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澤東第一次來北京的暫居地在哪兒?

2023-12-25     北京交通廣播

原標題:青年毛澤東第一次來北京的暫居地在哪兒?

導 讀

今年12月26日是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紀念日。北京交通廣播《徐徐道來話北京》欄目本周特別為聽友們帶來系列節目《毛澤東同志在北京》。今天為您講述青年毛澤東第一次來北京的暫居地在哪兒?

鐘樓的北邊,有一條小胡同,東起寶鈔胡同,西止舊鼓樓大街,叫豆腐池胡同。豆腐池15號,是楊昌濟故居,這裡也成為2019年公布的31處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之一。1918年,毛澤東來到北京,與蔡和森二人曾經住在楊昌濟老師的家中。沒錯,當年毛澤東第一次北京之行的第一個落腳點就是豆腐池胡同。

沿著5級台階踏上楊昌濟故居的門檻,門邊「楊昌濟故居」的牌子便掩映在斑駁的樹影下,向過路的人們宣告這座宅子過去不平凡的歷史。這緊閉的門裡,會是怎樣的情景呢?100多年前,青年毛澤東第一次來北京的暫居之地到底什麼樣?他和楊開慧的愛情故事又是怎樣在這個小院裡發生、展開的呢?

是什麼機緣讓青年毛澤東第一次來到北京!

1918年,楊昌濟先生被校長蔡元培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全家從湖南遷居北京,住進了豆腐池胡同15號,當時為豆腐池9號,大門開在東南角,門上掛起了「板倉楊寓」的銅製門牌。這座院子是一座不太規則的兩進院落,坐北朝南,南北長約30米,東西寬12米。如意大門一間在院子西南側,硬山頂合瓦皮條脊。一進院有倒座房三間、北房三間、東廂房三間,都是硬山合瓦清水脊。西廂房已改建。北房三間為楊昌濟先生自己居住,東廂房三間為女兒楊開慧所住。後院有後罩房四間,為其他家屬居住。

拍攝:李瑜

楊昌濟到北京大學後,覺得蔡元培、吳玉章等人組織的留法勤工儉學活動很好。他想起了遠在湖南的得意弟子毛澤東、蔡和森。

1918年6月下旬,楊昌濟寫信給毛澤東、蔡和森,希望他們到北京來,然後去法國「勤於做工,儉以求學」。

接到老師的來信,6月23日,蔡和森離開長沙,前往北京。8月間,蔡和森從北京來了好幾封信,希望毛澤東速來北京,並強調這是楊先生的意思。楊昌濟確實牽掛著毛澤東的前程,希望毛澤東早日來京。

8月15日,毛澤東向朋友借了錢,同羅章龍、李維漢等一行25人北上。19日來到北京。

楊昌濟希望毛澤東要麼到法國去,要麼就留在北京大學讀幾年書,並挽留毛澤東、蔡和森就住在他這裡。

於是,毛澤東、蔡和森二人暫住在南房靠院門的單間裡。

這是毛澤東第一次到北京。幽深的胡同、古老的宮牆、秀麗的後海、飛翔的鴿子,古都的一切都讓毛澤東感到新奇和興奮。但讓他更加興奮的,是又見到了「霞姑」。

「霞姑」就是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

毛澤東剛進一師讀書時,楊開慧只是個14歲的小姑娘,如今已出落成18歲的大姑娘了。

父親期望楊開慧的生命如燦爛的朝霞,就給她起號霞,字雲錦。少女時代的楊開慧,嫻靜端莊,聰明好學。由於毛澤東經常到家裡,向父親請教問題。慢慢地,她注意到了這個高個子男生。毛澤東和大家歡快熱烈地談話,常常使她放下手中的功課,靜靜地旁聽。

楊開慧這次隨父親也來到了北京,在家裡自修,跟爸爸學習國文和英文。

此後,毛澤東等湖南青年常在星期天、節假日,聚在豆腐池胡同「板倉楊寓」,和楊先生共敘天下大事,探尋救國的真理。

當年「板倉楊寓」的中院,剛栽下一棵小棗樹。楊先生和女兒開慧常為小樹培土、施肥。毛澤東也幫著澆水、護理。小棗樹一天一天長大,毛澤東和楊開慧的關係也越來越密切。他倆一起漫步在紫禁城外的筒子河畔,遊覽風景如畫的北海,欣賞湖畔的垂柳。

一來二去,毛澤東和楊開慧產生了真摯的感情,他倆戀愛了。豆腐池胡同,留下了他倆多少成雙成對的腳印;巍峨的鐘樓,見證了他倆心心相印的海誓山盟。

不久,由於來京的新民學會會員居住分散,不便展開活動,毛澤東等人就在當時北京大學附近的景山東街三眼井吉安所夾道7號(現吉安所左巷8號),租了3間房,離開了豆腐池胡同「板倉楊寓」。

1920年冬天,毛澤東與楊開慧在毛澤東任主事(也就是校長)的長沙第一師範附小的教師宿舍,舉辦了簡樸的婚禮。

1930年11月4日,在長沙城外瀏陽門外識字嶺,楊開慧被國民黨槍殺,時年29歲。

青年毛澤東第一次來京居住地舊址三眼井什麼樣?

話說當年在北京期間,青年毛澤東和蔡和森多次走訪了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界的前輩和名人,向他們請教學生赴法勤工儉學的有關問題。毛澤東還起草了湖南學生赴法勤工儉學的具體方案,得到了李石曾的首肯。與此同時,毛澤東、蔡和森等人,還要接待、安頓從湖南來的赴法勤工儉學的青年學生,安置他們的住宿,聯繫進學習法文的留法補習班,並為他們籌款,為他們赴法留學做各種準備。

青年毛澤東第一次來北京的時候時,是與他的好友兼同學蔡和森一起,共同曾在豆腐池胡同楊昌濟故居「板倉楊寓」南房的暗間,也就是倒座房裡住了約一個多月的時間。後來,毛澤東搬出豆腐池胡同,住進了景山東街三眼井吉安所夾道7號,也就是現在的吉安所左巷8號院內。

現在,從三眼井胡同拐入吉安所左巷,嘈雜的人聲、車鳴立刻被拋到腦後。格局、樣貌幾乎沒有太大變化的胡同中,鬧中取靜,時間仿佛靜止,迅速倒流回100多年前。

拍攝:李瑜

那這為什麼叫吉安所呢?原來啊,清朝,這兒是叫吉祥所,就是棺殮、發喪宮女的地方。民國初年,吉祥所改名為吉安所。吉安所東邊的小夾道,就成了吉安東夾道,後來改稱吉安所左巷

吉安東夾道7號是一所不大的院子,北邊三間正房、兩間耳房。毛澤東就住在靠西的那間北房裡,房子很小,只有十多平方米。

對於吉安巷東夾道7號的生活條件,毛澤東在1920年寫的《新民學會會務報告》中形容說是「隆然高炕,大被同眠」。在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中,他也回憶說:「我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我住在一個叫三眼井的地方,和另外7個人合住一個小房間,我們全體擠在炕上,連呼吸的地方都沒有。每逢我翻身都得預先警告身旁的人。」

雖然在2019年建黨百年時公布的31處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中,這裡也是其中之一,並且,被命名為毛澤東第一次來京居住地舊址,但這裡仍然不容易尋找,並且常年處於關閉且有人居住狀態。如今的吉安所左巷8號院,早已經過了翻新,大門也被換成了雙保險的紅色鐵門,「都是住家了,房子也不是過去的了,早翻新過了。」坐在胡同中曬太陽的老奶奶,笑起來時,滿臉的皺紋把眼睛擠得只剩下一條縫,「院裡好像還有一棵棗樹是老的,其他都沒了,沒了。」

內容來源:BRTV徐徐道來話北京

編輯:蓋蓋

值班主編:車水

監製:趙鵬

點個

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ac474347ea7f7e3949d4ddbfa89bac3.html










1.17億人次!

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