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絕戶」是啥?家中沒有男丁後,親戚比陌生人更現實

2024-10-09   常高俊April

在古代那幅斑駁的歷史畫卷中,落後的生產力如同枷鎖,法制之網疏漏百出,科學之光尚未照亮愚昧的角落,催生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結舌的陳規陋習,它們如同暗夜中的荊棘,深深刺痛了無數家庭的靈魂。試想,當旱魃肆虐,古人非但不歸因於自然的無常與水利的滯後,反將一切歸咎於龍王的震怒,竟以無辜的童男童女為祭,祈求蒼穹下的憐憫,這血淚交織的犧牲,無疑是對人性深刻的諷刺與拷問。

談及「吃絕戶」這一古老而殘酷的風俗,它如同一把無形的利刃,割裂了親情與人性的溫存。在封建的陰霾下,無子的家庭被冠以「絕戶」之名,仿佛一夜之間,他們的世界便失去了色彩與溫度。這不僅僅是一個稱謂,更是社會對她們無情的宣判,讓女子的命運雪上加霜。家財被掠奪殆盡,留下的只是一片荒蕪與絕望,那些柔弱的女子,在親情的冷漠與貪婪中,被迫踏上了一條通往深淵的不歸路。

「吃絕戶」之風的盛行,尤以明清為甚,那是一個法制疲軟、道德滑坡的時代。官府對此視而不見,或是力不從心,任由這股惡流肆意泛濫。何故?只因「法不責眾」的僥倖心理作祟,讓正義的天平在眾人的沉默中傾斜。而普羅大眾,或是麻木不仁,或是無力反抗,只能眼睜睜看著這場人間悲劇輪番上演。

追溯其根源,這一切皆源於農業社會對勞動力的極端依賴,以及由此衍生的性別偏見。女性,這一弱勢群體,因無法直接貢獻于田疇之間,便被剝奪了經濟獨立與社會地位,淪為了家庭的附屬品。當家庭失去男性支柱,她們便如同失去了庇護的孤舟,在風雨飄搖中任由命運的擺布。

更為可悲的是,那些實施「吃絕戶」的,往往正是受害者的至親之人。他們以親情的名義,行掠奪之實,將人性的醜陋展現得淋漓盡致。而女子們,在失去一切後,還要承受來自親人的進一步傷害,直至被無情地逐出家門,或再嫁他人,或流落街頭,其命運之悽慘,令人扼腕嘆息。

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總有人在尋找破局之道。過繼之子,雖非血緣至親,卻能在一定程度上為「絕戶」之家帶來一線生機。但此法實施之難,猶如登天,不僅考驗著人性的光輝,更映射出社會制度的冷漠與無情。至於遷徙他鄉,對於依賴土地而生的古人而言,無異於自斷生路,終究難以成行。

至此,我們不禁要問:在那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女性何以自處?或許,唯有社會的進步與文明的覺醒,方能徹底根除這些陳規陋習,讓每一個生命都能在陽光下自由呼吸,平等地享受這個世界的溫暖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