕人的常見病,肺癌、胰腺癌、乳腺癌、胃癌、抑鬱症等也都有明確數據證明其年輕化趨勢。

2019年,健康中國行動正式啟動,在「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指導之下,四年來,「大衛生、大健康」的理念日趨深入人心。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深入推進健康中國行動,積極倡導文明健康生活方式。隨著生產力水平總體上的提高,擁有更美好的健康生活也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面向2035建成健康中國的目標,如何達到全面健康的生活狀態,是廣大人民最迫切、最關心的問題。

「亞健康」敲響警鐘

什麼是健康?健康是一種狀態。在人們傳統的健康觀中,「無病即健康」,而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於健康的判斷更加趨於整體,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但其一項全球性調查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僅占5%,經檢查診斷為有病的人也只占20%,其餘75%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

亞健康是一種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身體雖然沒有明顯疾病,但卻感覺到生理機能衰退、代謝水平低下。其特點是:從臨床體檢、化驗中查不出明顯的器質性病變,但自我感覺很累,工作時無精神,生活中缺少樂趣,而且常伴有抑鬱、焦慮等情緒反應,也叫作「第三狀態」。在心理上具體表現為:精神不振、情緒低落、白天睏倦、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煩躁焦慮、容易被驚嚇等等;在生理上則表現為:經常感到疲勞乏力、頭暈眼花、心悸氣短、食欲不振、腰酸背痛、自汗或盜汗、失眠或嗜睡、便秘或腹瀉等等。

今年27歲的萌萌,就是「亞健康」大軍中的一員。她本身工作較忙,雖然會按時下班,但常常晚上10點、11點仍要處理工作微信,和客戶溝通。常年下來,不僅肩頸一直不好,需要定期按摩,頭疼腦熱也時不時地找上門來,一入冬還總感覺身體發僵,血壓和血脂也在偏高值。本身有點微胖的她,生理期也一直不太規律,大夫叮囑她一定要排解壓力,少熬夜、多運動。她跟《小康》雜誌、中國小康網記者自嘲道,現在的身體狀況簡直是主打一個「搖搖欲墜」。

像萌萌這樣有健康困擾的人如今不在少數。據《中國人健康大數據》調查,我國健康人群僅占人群總數的5%,被確診患有各種疾病的占人群總數的20%,處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約占人群總數的75%,處於過勞狀態的白領接近六成。亞健康狀態會導致人們的身體出現各種類型的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等等。長期的亞健康狀態也會讓人身體相對虛弱,很容易被各種病菌或者病毒入侵;生物鐘也常常會出現紊亂的狀況,睡眠質量不佳甚至失眠。此外,亞健康人群的心理狀態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精神疾病發作比例更高。

2022年發布的《國民健康生活方式洞察及干預研究報告》顯示,雖然全民健康意識和健康自評情況良好,但健康生活方式情況卻遠未令人滿意。合理膳食種類不夠(每天攝入12種食物的人群只有21.4%)、缺乏運動(未達到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成為兩大短板,而甫入社會打拚的年輕群體,健康生活方式得分最低。由於不健康生活方式影響,受訪者中平均每人擁有2.2個健康困擾,體重/體型管理、心理/情緒/睡眠、疼痛(關節疼痛、肌肉酸痛、肩頸疼等)問題位列前三,分別占比41.9%、37.5%和28.2%,背後則是75.7%的不良生活習慣群體占比。在快節奏、大壓力下的移動網際網路社會,各種不良生活習慣包括久坐、熬夜、情緒難調、飲食無章、吸煙、飲酒等等。壓力大、焦慮、沮喪、消沉等多種表現形式的心理健康問題,成為現代都市人群的一道健康難題。

吉林省腫瘤醫院、中醫康復中心副主任宋宸宇表示,有規律的、適當的體育鍛鍊是改善和保持身體健康比較容易做到的方法之一,不僅可以增強人的體質,增加體力,亦可使人身心愉悅,減輕心理壓力,從生化角度講還可降低不利的膽固醇水平和血壓,減少某些疾病的發生。運動的量和形式可隨個人年齡、體質、職業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方式循序漸進。

我們與癌症的距離

目前,有不少研究論文已警告稱:與老一輩人相比,那些目前還是兒童、青少年和青年人的一代,在一生中患癌的風險可能會更高。

此前,美國妙佑醫療國際腫瘤學家和胃腸病專家弗蘭克·西尼克羅普表示,大腸癌發病率顯著上升,可能和兒童時期接觸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導致肥胖率上升有關。他指出,過去30年,兒童肥胖症已變得更加普遍,也更成問題。還有研究人員指出,人體內約有100萬億個微生物,這些主要存在於腸道中的微生物被認為對人體健康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近年來人們對高脂肪、高糖食物攝入的增加將改變微生物的組成,並危害健康。

哈佛醫學院病理學教授荻野周史則認為,一些其他類型的癌症如乳腺癌、腎癌、子宮內膜癌及血癌骨髓瘤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年輕人身上。雖然這些疾病和消化系統沒有明顯關係,但也很可能受肥胖和微生物菌群的影響。此外,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睡眠模式的改變、夜晚反覆暴露在明亮光線下,這些都會影響人體周期節律和新陳代謝。

《中國腫瘤登記年報》的數據顯示,重大疾病在我國的高發年齡是40歲之後,40歲可以看成人身體健康的分水嶺。從年齡段來看:我國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在0~39歲時處於較低水平,其中35歲~39歲年齡段為87.07/10萬,40歲以後開始快速升高達到154.53/10萬,幾乎翻番。

《柳葉刀》的一篇論文列出了目前我國23種主要的潛在致癌風險,囊括了行為、感染、代謝、飲食和環境五個方面。其中,吸煙、體重超標和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的致癌風險最為嚴峻。據研究,吸煙與肺癌、肝癌在內的12種癌症有關;人乳頭瘤病毒則主要導致陰道和宮頸等女性器官的癌變。此外,喝酒、愛滋病毒和糖尿病等也被視作主要的致癌因素。

長沙盈康腫瘤醫院院長、放射治療科副主任醫師李祥認為,癌症逐漸呈現年輕化的趨勢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無規律、無節制的飲食方式、生活習慣;二是隨著早診斷早篩查理念的逐步普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會定期體檢並進行針對性的癌症篩查,即除了常規體檢項目外增加必要的內鏡檢查與活檢、影像診斷、腫瘤標誌物測定等。「定期體檢,未病先防,已病防變。」他強調,「早期發現癌症的重要方法是體檢及早癌篩查,若在體檢中發現不能明確性質的包塊、結節、新生物,需要到相關科室進行複查。」

不久前,吳尊友患胰腺癌離世的消息讓不少人為之痛心。今年3月,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肝膽胰腫瘤中心主任李德衛在第三屆長江肝膽胰外科論壇上提到,目前臨床上接診的患者大多在45歲以上,但這兩年,40歲左右的患者逐漸增多,呈現出年輕化趨勢。「發現難」是胰腺癌的一大特點。李德衛指出,早期胰腺癌缺乏特異的症狀和體徵,當出現上腹或背部疼痛、噁心、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脹、黃疸、新發糖尿病或原有糖尿病突然加重、體重明顯下降、大便性狀改變等,建議到醫院做進一步篩查。而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胰腺癌診療指南(2022年版)》,長期吸煙、高齡、高脂飲食、身體質量指數超標、慢性胰腺炎或伴發糖尿病等是胰腺癌可能的非遺傳性危險因素。

癌細胞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李祥介紹,正常的細胞需經十年以上甚至數十年的誘導、刺激,才可能轉化成癌細胞。「這就需要大量科普防癌知識,引導公眾正確認識癌症,提升全民防癌抗癌的意識與能力。」他指出,預防癌症首先要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比如不吸煙,不飲酒或少飲酒,少食腌制、熏制、燒焦、發霉變質的食物,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注意飲食結構,適量活動,保持心情愉快。此外,他還建議接種疫苗,比如肝炎疫苗、HPV疫苗等,減少患癌的可能性。

宮頸癌是生長在女性宮頸部位的惡性腫瘤,也是唯一明確病因的惡性腫瘤,90%以上的宮頸癌和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的持續感染有關,完全可以對此進行針對性預防。「最近一段時間,婦產科門診HPV感染的患者以及確診為宮頸癌的患者,數量都有所增長,相關病例占當日門診數量的20%。」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泰州人民醫院婦產科主任袁冬蘭說。她介紹,過去宮頸癌患者的年齡段主要集中在中年女性群體,但從目前的就診狀況來看,35歲以下的青年人和65歲以上的老年人患者數量均攀升較快,呈現兩極分化。

「宮頸癌發病有年輕化趨勢,一定要重視年輕人群體的多價HPV疫苗接種和宮頸癌篩查。」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婦科腫瘤中心學科帶頭人周琦呼籲道。接種HPV疫苗是第一道防線,最高可預防90%以上HPV感染導致的宮頸癌,女孩在年齡小時接種HPV疫苗,容易激發更好的免疫反應,可以有更好的保護效力。第二道防線是篩查,建議21歲以上的女性每兩年做一次宮頸細胞學或者TCT檢查的宮頸篩查。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宮頸癌防控工作。《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21—2030年)》提出,提高婦女宮頸癌人群篩查率,推進適齡婦女人乳頭瘤病毒(HPV)疫苗接種等重要目標。2021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啟動了以消除宮頸癌為切入點的健康中國行動創新模式試點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在總結多年工作基礎上,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教育部、民政部、財政部等十個部門聯合制定、印發了《加速消除宮頸癌行動計劃(2023—203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廣東、海南、福建等省份以及鄂爾多斯、濟南、廈門、無錫等城市陸續出台了適齡女孩HPV疫苗免費接種政策,起到了良好示範效應。《行動計劃》總結地方經驗,提出促進HPV疫苗接種,國家層面對於符合要求的國產HPV疫苗要加快審評審批;地方層面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HPV疫苗接種試點,探索多種渠道支持資源不足地區適齡女孩接種。

推進 構建群眾健康的生活方式管理體系,需要鼓勵全社會共同參與,形成全社會的共識及合力。攝影/寧穎

健康是一種選擇

漫長的人生當中,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是否對健康進行有效管理,都會影響到個人的健康水平。人們的身體初始稟賦不同,小的健康決策在一個小的時期內,對健康可能沒有多大的影響力,然而在長期能積累成大的健康變化。有科學家表示,除非採取行動鼓勵更健康的生活和飲食方式,改變食品生產和分配的方式,否則未來慢性疾病的負擔將持續增加。

國內外大量研究和臨床實踐表明,生活方式醫學干預對於慢性病預防和管理,以及提高整體健康質量具有積極影響,其中,對心腦血管病和代謝性疾病的總體有效率(預防、逆轉、康復)超過80%,並能夠有效提升腫瘤患者的5年存活率,生活方式醫學被美國腫瘤協會確定為腫瘤康復的四大要素之一。

中國營養學會肥胖防控分會專家組研究更是指出,當前,肥胖已成為影響我國居民健康的嚴重公共衛生問題。過去30年間,我國居民超重/肥胖快速增長,成年人超重/肥胖率超過50%,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約有5億~6億成年人和5000萬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超重/肥胖會增加高血壓、2型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特定癌症等多種慢性病的患病風險。全球疾病負擔研究表明,44%的2型糖尿病、23%的冠心病和7%~41%特定癌症的負擔可歸因於超重/肥胖。未來中國城鄉居民超重/肥胖率及其所造成的經濟負擔將呈上升趨勢,肥胖預防及治療已經刻不容緩。而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健康減重的基礎。控制總熱量的攝入,堅持平衡膳食,適當增加高蛋白食物、奶類、蔬菜、水果,降低進食速度,堅持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作息規律,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等有利於減重。

9月20日,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西安交大一附院」)生活方式醫學研究中心及生活方式管理門診揭牌,積極探索醫防融合新機制,聚焦國家層面急需解決的、關係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的重大慢性病防控管理問題,搭建健康生活方式醫學學術支撐平台,建設生活方式醫學學科,開展全生命周期健康生活方式研究,為生活方式醫學的發展提供循證基礎。

西安交大一附院副院長張諝豐表示,構建群眾健康的生活方式管理體系,需要鼓勵全社會共同參與,形成全社會的共識及合力。門診將對生活方式的改變進行持續的監管指導,開展貫穿全周期的健康教育,增強群眾對不良生活方式的認識和意識;開展個性化的健康評估,為居民建立健康檔案,記錄不良行為習慣的變化;對個體的生活方式給出合理的目標和具體的行動計劃,並定期跟蹤和評估進展,及時調整和糾正;設定健康生活方式評估考核制度和達成標準,增加人們改變生活方式的積極性和動力;成立各種支持互助小組,提供相互交流和分享經驗的平台。門診還將積極開展科普工作,利用多媒體平台進行宣傳,定期舉辦專家講座;與政府、學校、社區、企業等單位組織活動,開展生活方式醫學健康教育項目;與其他醫學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係,推動生活方式相關規範的制定,共同開展生活方式醫學的研究工作。通過資源互補、經驗共享,提高科普工作的效果和影響力,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全國各地也在紛紛行動起來。在2023健康中國發展大會上,山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陳平發言指出,該省積極倡導健康宣教,全面推廣每個人是健康第一責任人理念,完善健康科普「兩庫一機制」,開設一批公益健康欄目,推出一批媒體健康專欄,建立一批健康教育基地,實施一批健康促進行動,全省居民健康素養水平不斷提升。積極倡導全民健身,打造「一市一品牌、一縣一特色」全民健身特色品牌,「雲走齊魯」成為首個納入國家體育總局「全民健身線上運動會」的地方賽事,縣級和鄉鎮全民健身工程建設覆蓋率均已提升至90%以上。積極倡導愛國衛生運動,推進健康城市建設,深入開展空氣、水等環境治理,無煙黨政機關、無煙學校、無煙醫療衛生單位實現全覆蓋,社會健康環境明顯改善,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方式評估居全國第二位。

「人生前半場,拼的是智力和資源,人生後半場,拼的是體力和健康。」生命不應只是活著,而應是健康、高質量地活下去。

(《小康》雜誌社濟南運營中心主任劉光濤對本文亦有貢獻)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3年12月上旬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52f46bd81d04863319ac2e83110b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