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好心幫忙,結果數月後收到一紙訴狀

2023-04-25     麻醉MedicalGroup

原標題:醫生好心幫忙,結果數月後收到一紙訴狀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醫護人員努力把他救活,但卻因為併發症將當時參與搶救的醫護人員一紙訴狀告上法庭。

患者男性,50多歲,幾個月前喝農藥被急診120送至急診科。由於搶救及時,總算保住命了。但是,由於當時插了兩個星期的氣管導管,出院後氣管出現了狹窄。因此,不得不再次住院。同時,也一紙訴狀將當時參加搶救的醫護人員給告了。

最冤的,莫過於麻醉科。因為,氣管導管是麻醉科幫插的。結果,恰恰因為這個氣管插管導致了併發症。

我們來看看事件的具體經過:患者1個月前反覆出現胸悶、喘憋,活動後加重,偶有夜間憋醒,伴咳嗽、咳痰,痰呈黃色,不易咳出,無發熱、胸痛,至醫院就診,胸部CT提示「氣管起始部狹窄」,支氣管鏡檢查示「大氣道狹窄」,予以給予住院輸液治療後症狀未見緩解。

病史:2個月前因口服「敵敵畏」搶救治療期間曾行經口氣管插管,氣管導管型號(ID)為7.5 mm,插管順利,留置插管期間導管套囊壓力為25 mmHg,插管應用時長2周。「糖尿病」10餘年,藥物控制可;冠心病3年余,PCI術後,定期隨訪可。有吸煙史,吸煙史10年,40支/天,戒煙2個月。無食物、藥物過敏史,否認家族遺傳病史。

看到這裡,也許很多朋友會驚呼:都能監測氣囊壓力,結果也出現了問題,那對於絕大多數沒有辦法監測或者沒有意識監測的醫院怎麼辦?

儘管患者正在起訴醫院、對醫護人員也十分不滿,但醫院也積極組織救治:先行針狀電刀切開瘢痕環,序貫球囊擴張、冷凍凍融及粘膜下注射激素,即刻達到擴張氣道效果;術後每周複查支氣管鏡,提示氣道再次攣縮狹窄,再次給予上述呼吸介入治療;1個月內經3次上述介入治療狹窄仍反覆。最後,不得不在硬質支氣管鏡下置入支架。

術後9個月,支架未發生移位,支架內未見明顯分泌物瀦留,支架上下緣未見明顯肉芽組織增生,患者未再發生胸悶、喘憋症狀。這樣的結果,也讓大家懸著的心放下了。

放心之餘,也不免有些傷心。畢竟,大家的初衷都是好的。

但是,這件事也提醒大家:醫療安全永遠都需要警鐘長鳴。尤其有些操作細節方面,要多思考、多論證,儘量避免併發症。

導致氣管狹窄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創傷性、感染性、炎症性、良性腫瘤及特發性等。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導致的氣道狹窄在醫源性氣道損傷中最為常見,其發生機制主要為氣道損傷和(或)反覆感染,氣管插管及氣管切開後長時間機械通氣、氣囊壓迫等致氣道黏膜損傷,引起肉芽形成和纖維組織增生是氣管損傷引起狹窄的主要原因。

這例氣道狹窄,為獲得性良性氣道狹窄。插管時間稍長(2周),導致氣道粘膜缺血和感染。本身可能已經發生的農藥燒灼氣管,可能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氣道損傷。

總之,碰見這樣的氣管插管,一定要多留個心眼!

對於患者來說,儘管併發症是難以接受的,但只要醫護人員不是有意為之或者疏忽大意,也請儘量選擇理解。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72740f9c9f0de48ebe99e281609ced8.html