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時候成績挺好,為什麼長大了反而不行?很多老師、家長都說,是基礎。學習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前期的基礎不紮實,就會導致後期的一步步塌方。
但是,有一些小學生,明明原來也是能考雙100的「尖子生」,這樣的孩子不能說基礎不牢。可是到了初高中,成績還是出現滑坡現象,又是因為什麼原因?
有家長總結,在孩子小初高的12年學習生涯里,有一個怪圈般的「3年效應」。就是孩子讀書三年一個檻,邁過去了萬事大吉,邁不過去就能讓人愁死。孩子學習的關鍵,究竟在哪?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的學制,是小學6年、初中高中各3年?在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有孩子因為考了98分而痛哭流涕,因為全班只有他一個人沒考滿分。但是到了三、四年級,能聽到全班滿分的現象就少了。
有人說,這是因為孩子學習的知識變「難」了——「從小學3年級開始,學校開始逐漸看重孩子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語文學習開始以閱讀為主,向寫作過渡;數學開始增加應用題,計算難度增加;英語要求背誦單詞,出現基礎語法。」
「每三年,孩子所學的知識難度就會上升一個台階。」所以,有的孩子就跟不上了,這樣的解釋看似很合理。
但同樣的難度和內容,為什麼有的孩子能學的好?有孩子原來學的也挺好,卻開始出現了問題,是因為智商差距嗎?那些學習好的同學的秘訣是什麼?
在學習中,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認為學習,就是學習知識。在來川通用學習方法30講里,來川老師曾提到,「知識的定義,是人類對物質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結果總和」。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規律」。
讓孩子理解「規律」其實不難,這就在像給孩子介紹一項「遊戲規則」一樣。但是像讓孩子真正會「玩」這個遊戲,好像光知道規則不行,如果想要「玩」好,一般來說還需要一點「技巧」。
回歸到學習上,低年級的時候學習,更像在熟悉一些基礎規則,只需要我們記住「1+1=2」,記住「已」字的寫法,記住「Yes」和「No」的意思,就行了。這僅僅在考驗著我們的記憶,背誦就對了。隨著學習的深入,記憶不再能支撐起所有的規則,你需要對這些規律進行總結、壓縮,需要許多其他能力去通關「遊戲」,需要有「攻略」來克服其中的難題。
到這一步,需要學習的內容由規律性的「知識」占主導,逐漸轉變為由「能力」和「方法」占主導。考試中對孩子考察的內容逐漸變了,這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也是孩子在「不適應」期成績一落千丈的原因。
「每三年都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從小學低年級到高年級,到上初中、高中,每三年一個階段,孩子學習所需要掌握的內容,都將迎來一次井噴式爆發。除了打好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方法,以及習慣的培養,在轉折點來臨的時候,都是孩子是否能通過考核的標準。
孩子6-18歲里長達12年的學習生涯,儘早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突破「3年級現象」的最有效辦法。小學的拖拉,到了初中就會變成完不成作業;初中的死記硬背,到了高中就會變成知識的無法「吃透」。如果真的要說孩子的學習關鍵在幾歲的話,來川老師只能說,養成好習慣,從6歲讀書開始,越早越好。
如果你對孩子的學習還存在困惑,不妨去試聽一下來川通用學習方法前3節限時免費,如何讓孩子培養好的習慣?如何高效學習?為何每一個學生都需要成套的學習方法?你的困惑,就是來川的解決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