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朋友生完二胎後,忙碌的好像都在朋友圈裡消失了。
不過再發朋友圈的時候,是在感慨兩個孩子的相處方式。
平時,她為兩個年齡相近的孩子,時不時地打架和爭搶操碎了心。
但發現兩個孩子在外面的時候,哥哥又總是很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妹妹,生怕妹妹磕著,那一刻,很像一個小英雄。
每次想起那個畫面,都讓她很欣慰。
畢竟,從小都是獨生子女的她,自己童年還是很孤獨的。
她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到現在,都有點社交恐懼症。
這似乎和童年記憶里,父母上班,自己常常一個人在家,那段童年記憶里的陰影有關。
朋友覺得,她生二胎最大的意義,就是讓兩個孩子有伴。
她覺得,看著兩個娃一起健康成長,當媽的再累再辛苦也值了。
02
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我和我姐又何嘗不是這樣?
記得小時候,我們常常會為一件芝麻小事,打的你死我活,甚至可以說,快把整個屋子都要掀翻天了。
每次父母,看到我們打架或者因為吵架相互不理睬的時候,也會因此有強烈的挫敗感。
就連超級愛孩子的我媽,偶爾也要抱怨:「養兩個孩子,可真麻煩呀。」
可見兩個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對周圍人來說,簡直是人生災難。
記得父母親那時因為工作忙,想要在假期,把我和姐姐送到爺爺奶奶家。
可每次送去的當天,爺爺奶奶就會建議:「還是讓兩個孩子還是回家吧。我們年紀大了,實在是沒有精力,看管這兩個總是鬧騰的孩子。」
我小時候皮的有點出名,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假小子」。就是和班上的男生打架,基本上也吃不了虧。
我甚至記得,我爸一個同事,一個男生的媽媽,還跑來找我爸告狀,說我打了她兒子。
當然,她也承認,是她兒子先動手。不過很快就被我打哭了。
現在回想起來,這也多半是和我姐在打架中,鍛鍊和培養起的能力。
03
不過,要是我姐帶著我,去家屬區的公共浴室洗澡,我姐又會自覺化身一個盡職盡責的「好媽媽」。
她絕對要給我先洗乾淨後,才會自己再洗。有時她因為沖水時間太短,嘴巴都會凍得發青。
洗完後穿衣服,她也是先照顧我。那時候周圍阿姨看到,都會表揚她:「這姐倆感情深,姐姐把妹妹照顧的真好。」
她下次把我照顧的就更好了。
我記得生病發燒時,屁股上注射了青黴素,痛的邁不開腿,很有一會兒,根本沒法走路。
這時,我姐就會像個勇敢的戰士,把我像扛槍一樣背在自己的背上,背著我,步行回家。
我們家離醫院,怎麼著也有一公里路呢。
現在想來,我身高還比我姐高4厘米。可能也是小時候,在我姐長個子的關鍵時期,常背著我負重前行,我把我姐給壓矮了吧。
04
上中學後,我姐告訴我,女孩子大了要學點女子防身術。
她就帶著我一起練習,街頭買來的《女子防身術》小冊子。
現在想起來,我們兩個人,居然連武術都能自學,這些成長的記憶,是有多歡樂!
那年,我高考失利,其實在意料之中,畢竟我作為一個多年的學渣,要想考上大學,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為學霸的我姐,當時已經讀大四了。她認真地給我分析形勢,認為我的學習現狀,再努力一下,是可以實現考上大學這個夢想的。
她對我說:「讀了大學,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你如果不去讀大學,你就一輩子困在這個小城裡,會極大限制你的發展。我希望,未來我們的人生,同樣精彩。」
那年,暑假兩個月,她陪著我一起在家複習數學。從初中知識給我講到高中知識,整整拉通複習了一遍。
在那段複習的日子裡,我倆沒有踏出過家門一天。
復讀時,我姐每周給我寫一封信,為我加油,促我進步。
在我姐的幫扶和鼓勵下,我也終於考到她讀書的城市。
到現在為止,我們兩個人,不管是買第一套房,還是第二套。兩人所居住的小區,間隔都沒超過1000米。
我們現在也都有了自己的孩子,會在暑假時帶著孩子一起去旅行。
我們的孩子,彼此感情也很深。
但最重要的是,我和我姐在工作上表現出的遊刃有餘,都源於比較出色的表達力和溝通力。
我們在進入社會之後,都屬於社交能力比較強,與人交往能力比較強的那一類人。
我真的覺得,在我們童年的經歷里,打鬧、衝突與解決矛盾本身,就是一種社交演練。
05
科學家也用研究成果證實了這個想法。
他們認為:「在人類兒童中,早期的打鬧遊戲與長大更好的社交能力有關。」
也許正因為擁有了社交能力,又促進了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和其他孩子在玩耍中進行溝通的鍛鍊。
科學家們也在其他的物種里,發現了這種打鬧遊戲的習性,比如說老鼠。
他們通過,對老鼠大腦如何發育的研究,系統地探索了玩耍如何影響老鼠大腦發育。
科學家還將幼年參與打鬧的老鼠與幼年不參與打鬧的老鼠,進行了比較。
發現老鼠幼年時被疏遠、隔離,的確在成年後在社交方面會有障礙。
成年後,那些幼年時缺乏玩耍的老鼠和其他老鼠相處時,表現出的問題,值得人類借鑑和思考。
那些老鼠也知道如何進攻和防守,知道如何向別人示好,以及如何在危險面前撤退,但它們見機行事的能力較弱。
而那些童年經常打鬧的老鼠,在成年後,尤其是在複雜的環境中,能夠憑直覺,快速做出反應,表現出更加機敏的特點。
06
這似乎也很像學校裡面學渣和學霸的區別。
尤其是進入社會以後,逐漸表現出來的某些差異。似乎在適應社會的能力方面,學渣更具有天然的優勢。
這可能也和他們學生時代,就需要就作業、學習、考試等問題,與學霸們保持良好的關係,在躲避老師和家長的批評方面,也總要想足各種理由和多種應對策略。
可以說,學渣所關注及面對的學習環境,往往比專心致志的一心撲在學習上的學霸更為複雜。
科學家得出的結論很有意思:「幼年時的打鬧和玩耍經驗,會促使大腦產生更具可塑性的化學物質,從而有助於保持大腦的可塑性。」
由此可見,父母們沒必要為孩子們之間的打鬧問題操碎了心。只要不存在危險的因素,這就是一種成長的必經之路。
在孩子的世界裡,打鬧也是感情親密的明確標識。最重要的是,這個過程里,對孩子學會基本的社交技能頗有益處。
我想,我和我姐,數年前的成長親歷,就是最好的明證。
共勉。
@作者妮妮:
曾任記者多年,親子教育與自我成長的終身學習者。
13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個人微信公眾號:妮妮小屋(ninixw),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圖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