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李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後期比較成熟的詩作,往往寫得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字裡行間充滿著典型的浪漫主義藝術特徵。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等。但你知道李白不成熟的詩作是怎樣的嗎?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便是李白還不成熟的一首詩。當然這裡所說的不成熟,僅僅是與李白後期的詩相比較,還不夠豪邁奔放與清新飄逸。並不是說李白這首詩就寫得不好,反而它還贏得了歷代詩論家和人們的交口稱讚。如《唐詩選脈會通評林》:「通為秀骨玉映,丰神絕勝」。再如《唐宋詩醇》:「自然深秀,似王維集中高作」。
然而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卻是李白二十歲以前的作品。據《李太白年譜》載,李白在十八、九歲時,曾隱居戴天山大明寺中讀書,這首詩便是那時所作。至於詩的內容,則如題所說,主要描繪了李白上戴天山的所見所聞,突出了李白訪道士不遇的主題。全詩語言平易自然,純用白描,景美情深,千百年來令人讚嘆不已。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首聯「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即潺潺流水迴蕩著犬吠聲,繁盛的桃花上掛滿了晶瑩的露珠。由此可見,李白眼中的戴天山,也就是道士的修行之地,是一種世外桃源般的存在。同時這兩句還表明了李白訪戴天山道士的路線是緣溪而行,穿林進山。以及點出了李白入山的時間是在「帶雨濃」的早晨,與下一聯中的「溪午」相映照。
頷聯「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其實已經突出了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的主題。它的意思是說,李白在深林中的小道上行進,時常能夠看到出沒的麋鹿,到了正午時分,卻沒有聽到道院的打鐘聲。很顯然,李白聽不到鐘聲,便說明道士此刻不在山中,那麼此行李白自然就會訪戴天山道士而不遇了。至於這裡的「時見鹿」,還凸顯了環境的清幽。
頸聯「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則是李白對道士修行之地的景色描寫。從頷聯兩句我們已經知道這位道士不在道院中,那麼李白自然只好欣賞起附近的自然景色了。即綠竹分開青色的雲氣直穿藍天,一道飛瀑掛在碧綠的山峰之上。同樣這裡也是凸顯了環境的清幽,以及暗示了這位道士的淡泊與高潔。那麼李白沒有見到道士,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呢?
尾聯「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即沒有人知道道士去了何處,李白只好依著古松,排遣此次不遇的愁思。其實從李白的這首詩中,我們便可以得知李白是崇尚求道尋仙的。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就「愁倚兩三松」,所體現的正是他對求道尋仙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雖然我們不會求道尋仙,但是李白在讀書時所擁有的這種年輕人的朝氣和探索精神卻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綜上所述,李白這首詩可以看作是一幅色彩鮮明的訪問道士不遇圖。在這幅圖中,存在著世外桃源般的小世界。從寫作手法來看,題為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詩中卻無一字說「道士」,也無一字說「不遇」,但句句卻是「訪道士不遇」,可謂是一首切題絕妙的佳作。總的來說,即使還不成熟,李白的這首詩,也依然令人交口稱讚。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tNIX3EBiuFnsJQVqI0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