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西青|盡「扇」盡美 百年楊柳青制扇

2019-11-18     頭條天津

「摺扇有風,韻從東來,開之則用,合之則藏」,一把小小的摺扇將古人智慧的結晶和古今工藝的美學盡藏其中。

現在用來納涼的「工具」可謂是花樣百出,室內有空調製冷,室外有手持風扇,摺扇似乎並不再常見。而在古代,扇子卻是人們用來納涼扇風的不二選擇,文人墨客們鍾愛在扇面加以詩書畫印,把實用的摺扇搖身一變成為一種身份和品味的象徵。

鼎盛一時的楊柳青摺扇

作為「貴族專屬」的摺扇在明清兩代得到了普及和發展,書畫、雕刻和刺繡等藝術融入摺扇技藝中。

天津毗鄰北京城,舊時皇室、文人常駐於此,摺扇市場也因此繁榮起來,隨著時間的沉澱,天津摺扇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津派摺扇」。

而楊柳青作為明清時期北方藝術的集散地,這裡的摺扇工藝也曾在天津鼎盛一時,如今,依然被收藏家們厚愛和青睞。目前,楊柳青摺扇技藝製作工藝已被列為西青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用心「守」藝 六代傳人徐廣華

在天津古文化街的盡頭,一家摺扇店鋪靜靜佇立在街頭,門頭沒有過多的裝飾,一眼望去並不引人注目,但當你走進這裡,一定會被店裡擺放的摺扇和字畫所吸引,一股古補典雅的氣息撲面而來,這家店的主人正是楊柳青制扇的第六代傳人——徐廣華。

徐師傅師承北派制扇名家鄭高先生,自幼喜歡手工技藝的他,偶然的機會結識師傅鄭高,從此開始了與摺扇的緣分,這一學便是十一年。

二十多道工序 不能有一丁點的偏差

楊柳青摺扇製作技藝做工精良而講究,光是一把扇骨的完成就需要經過選竹、下料、劈竹、刮青、蒸煮等二十多道工序,每一步的操作無不考究。

北方不產竹子,所以每年徐師傅都要到南方深山去尋覓「竹齡」為六歲左右的竹子,將選好的竹子砍伐下來,按需要將竹子截成段,颳去竹衣上的青色後晾曬至黃色,晾曬好的竹片還要放至鍋中蒸煮,取出後打片削成所需的厚度,最後再根據需要製作成不同的扇骨,所有工藝均沿襲這傳統工藝做法。

「這制扇考驗的不僅是手藝人的手藝,更多的還有耐心」徐師傅講到。

「扇骨有著很嚴格的等級分類,不同竹料製作出的扇骨從視覺到手感都有著很大的區別,玉竹扇骨價格雖不昂貴,但只要經過把玩上將,顏色就會變成上乘的棗紅色,而相比起來價格稍貴的湘妃竹扇骨

則更具有收藏價值……」徐師傅耐心的將這其中的門頭娓娓道來。

創新讓古典摺扇變得更美

除了將傳統制扇技藝認真傳承下來,徐師傅還通過對不同流派制扇技藝研究和學習,總結出不同時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點,不斷思索如何讓更多年輕群體接受扇文化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徐師傅做扇時,喜歡一個人靜靜的就這麼坐在工作檯前,一坐就是大半天。每一把扇子的完成,都是一次先生與時間的對話,這樣空谷幽蘭一樣的境界,使得每一把扇子都盡善盡美,彌足珍貴。

文/筱敏

責編/采芹

圖片/徐廣華提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epkOG8BMH2_cNUgHbO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