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檔的競爭程度顯而易見。
涵蓋了科幻冒險、古裝喜劇、諜戰懸疑、都市喜劇、奇幻動畫、體育傳記等多種類型,以此滿足不同群體的觀影需求。
而具體落實到排片占比上,則是格外殘酷。
咱們今天就先談談預售票房墊底的《深海》。
2年前的國慶檔,《深海》就曾作為《姜子牙》的片尾彩蛋讓萬千觀眾驚鴻一瞥。
加上導演之前執導了國漫崛起的開山之作《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更是足足拉滿了期待值。
其實片方本預想在20年上映的,結果受各種主客觀因素影響愣是從鼠年拖到了兔年開端。
命運多舛,但好在終歸是和我們見面了。
雖說影院經理們都不大看好《深海》,有的地區排片虐到還低於國民級動畫大電影《熊出沒》系列。
連放映時段也是相當陰間,不是一大早就是深根半夜。
但春節檔本就是拉長線作戰,誰笑到最後才是真正的贏家。
前幾天就從遠方傳來第73屆柏林電影節宣布中國動畫電影《深海》入圍新生代單元的訊息。
還未辭舊迎新就已走出國門,頗有種涅槃重生之勢頭。
「田曉鵬導演的新片《深海》,以其前所未見的視覺和極具野心的敘事,讓我們感到震撼。」
當我終於如願赴約這場深海之旅後,也尤為贊同這句組委會給出的評語。
視覺層面上是名副其實的蔚為壯觀,仿佛是大海打翻了調色盤。
團隊獨創的粒子水墨特效呈現了五彩斑斕的深海世界,是當之無愧的東方美學。
七年磨一劍,並不是訛人的。
在觀看的過程中每一幀都能深切體會到動畫製作的精良,包括人物皮膚的材質、毛孔的大小、毛髮的細節、光影的變化也都是尤為考究。
每多一隻毛茸茸的可愛海獺,想必都有若干工作人員為此肝到痛失秀髮。
不過很定有觀眾對於這麼多飽和度較高的場景會產生些許審美疲勞,有沒有到眼花繚亂乃至暈水的地步還是因人而異吧。
總之,這種瑰麗奪目的色彩呈現用多麼華麗的詞藻多無法淋漓盡致表達的。
導演對水的迷戀與探索絲毫不亞於卡梅隆。
與畫面情緒高度一致的配樂也是相得益彰,是前所未有的視聽盛宴。
建議還是首選IMAX3D,因為這是在手機平板電腦其他終端設備上都必然無法領略的魅力。
從點映反饋來看,視效層面都沒有多大爭議,故事是否與之匹配則是各花入各眼了。
倒是在意料之中,先前為《深海》流光溢彩的預告片驚嘆的同時就陷入了一絲擔憂之中。
眾所周知,如今改變大眾對動畫低幼化刻板印象的國漫不愁沒市場也不愁沒觀眾。
問題往往在於嚴重偏科。
忘了曾幾何時開始,用心搞特效、用腳寫劇本成了國漫的通病。
死磕精美畫風,死磕技術突破,當然其中有些還不乏徒有虛名的3D特效。
而劇情要麼是陳詞濫調,要麼是故作高深,要麼是背負了太多道德說教的思想包袱。
挖掘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卻在當代講不好中國故事已成常態。
這倒也不僅限於動畫範疇,畢竟影視界中比比皆是。
不出意外《深海》也依然躲不過這樣的罵聲。
因為它註定是一部很私人的電影,比起老少咸宜的通俗故事更渴求情感緯度的有效共振。
但是我個人是很喜歡也確實被它打動到的。
首先肯定的是《大聖歸來》之後田曉鵬導演沒有選擇賣情懷拍續集便值得鼓勵。
編導合一更令我肅然起敬。
沒有再吃神話故事傳奇人物的老本,踏踏實實說個原創故事在當今的國漫格局中相當難得。
動畫電影沒有IP加持定會折損一定的群眾基礎,因此院線也不敢冒著風險多給排片。
其次,遠離於主流視野的宏觀敘事而是完全聚焦於個體彌足珍貴。
至少,我已經很久沒有見到這麼注重挖掘人物內心世界的國產電影了。
《深海》不同於《尋夢環遊記》的雅俗共賞,情感傳遞也不像《心靈奇旅》這般普世化,卻有著同樣深厚的人文關懷。
更別提這是春節檔中 唯一一部女性視角的電影了。
雖說是男性導演執導,但細膩柔和可是一點都不少。
故事的主角是重組家庭里不被重視的女孩參宿。
夢想是和媽媽永遠在一起,而父母早早離異,母親就此遠走他鄉聯絡冷淡,父親再婚生子後重心轉移對女兒也不像以前的寵愛。
參宿是孤僻自卑、敏感怯懦的。
小小的孩子由於裝滿了心事黑眼圈格外明顯,害怕人多熱鬧的場合習慣性地將雙手放在胸前,走路駝背腳尖向前也體現了她的極度不自信。
明明鬱鬱寡歡連合影時都笑得很勉強,但典型的討好型人格迫使她每天依舊維持著一個女兒應有的溫順乖巧。
一首《你不是真正的快樂》是對參宿最恰當的形容。
她的名字源於一顆接近爆炸邊緣的恆星,普通的外表下暗藏著非常不穩定的爆發。
這和我們的主角十分相像,預示著向來隱忍壓抑的參宿也會有情緒崩潰的一天。
一直渴望與母親重逢卻不再被溫柔對待是圍困著參宿的心結。
在一次家庭遊輪之旅中她無意跌入深海遇到了要幫她找媽媽的海精靈,引領著她來到了童話繪本里的深海大飯店,與同樣鬱郁不得志要還貸款的老闆南河以及各種海洋生物一同展開了一段獨特的生命旅程。
大快朵頤的顧客能讓你想到《千與千尋》,夢境之怪誕奇特又能看到《紅辣椒》里經典遊行的影子,奔赴深海之眼的冒險又有些《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鐵達尼號》的味道。
久而久之我們能從各種鋪墊中端倪出這是一場似真似假的幻夢,讓人猜到這想像力天馬行空的一切不是現實卻猜不到真正的現實。
有人會喜歡這種以夢釋之的處理,有人則覺得近乎《小蝌蚪找媽媽》零碎無厘頭的前大半段鋪墊過於冗長,真相浮出水面時又詬病其消費抑鬱症患者刻意煽情無病呻吟。
我只能說當前國內的觀影環境仍處於熱衷觀看具有強烈跌宕起伏戲劇衝突的症候之中,大眾在快節奏消費的浸潤下很難沉下心品味一部需要細嚼慢咽的電影。
觀眾選擇電影,電影也會選擇觀眾的。
因此《深海》的評價嚴重兩極分化合情合理。
那麼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個吃力不討好的項目呢?
製片人易巧這樣說:
「15-19年,是很好的時間,也是電影的黃金時期,所有事情都在往前狂奔。但狂奔之後,還是要面對自己一個人的時刻。 狂奔的過程中,有人可能會摔倒、掉隊、跟不上腳步……這些個體,在他們無助、無奈、孤獨的時候,是否有人去關照他們。這個時候,我看到了這個項目。它是打動我的。」
科長也曾說過:
「不能因為整個國家在跑步前進,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到的人。」
誰說春節檔電影就必須是合家歡必須是歡天喜地的呢?
絢麗多姿的世界也許是主流,但那些灰暗陰沉的角落也不該隱入塵煙。
生活本該是色彩繽紛的,但參宿因為承受著超越於年齡的心理負擔,她的視線所及只有單調的黑白灰。
所謂你的羈絆往往也是你的束縛。
參宿一直把自己裹挾在母親留下的紅外套里就好像永遠被母愛簇擁著,但不合身的外套無形中也拖住了孩子輕盈成長的腳步。
深海世界裡黏稠到令人產生生理厭惡的喪氣鬼就是類似於夢魘的設定,具像化了那些縈繞在參宿腦海之中的負面情緒。
紅色也不再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里的喜慶祥和,而是與消極恐怖這些負面詞彙相掛鉤,這在憋足勁讓觀眾笑的春節檔也是個很大膽而叛逆的嘗試。
而深海里總游不到水面的魚,還是會渴望去汲取陽光去呼吸新鮮空氣的。
喪氣鬼是積少成多陰魂不散的,但快樂的情緒也是會傳染的。
所幸參宿遇到了南河,一個在遊輪上扮小丑賣笑為生的小鎮青年,同樣是個被忽視的邊緣人。
看起來趨利避害的他有著生而為人的種種缺陷,但終究是刀子嘴豆腐心,當萍水相逢的路人遇險時還是會拔刀相見。
畢竟善良是刻在人骨子裡的天然衝動,不需要太多動機。
他救人命且把心病醫,他用那些夾雜著生存壓力的詼諧笑話治癒著把微笑當作負擔的參宿,潛意識中也在紓解自我的現實壓力。
這是他們互相之間救贖彼此的心靈奇旅。
南河對參宿說: 「有的時候這個世界看上去是灰色的,可是,就算是這樣,也一定有些光亮在等著你。」
生活總該迎著光亮。
總有一束光是為你而打的,總有一個人是為你而來的。
片尾的彩蛋也表明參宿達成了自洽,用更加積極的心態去看待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還是和同齡孩子一樣正常健康地長大了。
與自己和解,這是道人生命題。
而外界的善意,會讓我們更快地走出心理的陰霾。
此前也是困惑片方保密工作做得太好,劇情方面的物料相當有限。
但一張白紙地去沉浸式感受《深海》,反而會有更多新奇的體驗。
電影的情緒是層層浸染而又意猶未盡的。
身旁時不時傳來啜泣的聲音,所在場次的觀眾也多是等字幕放完才慢慢離去的。
我想大多看完電影痛哭流涕的朋友們並沒有抑鬱症患者的經歷,能產生強烈的共鳴反而是歸於故事的內核和我們當下否極泰來的情境是多麼的貼合。
「希望你今後的每一次笑都是真心的。」
這三年被封閉被管控被靜默的我們同參宿一般壓抑隱忍,精疲力盡。
深海也是心海。
每個人都被圍困在深海之中。
連電影《深海》亦是如此,差點真的沉入深海。
雖然有所妥協有所讓步有所犧牲,但好在最終我們還是一起跨越了這個似乎看不到盡頭的漫漫長夜。
所以對於共情能力強的觀眾而言,最後一段坐在銀幕前受到的情感衝擊堪比海嘯。
這麼一想,錯失國慶檔在放開後似乎萬物復甦的春節檔公映倒也更加契合。
《深海》必然有不足,可瑕不掩瑜。
能否後來居上成功逆襲我們給不出肯定的答案。
但它在現階段國產動畫技術以及題材方面的突破都值得後續作品學習借鑑。
最後還是感慨下真是很久沒見到這麼熱鬧的院線了。
連早場的影廳都近乎爆滿,不禁令人百感交集。
大寒之後,中國電影的春天似乎又回來了。
不管品次好壞與否,都應該百花齊放爭奇鬥豔。
長夜難明,但是別怕。
天總會亮的。
-END-
互動話題
你認為《深海》會逆風翻盤嗎?
如何投稿
上下滑動查看如何投稿
投稿通道
1.不白拿,有稿費。對脾氣我們就將約稿進行到底。
2.稿件要求:以你的聰明才智,看幾篇我們的推送,心裡指定有數。
實習通道
1.會寫,能寫,熱愛寫寫寫。
2.滿足第一點萬事好商量。
凡是來稿來信,小十君都會第一時間回復哦!
後台發送「投稿」可查看投稿細則。
關注、在看、轉發三連,感受解讀說實話,批評有實據的小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