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這首詩,只是開篇10字的奇想,讀後便令人拍案叫絕

2019-10-21     慶余

在古典詩歌中,寫愁的比喻有很多。如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是以山喻愁。秦觀《千秋歲》:「落紅萬點愁如海」,是以水喻愁。但無論是以山喻愁,還是以水喻愁,都不如李白的「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新奇。

這句詩出自於李白的組詩作品《秋浦歌十七首》,是其中的第十五首。它寫於唐玄宗天寶年間,李白再游秋浦(今安徽貴池西)的時候。在組詩中,從不同角度歌詠了秋浦的山川風物和民俗風情,以及流露了憂國傷時和身世悲涼的慨嘆。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便主要是李白對自己身世悲涼的慨嘆。我們能夠看到李白以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法,在這首詩中塑造了一個愁思極深的自我形象,並通過新奇的比喻將其宣洩出來,從而達到激發人意的藝術效果。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首先,詩的前兩句「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寥寥十字,李白便以匪夷所思的奇句,道出自己的愁思。它的意思是說,我的白髮長達三千丈,全然是因為愁思才會長得這樣長。倘若單獨只有「白髮三千丈」這一句,或許會有疑問,白髮怎麼能有三千丈呢?

但因愁而生白髮,卻是我們都可以理解的。所以當三千丈這個極具誇張性的詞語配合白髮時,我們便能夠理解這其中的愁思有多深重。由此可見,以白髮喻愁,是李白的奇想出奇句,非常人所能及。同時,從這句詩中,我們還能看到李白驚人的氣魄和筆力。

然後,再看詩的後兩句「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即不知道在鏡子中,是何處得秋霜落在了我的頭上。白髮的出現和長度,是需要在鏡子中才能看清的,所以這裡的明鏡也見於前兩句中。此外,李白在這裡以秋霜比喻白髮,看似和前面的白髮重複了,實際上是對思想感情的增添和再次渲染。即李白有著如此愁思,究竟是從何處得來?

這就能夠使得我們聯想到,他一生中所受到的排擠,壯志難酬而生白髮。據記載,當時李白因受讒遭疏離開長安已經十年,再加上他也已經五十多歲了。所以當李白面對鏡子中的自己時,他發出的「白髮三千丈」的愁思,就很容易令人動容了。

綜觀李白的這首詩,正如明代周珽在《唐詩選脈會通評林》中的評價:「奇意奇調,真千古一人」。總的來說,同樣是寫愁,李白的這首詩,卻是奇想出奇句,讀後令人拍案叫絕。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c5d720BMH2_cNUgLKc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