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明明放假了,怎麼還不開心呢?謹防「節日病」
好不容易
盼到了十一長假
本以為是
吃吃吃吃玩玩玩玩
現實卻是
人人人你人人人
此外
突然的放鬆
卻產生了無所適從
失落、煩躁等不良情緒
放假為什麼還會不開心呢
心理學上稱其為
「節日心理綜合徵」
節日心理失調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當人們長期處於日常工作的高度緊張狀態下時,他們的大腦中樞會建立起一套相應的高度緊張的思維和運作模式。突然間放鬆抽離出來時,反而可能會感到不適應,這種現象被稱為「節日心理失調」。
對策
因此,我們都應該做好心理準備,學會積極的心理自我調適,並注重勞逸結合,使自己能夠處於積極的心理狀態中。
在長假期間,有許多可以嘗試的休閒方式。例如,可以外出踏青,感受大自然的清新氣息;欣賞一些音樂,讓音符帶領心靈漫步;觀賞幾部精選電影,或者沉浸在一些引人入勝的書籍中。此外,與好友聚聚也是不錯的選擇,通過與朋友們的交流,能夠釋放心中的壓力,增添愉悅感。
旅遊精神綜合症
國慶小長假期間,許多人選擇通過旅遊來達到身心的放鬆。然而,有些人可能會在旅途中出現失眠、胸悶、精神緊張等症狀,這主要是由於之前缺乏足夠的睡眠、過度疲勞,導致精神障礙,心理學上將其稱之為「旅行性精神綜合症」。
對策
為了有效預防「旅行性精神綜合症」,建議外出時要注意自我保護與調適:
旅遊行程的安排適當調松,不要過滿。
注意及時休息,維持身體機能的平衡。
睡眠質量欠佳者,可以在睡前喝些牛奶或者洗個熱水澡。
出遊時隨身攜帶一點鎮靜藥,對年老體弱者則建議最好不要進行長途旅行。
節後恐懼症
在國慶長假結束後,人們常常陷入一種身心放鬆的狀態,而在重新迎接工作的時候,難免會出現一些適應上的困擾。焦躁不安、無心工作,甚至失眠、胃口不佳等狀況紛至沓來,這種心理反應被形象地稱作「節後恐懼症」。
對策
在假期開始前,進行心態調節和行為改善是關鍵。可以適時轉移自己的「假日期盼」心理,提前進行「角色轉換」,以更好地迎接新的工作挑戰。
在節日期間,與親朋好友相聚時應克服放縱的心理和行為。避免暴飲暴食、過量飲酒,而在遊玩或娛樂時切勿通宵達旦。要合理安排時間,確保每天能夠有8小時睡眠,維持良好的生物鐘。
娛樂項目的安排最好集中於假期早段,而在假期的最後幾天,則應當儘量保證休息、調整心態、適量運動,使生活逐漸恢復到較為規律的狀態。
「假期早醒症」
假期早醒的5個原因
生物鐘
生物鐘控制著身體的「睡眠-覺醒」周期,決定了我們什麼時候自然醒來。
身體的生物鐘形成慣性,一到時間,大腦就會給出相應反射。也就是說,你的生物鐘每天都會在特定的時間喚醒你,即使周末或放假也不例外。
睡眠周期
一整夜的睡眠通常包括3-5個睡眠周期,每個周期由淺睡眠、深睡眠和快速眼動睡眠3個階段組成,通常持續90分鐘左右。
在沒設置鬧鐘且不受外界干擾的情況下睡覺,通常會在90分鐘的倍數時間後醒來。提前醒來,可能意味著恰好完成了幾個完整的睡眠周期。
睡眠不足
若一直睡眠不足、長期睡眠「負債」,身體習慣了更短的睡眠時長,也可能早醒。
對策
推算睡眠時間
連續一周設定某個固定時間起床,由此計算出平均睡眠時間。比如,按每晚8小時睡眠計算,要想早上6點起床,就應該在晚上10點睡覺。
之後逐步調整睡眠時間,使早晨醒來的時間逐漸晚些,從而達到調準生物鐘的作用。
改變臥室環境
臥室布置得光線柔和、暗淡一些,選用遮光的厚窗簾;
睡眠環境儘量安靜、室內噪聲要低於30分貝,相當於耳語;
溫度以18℃-24℃為宜;
睡前2小時內不過多進食和飲水。
入睡前泡腳
臨睡前20分鐘內不看書看手機等,不做過量腦力和體力活動,可用溫熱水泡腳或做足穴按摩;每天堅持2小時以上輕中度體力活動。
醒早了別看時間
比如醒來看到的是早上6點,那麼很可能會計算距離預計起床時間還剩幾小時,反而增加壓力。最好克服好奇心,乾脆不看時鐘。
(綜合來源:國家公務員心理健康應用研究中心、新浪熱點、江蘇工會、生命時報等)
----------------------------
工人日報客戶端【打工新鮮事兒】 第1048期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