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萬名解放軍喬裝打扮後秘密潛入巴基斯坦,10年後奇蹟誕生

2023-10-20     文史風雲

原標題:1968年,萬名解放軍喬裝打扮後秘密潛入巴基斯坦,10年後奇蹟誕生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68年,一支一萬餘人的解放軍部隊,在喬裝打扮之後,秘密的越過中巴國境線進入了巴基斯坦境內。他們都抱著有去無回的打算,很多人已經給自己準備好了遺書和棺材。

他們這一去,便是整整十年的光陰。

那麼,在這十年,這支解放軍部隊究竟在巴基斯坦做了什麼呢?

艱巨任務

關於這個故事,其實要從1965年開始說起。

那一年,巴基斯坦向中國提出了一個請求,他們希望在兩國之間修建一條公路。

這條公路對中巴兩國都意義重大,有了這條公路,中國才能夠打通前往南亞次大陸的渠道,巴基斯坦更是需要這條公路和中國交流,來打破印度對於自己的桎梏。

60年代的世界並不太平,霸權主義屢見不鮮,所以,中國和巴基斯坦必須要緊密合作。

我國很快答應了巴基斯坦的請求,可是,一道又一道的難題擺在中國面前。

60年代,巴基斯坦的國力十分貧弱,所以,在修建公路這件事情上,巴基斯坦很難提供什麼有力的支持,絕大部分的工作要靠中國來完成。

然而,中國到巴基斯坦這段路程,海拔極高,動物尚且難以生存,我們的施工隊又要怎麼完成這個浩大的工程?

而且,這條公路所影響的,不僅是中巴兩國,消息一旦傳出去,周邊鄰國必然會出來搗亂,恐怕大洋彼岸的美國也會藉機生事,所以,這件事情在完成之前要絕對保密。

1966年3月18日,中國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在北京簽訂了《關於修築中國—巴基斯坦公路的協議》。

協議中規定,這條路的修建,由巴基斯坦的工兵部隊以及中國的新疆建設兵團來共同承擔。

中國為這條公路的修建提供五億經費,同時,保障施工隊生活的條件。

為防止消息外泄,在眾多的官方文件之中,這個任務被代指為1601工程。

隨後,艱巨的挑戰開始了,兩國的施工隊很快到位,而他們要挑戰的,是海拔高達六千米的喀喇崑崙山脈。

此處冬季是茫茫冰川,夏季則洪水泛濫,雪崩、塌方、地震之類的自然災害數不勝數。

施工隊最初開工的時候,甚至找不到一個支點。

巴基斯坦方面壓力很大,他們本來就人手不足,物資匱乏,技術方面更是一片空白。

要怎麼去修建這條公路?

這個工程耽誤不起,畢竟,國際形勢每時每刻都在變化。

萬一,巴基斯坦政府方面又出現了動盪,那麼,我們為之努力的工程將毀於一旦。

為了加快工程的進度,1968年,周總理決定進一步抽調兵力,前去援助中巴公路的建設。

開山修路

於是,一萬名解放軍戰士接到了這個絕密的命令。

他們很清楚,自己這一去,面臨的將是空前惡劣的環境,而工程什麼時候完成,則更是一個無人知曉的答案。

但是,他們並未退縮,在向家人道別之後,他們便義無反顧的踏上了這段或許沒有歸程的路。

擺在他們面前的,是數十座海拔驚人的山峰。

為了保證公路的運行,戰士們需要在山峰之間打通隧道。

然而,經年積雪的冰山,很難支撐這樣的工程,我們當時所擁有的技術也很有限。、

何況,任何技術在六七千米的海拔上,都有些微不足道。

但是,戰士們紛紛表態,越是困難,越要挑戰,為了國家,義不容辭。

為了解決高山上無處落腳的問題,他們最後想出來一個極其危險的辦法。

那就是在施工的時候,戰士們用簡陋的安全繩拴在腰部,另一頭系在山崖上,靠著繩子的支撐,在半山腰開鑿隧道。

除了這根繩子,他們沒有任何可靠的安全措施,一旦出現問題,他們就會跌落萬丈深淵。

另一部分戰士,則組成了專門的推土機部隊,在懸崖上運送土石。

懸崖上可供行動的面積很小,甚至有些地方只能容一人通過,推土機上的各個零部件,幾乎都是靠戰士們一步一個腳印硬扛上來的。

而且,由於山脈遮擋,所以照明狀況很差,更不要說通電。

戰士們的照明設備,就是頭上所綁著的一個小燈。

炸山開路的過程,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乾脆利落。

在此盤踞數千年的岩石,已經堅固無比。

所以,戰士們只能兩兩一隊,一個人拿著鑽機,另一個人帶著火藥,鑽一個洞,放一點火藥,引爆炸開一點之後,再繼續往下開鑿。

很多時候,炸藥面對堅固的岩石都是無效的。可能忙活了半天,最後只炸開了小小一個指甲蓋大小的石頭,這或許是現代版本的愚公移山。

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他們在短時間內完成了推土70萬立方的奇蹟,為後續的建設開闢了道路。

同時,他們要面對的不僅是峻岭高山,還有腳下的湍急河流,河水足以吞沒他們的生命。

為了克服這些惡劣的自然環境,三大隊組建了17個突擊隊,突擊隊的戰士們每人攜帶著雷管以及各種建造工具日夜兼程趕工。

一個地點完成之後,來不及休息,立刻又要跨越不知多少公里,趕到下一個地點。

在翻山越嶺的過程之中,隨時有可能失足,甚至有很多戰士在這個過程之中犧牲了。

第一個犧牲的戰士,名叫趙紅旗,那是一個既頑強又能幹的小伙子。

戰士們永遠不會忘記他犧牲的情景。

那天,趙紅旗和戰友們一起扛鋼管,鋼管粗重,立起來比人更高,而戰士們必須要把無數根這樣的鋼管越過懸崖,越過河流,運送到對岸的施工隊手中。

趙紅旗做事情總是沖在第一個,可那天山路濕滑,腳下就是懸崖,趙紅旗抬起鋼管的那一瞬間,他的腳底失去了平衡。

戰士們只聽得趙紅旗一聲驚呼,再回過身時,他已經墜入了懸崖之中。

戰友們哭喊著想要去救他,但是,已經太晚了。

趙紅旗的名字從此永遠和這條公路連在了一起,人們絕不會忘記這樣一位戰士的犧牲。

義無反顧

在戰士們進入巴基斯坦幾個月之後,嚴酷的冬天來了。這意味著修建公路會變得更加艱難,天上開始連綿不斷的飄雪,積雪覆蓋了整個山區,一腳踩下去,甚至會沒到膝蓋。

氣溫降到了零下30度,而更絕望的是,在喀喇崑崙山脈,冬季會持續漫長的六個月。

這樣的環境並不適合施工,可是,兩國的人民都等不起了。

所以,三大隊作為主要的工程建設隊,決心留在喀喇崑崙山脈,繼續開山修路。

今天的人們已經很難想像,他們是憑著怎樣的意志力熬過了茫茫寒冬,而且,在這樣一個生存尚且艱難的環境里,他們的工程卻是一天都沒有停下過。

六個月之後,後續的部隊休養歸來。他們驚喜的發現,三大隊已經奇蹟般的炸開了所需的隧道,自然環境的惡劣,並沒有阻擋他們的腳步。

冬天過去之後,本該迎來充滿希望的春天。

然而,留守在巴基斯坦的戰士們卻迎來了一場更大的浩劫。

1969年7月,夏天到來,氣溫升高,雪山上的水開始急劇的融化,河流水位頓時暴漲。

這一地區常常爆發洪水,戰士們有心理準備。

但不幸的是,1969年爆發的,還是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那時候,中巴公路已經修建了一部分,可洪水一衝過來,戰士們辛苦搭好的鋼架一瞬間被沖得無影無蹤,無數人的心血,就這樣輕飄飄的毀在了一場洪水之中。

解放軍戰士的生命安全也遭遇著嚴重的威脅。

在洪水肆虐之下,幾個施工點都完全被切斷了,通信信號也失去作用。

戰士們只能相互攙扶著登上高處,互相鼓勵,思考著下一步的辦法。

在洪水面前,絕不能坐以待斃,幾個負責施工的戰士想到了一個巧妙的辦法。

他們找到了兩處工地之間連接的粗鋼絲,雖然構架都已經被沖毀,但是,鋼絲還能支撐幾個人通過。

他們便採用驚險的滑行方式,從鋼絲上一路滑到了對面的工地。

並且,他們攜帶了工具,在鋼絲上重新架起了吊橋,這才終於恢復了幾處工地的聯絡。

戰士們沒有時間恐懼,在洪水漸漸退去之後,他們立刻投入到了新一輪的工程之中。

很難想像,這些戰士們也不過二三十歲的年紀,個個都很稚嫩,但他們又如此頑強的扛起了這項幾乎不可能的工作。

在少有的閒暇時間,看電影成為了他們難得的放鬆。

當時,被調任到巴基斯坦的電影放映員回憶:部隊里,安徽人和湖北人的數量非常多,所以,大家最喜歡讓他放的就是黃梅戲。

有些戰士一邊聽,一邊還拿出本子,在上面一句句的記戲詞,小聲的跟著哼唱。

放映員知道,戰士們真是想家了。

無數戰士在喀喇崑崙山脈一起聽黃梅戲的場面,可能是任何電影都拍攝不出來的奇景。

積雪終年不化,狂風肆虐呼號,戰士們相互依偎著,坐在懸崖峭壁之間,聽著黃梅戲的聲音從放映機里一點點的傳出來。

那些聽戲的戰士們,有些人回到了故鄉,而有些人再也沒能回去。

他們的遺體被安葬在新疆的烈士陵園,他們的靈魂依然守護著這條凝聚著無數人心血的公路。

大功告成

浩大的工程仍在繼續,不過,勝利的曙光慢慢出現了。

在幾條山脈接連貫通之後,公路的修建變得順利許多。

1971年,第一期工程終於結束。

一部分戰士也在這一時期返回故鄉,巴基斯坦的工兵自發的過來為他們送行,巴基斯坦政府更是專門舉辦了告別的儀式。

這麼多年過去,雖然日子過得很艱苦,可是,中國和巴基斯坦雙方的士兵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甚至早已把彼此視為家人。

當然,更多的戰士依舊留在這裡,只有等到這條公路全線完工才能離開。

不過,好消息是,公路的一部分已經可以投入使用了,曾經不可征服的喀喇崑崙山脈,如今也可以被人類跨越。

戰士們的征途繼續向南,不過,那也意味著地勢更加險峻,出現了更多的傷亡。

支援巴基斯坦建設的醫療隊,也開始了不眠不休的忙碌。

他們的醫療指揮部和戰士們一起挺立在懸崖峭壁上,物資永遠不夠,出現重傷患的時候,戰士們時常爭先恐後為戰友們獻血。

同時,醫療隊還肩負起了一部分,對於巴基斯坦平民的醫療援助。

那時的巴基斯坦醫療條件非常落後,平民百姓生了病,或許只能等死。

但是,中國的工程隊卻讓他們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在工程醫療隊里,無論是中國解放軍,還是巴基斯坦軍隊,亦或是巴基斯坦的老百姓,大家如同一家人一樣,彼此扶持,跨越了血緣、民族、語言上的障礙,結下了永不消逝的情誼。

毛主席一直非常關心這條公路的建設情況,雖然,那時他已病的很重了,但清醒的時候,他總是會詢問,公路現在修建到了哪裡?還有多久能完工?

遠在巴基斯坦的戰士們,也一直希望能夠趕快修好這條公路,讓毛主席他老人家放心。

然而,1976年,毛主席離開了。

此時,公路還沒有完工,這也成為了戰士們心中永久的遺憾。

但是,他們明白,彌補遺憾最好的辦法,就是如毛主席所希望的那樣,征服所有的困難,儘快打通兩國之間的渠道。

時間來到1978年,這一年,中國終於可以驕傲的向全世界宣布,我們完成了中巴公路的修建,我們的解放軍戰士,做到了前人未曾做到的事情!

全世界都為這條鐵路的完工而驚嘆,人們甚至將它稱之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這份奇蹟,便是屬於那些英雄戰士們獨一無二的軍功章。

參考資料:

中國公路《中巴公路到底有多難修?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蹟」》

人民日報《探訪中巴友誼公路》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af23f5dc72770392bb895f31f3ffc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