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辭對於年輕人來說意味著什麼?沒有工資入帳、社保公積金斷繳、暫時遠離職場節奏...
從招聘網站統計的數據來看,2019年上半年近九成職場人士有裸辭的念頭。
當記者的熊仔每月輸出四萬字,她說曾經一度打開文檔就想吐;在網際網路行業做運營的大米覺得流量是泡沫、熱搜是泡沫,她負責生產這些泡沫。
30歲的禾禾在大公司呆著上升無望,考慮要不要踏出舒適區;26歲的早稻靠副業每月收入2萬後,開始明白做個上班族賺不到錢。
於是他們做了一個共同的選擇——裸辭。
她們為什麼裸辭?過程中是否有過糾結?裸辭後的生活又是如何展開的?
我們和她們聊了聊之後發現,生活從來不只有一個答案。
做熱愛的工作不會感到消耗嗎?
@熊仔,24歲,媒體記者
這是我畢業之後的第一份工作,在媒體做記者。曾經天真地以為這是我熱愛的事情,會一直做下去,後來發現並不是我想像中的遊樂場。在經歷了長達一年的持續輸出後,一打開word就想吐的我辭職了。
媒體的日常是跟資訊、報選題、採訪、寫稿,我們當時的KPI是一個月寫八篇5000字左右的稿子,一個月要寫四萬字,是要求持續產出的工作。
媒體最常見的追熱點,編輯老師前一天晚上跟我發消息說明天跟一下某個熱點,怎麼跟、怎麼找到新的落腳點,第二天早上我都不敢醒來面對。
熱點就像條狗,逗得我們所有人團團轉。其實大家都知道,熱點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新信息新角度,但必須得跟,不跟的話讀者很快就會把你忘了。
有段時間,我一邊忙其它活動一邊寫稿,人手不夠就一直在寫。有一天參加完活動已經快晚上11點了,回到家卻還要寫稿。坐在電腦前怎麼都寫不出來,沒思路,敲不出第一個字,於是呆坐到晚上兩點。
工作中的糟糕情緒逐漸蔓延到了生活,負能量很大持續低潮期,後來整個人都不太好。
很多情緒累積在一起,有對這份工作的迷茫、有對自我的疑問,覺得自己寫的稿子既沒有新的信息增量,也沒有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後來實在是寫不出來,於是給編輯老師寫了辭職信。
當時還有些余錢就沒想太多,只想著要從這樣的狀態里走出來。裸辭之後,先過了一段舒服日子,不寫稿趕熱點的日子覺得很放鬆。
辭職後聽同事聊起,主編覺得我不夠「強壯」。我還記得走的那天主編對我說,如果還做媒體,你到哪都會遇到同類問題。
她說的對。冷靜後再回頭看這段經歷,覺得自己非常任性且不成熟。
熱愛是需要犧牲與付出的,我應該學習如何與壓力、重複、疲憊相處。
休息了一個月之後。我重新去一家媒體上班,調整以後的我更加成熟,也懂得了通過鍛鍊身體、大量輸入的方式,來保證輸出、提高寫作效率。
今年情況不好,你能接受降薪50%嗎?
@禾禾,29歲,院線排片
今年裸辭之前我在一家電影公司做排片,主要負責電影排期和影院檔期排片。因為母公司是一家房地產公司,公司在業內也屬於頭部,我們的待遇和發展都挺「舒適」的。
電影排片主要是根據電影本身的影響力和票房預估潛力,結合主創人員、製作團隊、營銷宣發等因素,同時考慮市場做出一個安排。
電影上了之後,如果第一天票房和我們預期的有出入,當天晚上就要調整第二天的排片,加班是常事,更別說春季檔、國慶檔這種熱門檔期。
在影視領域裡,排片這個崗位屬於比較後端的工作。它也挺容易上手的,大概幾個月就能明白怎麼做。做得久了,覺得這是一個重複的工作,成長和上升空間都不大。
這份工作我做了三年,想走的心大概一年前就蠢蠢欲動了。要不要辭職其實是一個要不要離開舒適區的命題,因為公司是大公司,工作駕輕就熟,同事和領導都熟悉,一切都挺好的。
真正讓我下定決心的,是看到公司一位高管選擇離職創業。當時我也覺得自己需要出去闖一闖,結束一成不變的狀態。
相比穩定,自己更在意工作帶來的挑戰和成長,於是下定決心辭職,想要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
離開公司之前,我對找工作這件事情還是樂觀的,想著憑藉自己的工作經驗和積累下的資源,應該不難找工作。
結果沒想到遇到了影視寒冬,招聘崗位縮了一大半,平時在招聘軟體上掛出簡歷幾天就有人問,那段時間都沒反應。有些公司放出招聘計劃,但實際上不招人,反而內部在裁員。
約了幾個面試,到聊薪階段時對方大多回說,今年情況不太好,資金壓力,我們首先是要活下來,你能接受降薪嗎?
找了整整大半年工作,從一開始自信滿滿甚至拒絕了幾個自己不太滿意的Offer,到中間不斷產生自我質疑,最後我接受了一家降薪50%的工作。
雖然裸辭遇到了影視寒冬,但如果再來一次,我還是會選擇離開的,繼續做原來的排片對我來說已經是消耗了。
不過可能不會那麼魯莽,興致滿滿決定大幹一場的同時,也要關注市場,關注外面的世界和長遠的規劃,不要當被放到市場上檢驗時,才發現自己對市場是後知後覺的。
裸辭後自由職業一年賺了20萬
@早稻,25歲,廣告文案
副業每月穩定收入超2萬的時候,我開始覺得好像有了不上班的可能性。大學畢業之後,我先是工作了一年,然後辭職做自由職業,到現在一年賺了20萬。
實習時做廣告文案,那時候特窮,想趕緊轉正賺錢,後來發現給人打工是賺不到錢的。
實習時有個學長讓我幫他寫一篇文章,寫完後給了我300塊錢,這300塊好像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脈——原來寫字是可以賣錢的。
之後我開始一邊上班一邊寫稿子,有時候也會「摸魚」,在上班的時候改稿子。五個月之後,從150元一篇文案到寫到了500元一篇,那時本職工作月收入6k,副業收入月7k。
一個姐姐好奇我是怎麼做兼職文案的,讓我教她,我想教一個也是教,教100個也是教,於是就在自己的公眾號上開班了,收到了200個報名。沒想到持續做了下去,一共對接了1000名以上的學生,課程的收入累計達到了20萬。
通過兼職文案,我還組織人對外接單,厲害的人接厲害的單子,普通的人接普通的單子,用了許多方法拓展甲方,後來註冊成了文化傳播公司。
與此同時我還在上班,第一份工作6k乾了三個月,第二份工作10k乾了三個月。大學畢業四個月後,我第一次總收入過了2萬。
畢業一年,我決定辭職做自由職業,2018年4月以後我就再也沒有上過班了。
因為自由職業在家工作,我又開始在短租平台當房東,最多時有三套房子,8間房間對外出租。因為一個人在杭州太寂寞開始養貓,後來做了布偶貓舍。
在嘗試自由職業這一年裡,我明白職場是職場,賺錢是賺錢。職場賺的是穩妥保本、平台附值的錢,但如果你想快速賺錢,職場一定不是最佳方式。
但無論是工作,還是自由職業,吃苦是必然的,任何一樣東西熬不到一定程度就想撤退的,一定不會有質的改變。
比如說我一開始寫稿子的時候,白天上班,晚上回家還有3篇稿子要寫到夜裡4點多,第二天早上繼續上班;一開始教課程的時候,早上7點起來上第一節課,9點去上班,中間摸魚回覆信息,晚上回家後開始改作業改到夜裡面2點。
一開始對接甲方,連續一周晚上工作到凌晨2點,夢裡面環繞的都是怎麼做好營銷。早上起來繼續盯,一天過一百組照片,過一百篇寫稿,過一百篇發稿。熬過去非常重要,要熬過去。
我的過來人建議:要永遠有個副業;做70分的事情,70分的人就好;儘量做具備可延伸性的事。
誰來自山川湖海,卻困於廚房與愛
@大米,29歲,網際網路運營
這是我在某網際網路大廠的第5年。從入職的那天起,這份工作幾乎滿足了我對於「完美工作」的所有定義:大平台、高起點、清晰明確的職業上升路徑,匹配一線城市房價的高收入。
然而今年我裸辭了。
加入網際網路行業是被自由平等共享的氛圍打動。於是計劃從傳統的IT行業向網際網路行業轉型,跨多個行業,每次跳槽和轉型都目標明確,制定計劃並嚴格執行。
在最後一次跳槽中,我拿到了一些網際網路大廠的offer。最後分析再三,選擇了和自己三觀最符、業務也最感興趣的一個,一腔熱血地想要大幹一場。
加入之後才發現這是一個只是外表光鮮的行業。我不是技術,也不是產品,是位於「網際網路鄙視鏈」底端的運營。
每年都有新的畢業生加入,聰明點的大概3個月就能熟悉公司的業務。對於非技術崗來說,門檻其實很低的,所以時常居安思危,怕自己以後會是網際網路泡沫中的一朵。
現在的網際網路行業和前些年的情況不一樣了,流量是泡沫,網紅是泡沫,熱搜是泡沫。
辭職之後我沒去工作,而是待在家做了私廚。別人看起來可能是比較大的改變,但對我來說挺自然而然的,沒有歡呼跳躍,也沒有感慨傷懷。
因為做飯是這幾年裡最愛做的事兒,心情不好的時候想做飯、無聊煩悶的時候想做飯,特別平靜,也很享受。隔三岔五會上網看書學習菜譜,再來親自實驗,廚藝也漸漸精進了不少。
我曾經也做過很多副業,比如寫公眾號,但看到沒有明顯的回報就直接放棄了。我想很多人的副業應該是源於熱愛,所以才能一直堅持。
辭職之後出去旅遊了一圈,但並沒有減少的我的困惑。我非常不希望繼續給別人打工,但拿了三年的工資,讓我捨棄這一切從頭開始,又很困難。
我無所事事了三個月,最後決定用自己僅有的——廚藝,養活自己。
困難肯定是有的,經濟問題就是首要矛盾。經濟上雖談不上彈盡糧絕,但也需要精打細算才能過活。裸辭之前我每個月除去基本生活開銷,平均花費在三到五千;裸辭後,我每個月除了基本開銷以外,不再有其他開銷,被迫開始斷舍離。
現在賺到的錢非常少,我時常覺得沮喪,卻不後悔。我現在的成就感來自客人的稱讚,我也堅信我會越來越好,雖然賺到的錢遠不及我曾經的工資,但是一個月比一個月變得更好,這就值得開心。
更重要的是,以前我在網際網路公司上班,能選擇的城市非常有限,現在我靠廚藝打拚,在哪裡都不怕。
曾經看到一句話說得很好,生命中最大的冒險,不是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是為了得到它,放棄現有的。
我現在正在經歷著一場冒險,但我覺得是值得的。
圖片來源:《我的前半生》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